知否海棠依舊2021-10-28 15:53
電影《長津湖》的熱播,再度引發人們對朝鮮戰爭的思考與熱議。人們多是討論,如果當時中國不出兵朝鮮,世界格局將會有怎樣的改變;以及中國出兵朝鮮在政治與軍事上的戰略意義。本文作者則是探討,假如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志願軍部隊保持長期駐紮北朝鮮的態勢,那麼世界的政治、軍事乃至經濟的格局將會有什麼樣的變化。本文作者是一己之見,歡迎各位讀者指正。
作者:趙江 2021/10
關於中國抗美援朝、入朝作戰的得失,最近升為輿論焦點,爭論激烈。我們不妨換個角度回答這個問題:如果中國不參戰將會怎樣?我們不妨設想一下,一言九鼎的毛主席反覆權衡之後,最後決定不參戰,歷史將會如何按其既定邏輯發展?
如中國不參戰,美國率領的聯合國軍和韓軍肯定會在1950年底佔領朝鮮半島全境,麥克阿瑟讓美國大兵回家過聖誕的許諾如期兌現。
如中國不參戰,被徹底打垮的金日成很可能在焦急等待中國出兵救援的最後一刻錯過逃生時機,陷入敵軍沿中朝邊境展開的鉗形攻勢包圍之中(覆盤當時戰情,美軍空降團已在戰線後方空降,韓軍機械化突擊部隊前鋒已達鴨綠江岸。由於朝鮮人民軍潰敗,指揮系統癱瘓,這些瞬息萬變的關鍵戰情,中朝兩軍司令部均未能及時獲得。彭德懷1968年披露,1950年10月19日入境朝鮮,10月20日未攜電臺未帶大部隊,隻身前出尋找藏在山裡的金日成。兩人會面時金告彭,敵在百里之外。實際敵“已繞到我們住的大洞後邊去了。我志願軍剛過江不久,即與該敵遭遇,我與金倖免被俘”。)連志願軍總司令卜入戰區即身陷虎穴,人民軍總司令的境地可想而知。敵軍快速推進,朝軍成建制抵抗基本瓦解。若毛澤東告訴斯大林和金日成決定不出兵,金能及時警覺,迅速踏上當年隨東北抗聯退入蘇聯的舊路,或可僥倖身保。面對當初要錢給錢要坦克大炮給坦克大炮的斯大林,和要人給人要槍給槍的毛澤東,他無法交代當初進攻南韓時做的保證,就別想東山再起了。
朝鮮三八線
如中國不參戰,聯合國軍幫助韓國武力統一朝鮮後解散。聯合國軍中其它國家的軍隊規模小,可快速撤軍。美軍在部署警戒部隊之後,陸續撤軍。更可能以今日的美韓軍事合作方式,以駐日佔領軍為大本營,在朝鮮北方建立前出軍事基地,警戒中國和蘇聯。李承晚則承擔起掃蕩人民軍殘餘和肅清游擊隊的任務。美軍從長津湖撤退時,十萬當地居民拋棄家園捨命跟隨,在嚴寒和戰火中拖家帶口跋涉一百多公里,撤退南方成為難民。從這個現象推測,南韓政權在朝鮮北方落地應大致順利。
如把眼光抽離戰局,從長遠看,沒有中國參戰的朝鮮戰爭,更可能對全球格局造成與今日截然不同的衝擊。我們單從美國這一個視角看。
如中國不參戰,世人對美國快速介入朝鮮戰爭的感受將截然不同。美國不懼引發三次大戰,堅決果斷投入這場區域性全面戰爭,以出錢出炮的蘇聯和出人出力的中國為間接對手(當時朝鮮人民軍70%是來自四野的朝鮮族強兵悍將),並取得完勝。不用等到後來蘇聯解體,提前40年成為世界唯一超級強權。在軍力、氣勢、意志、部署和威望等方面,均形成壓倒優勢。其後發生的柏林牆事件、匈牙利事件、古巴導彈危機等事件,美國和美國指揮的北約將如何判斷如何反應,全球冷戰格局將如何演變,我們很難估量。但亞洲走向絕對會與今日不同,最突出的就是越南。
50年代法國統治下的南越
二戰後的越南與朝鮮戰爭的關聯相對較弱。中國入朝參戰與否,都不大會影響其後越南局勢的發展。法國在戰後急於恢復其法屬印度支那殖民地往日榮耀的強烈企圖,才是越南問題越演越烈的根源。而當法國在印度支那的軍事行動徹底失敗,無奈徹底退出亞洲之後,美國政府形成越南問題是共產主義多米諾骨牌擴張的共識,事關全域性,最後導致美國出兵越南。這個在冷戰對峙中打一場區域性熱戰的對策,與美國出兵朝鮮情景相似。但其決策背景相對孤立,與朝鮮戰爭因果關聯同樣較弱。
最大不同之處在於,如果當初中國不參戰朝鮮,美國參戰越南時,就不可能事先制訂打一場有限戰爭的戰略。美軍在越南戰場採取任何軍事行動,只會尋求如何用最短時間付最小代價以最狠手段徹底消滅敵對武裝。幾乎不會顧慮蘇聯和中國的反應,不會以說不清道不明的特種戰爭方式進行戰鬥,不會將地面行動自我設限於靠地圖測量才會顯示的北緯37度線以南,不會顧忌寮國柬埔寨而放棄掃蕩胡志明小道,更不會讓北越一直安全使用港口和陸地口岸,輸入中國和蘇聯秘密參戰部隊、同時輸入各種先進武器和巨量援越物資。最有可能的結果,是美國依靠封鎖陸地邊境和海上航線,摧毀港口,透過絞殺戰圍困戰逐步抽空越南人民軍和南越解放軍的補給生命線。中蘇在面臨繼續匿名參戰的巨大困難後,忌諱朝鮮局勢在越南重現,相繼被迫撤出。越南北方交通線失去中蘇地空保護,不僅無法得到能與美軍抗衡的重型武器和裝備,彈藥被服糧食藥品更日益短缺。失去了可靠大後方,圍困下的越南北方和南越解放陣線被孤立隔絕,物資供應消耗貽盡,作戰行動、兵力動員和平民生活相繼告急。南越解放軍困難更嚴重,南方根據地開始萎縮;北方向南方的大規模滲透逐漸乾涸,大規模軍事行動逐漸停息 ……
越戰期間
此後的越南局勢,可能有多條發展線索。南北繼續對立,形成中國北有雙朝鮮,南有雙越南,則是最有可能的結果。無論如何,我們都不大可能會在後來在越南見證驚慌失措的西貢陷落,也不大可能會在今天在美國參觀壓抑沉悶的越戰紀念碑。攜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兩次熱戰勝利的餘威,美國驕橫不可一世。在世界和美國自己眼中,美國的世界警察角色也會大大強化。其結果是,每當面臨如何裁定如何恢復即定國際秩序的選項,聯合國一直都是美國最好使、別人最服氣的工具,絕非是今天的所有國家都習以為常的扯皮、清談和無奈;美元與黃金的聯絡匯率將進一步加強,無奈脫鉤的情況可能不會出現。各國直把美元當美金,世界流通更廣泛;美國撐腰的世界銀行(國際開發署)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今天也可能繼續掌握著大部分國家經濟發展的命門,給這些國家下堪比社會主義指令性計劃的指導棋;種種現實考量下,許多發展中國家恐怕會主動靠攏美國,爭取成為發達國家的外圍,三線或群演,而不可能在美蘇冷戰對立中拉起不結盟利益群體,兩邊通吃。有美國敢於毫不猶豫動武的底氣,中東地區的阿以劇烈衝突,許多國家的血腥內戰,種族清洗屠殺,民族宗教戰爭,美國911事件及在阿在伊長期戰爭,都或可減輕甚至避免 ……
做完如中國不出兵朝鮮今天世界將如何的假設,現回到本文重點:志願軍撤軍朝鮮問題。中國獨力出兵朝鮮,經過反覆權衡才痛下決心。中國單方面撤軍朝鮮,反未經長考即下決策。現在看來,無關結果好壞,有失草率。1958年2月,中朝兩國政府同時宣佈,中國人民志願軍將從朝鮮單方面撤軍。幾個月後,全部撤軍迅速完成。志願軍單方面撤軍過程是否草率,已有人分析(田武雄,2014,2015),這裡無需再重複。其間出現的各方博弈,也對這裡的邏輯推演沒有太大關聯。所以,我們只把志願軍從朝鮮半島單方面撤軍這個歷史事實擺明即可。
首先,必須強調很重要的一個事實:
1953年的朝鮮停戰協定,是以朝鮮為一方,以名義上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實際上是中國為一方,以名義上是聯合國實際上是美國為另一方,共同簽訂的兩邊三方停戰協定。直到今天為止,這個停戰協定依然主導著朝鮮半島的法理狀態,是下面兩個涉及國際法合理性與合法性問題的依據:
- 儘管朝鮮半島停戰一停就過去將近70年,志願軍和聯合國軍也早已解散,但從國際法看,這次停戰依然是臨時的,朝鮮和中國人民志願軍對陣聯合國軍,在朝韓兩國的疆域範圍內仍然處於軍事對峙狀態。簡單一句話,法理上,朝鮮戰爭今天仍在繼續。同樣在法理上,中國和美國之間並沒有發生過任何戰爭。兩國發展關係並不存在任何法律障礙。
- 大韓民國作為聯合國出兵軍事幹涉的援助物件,當初頑固地在停戰協定上拒絕出席拒絕簽字並拒絕停火。雖然這個決絕的三不政策僅停留在口頭,法理上大韓民國卻一直在繼續單挑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中國人民志願軍。朝鮮半島上三方的敵對行動,仍是現在進行時。朝韓間後來幾次和解,幾次破功,戰爭狀態依然倒懸。同樣在法理上,中國和韓國之間也沒發生過任何戰爭,兩國發展關係也同樣不存在任何法律障礙。朝韓雙方過去時不時進行小規模破壞騷擾,甚至想大舉進攻,都是破壞和平,都需受譴責,但也的確具備法理依據。世界上備戰等級最高、戒備最森嚴、也是最危險的地方,唯屬朝鮮半島軍事分界線,自是由此而來。
一再強調這個法理依據,是想說明,如果直到今天中國人民志願軍仍駐軍朝鮮半島,也與70年前是志願軍而不是解放軍出兵朝鮮一樣,具完全正當性與合法性。可惜,我們60多年前未經太多考慮,即做了這一戰略選擇。金日成僅是試探毛主席讓中國撤出朝鮮。十個月不到,30萬大軍一人未留就全部撤回中國,留下白茫茫大地一片乾淨。
志願軍撤出朝鮮,是中國軍事力量退回國門的一小步,卻成為影響全球戰略博弈與中國發展方向的一大步。志願軍撤出朝鮮,可能錯過了改變當代中國的一次關鍵時刻。
話說回來,其實我們也清楚,志願軍長駐朝鮮半島,屬祈盼成分更多。乾淨利落地單方面撤軍,才是有深刻思想根源的必然選擇。遠至明清,中國幾次出兵朝鮮都班師回朝。近到抗戰,國民政府拒絕向日本本土派駐國軍,對美國邀中國一起對戰敗國進行軍事佔領的戰略格局不屑一顧。再把抗戰勝利進駐越南的國軍撤軍回國,輕易放棄遠征軍付出沉重代價才佈下的且有美英支援的一顆關鍵贏子。我們從中可找到似曾相識的一脈相承。它與農耕文明培育的平和內斂的哲學思想,家國鄉土的國家理念是否有關,有何利弊,值得再探討。
到這裡,可以引出發聵一問:如果當初志願軍沒有單方面撤軍,後來將發生什麼?我們不妨從三方面入手,按可能性排序,簡單梳理一下線索。因為每一條線索都牽涉到複雜歷史程序,需要額外篇幅詳細分析,這裡只好按最簡處理。
第一個方面,如果志願軍繼續駐軍朝鮮半島,最有把握肯定會發生的影響是:
- 中國國防和軍隊建設理念將發生深刻改變。中國與美國在軍隊現代化中的差距雖長期存在。但在武器開發、訓練戰備、作戰觀念的更新換代方面,一定會不自覺地與美國持續同頻。其它國家很難想象,以朝鮮的經濟技術實力,其軍事力量和國防建設竟能位居世界前列。無它,就因為有3萬美國陸海空重灌軍力常年駐紮韓國,就因為有受美國指揮訓練且沿軍事分界線直接部署的50萬韓國軍隊,就因為朝鮮仍處於戰爭狀態。這種只有朝鮮自己才能感受到的無時無刻威脅,是朝鮮形成先軍體制的深刻動因。如沒有美軍保護,韓國同樣也會對等實施軍備優先。如當初志願軍是駐而不是撤,不僅志願軍士兵今天也會出現在軍事分界線,和人民軍士兵並肩巡邏,與另一端的韓國士兵和以聯合國軍司令部名義警戒的美國士兵直接對陣。同樣,駐紮朝鮮的志願軍部隊面臨無時無刻不在的軍事壓力,一定會緊盯對面美軍的動態。其武器裝備、戰備備戰、作戰訓練、執勤運轉等最新動向和情報,將實時向國內傳導,並一定受到國內決策層的高度重視。這些來自戰地一線的感知,對國防工業和軍隊建設會產生深刻的無形影響。它與脫離對敵直接接觸後,身居二線的心理狀態對決策的影響是完全不同的。朝鮮國防工業和軍隊建設的發展過程提供了最好證明。最重要的是,中國武裝力量的30萬精銳長期駐紮戰爭一線,將可能改變新中國前四十年一貫認同的國防指導思想。軍民聯防,人民戰爭,全民皆兵,這些從抗日戰爭持久戰植入的國土防禦意識,深入軍心民心的立足境內打贏反侵略戰爭的國防觀念,有可能因為志願軍長駐朝鮮而出現拒敵國門外、攻擊即是防守等根本性轉變。加上對等對抗的迫切需要,志願軍駐軍將從簡單的陸軍營地發展成朝鮮境內陸上海上空中的多兵種聯合型基地,成為處於高等級戰備狀態、能全方位進行系統化獨立作戰的的戰略級軍事單位。將推動人民解放軍三軍構成和作戰思想的改革大大提前,將會推動武器裝備研發觀念的提升大大提前。
- 中朝關係將空前緊密。三十萬志願軍在朝鮮境內長期存在,其發揮的作用與國內的三百萬解放軍有根本區別。朝鮮政府裡的親中派不僅不會在志願軍撤軍後遭到徹底清洗的命運,反會成為政府核心。朝鮮宣傳教育少談中朝友誼、迴避志願軍貢獻、甚至編造歷史的現象不敢說不會發生,但肯定大大減輕。志願軍長期駐紮形成的種種內外因素疊加,更會直接影響朝鮮政府的執政路線,最高領導人的接班方式也很可能因此改變。此外,朝鮮建國後靠7萬人民軍起家,其中5萬是成建制來自解放軍四野主力的朝鮮族官兵。他們先在中國南征北戰,再在朝鮮南北拼殺,約一半人停戰後倖存(待核實)。他們不僅是停戰後的朝鮮中堅,也是和中國保持親近的天然。此外,日本吞併朝鮮之後,大量朝鮮居民遷入中國,僅聚居地區就有200多萬(待核實)。他們的國籍歸屬相當一段時間裡十分模糊,中朝民間往來限制自然也夠寬鬆。有此背景,中國優先調配朝鮮族官兵進駐朝鮮,選拔朝鮮族幹部支援朝鮮,允許在四野入黨的人民軍官兵折衷恢復中國共產黨黨籍,都可能發生。在長期駐軍的過程中,兩國兩黨兩軍關係自然擴散民間。允許志願軍就地通婚,允許中國朝鮮族居民外娶外嫁,也都有可能。兩國關係更密不可分。
- 中蘇關係進一步加強。志願軍在朝鮮軍事分界線長期屯兵,對赫魯曉夫來說,意味著中國不惜一切代價收拾斯大林考慮不周下的爛攤子,還願在冷戰東方最前沿繼續站哨。有中國前出朝鮮半島警戒,蘇聯遠東地區的安全保障在感覺上在事實上當然比交給朝鮮要放心。在地廣人稀的蘇聯東部,向來為難的國防壓力大大減輕,可騰手集中力量,投向蘇聯心臟的西部地帶,投向重中之重的歐洲。這樣一來,中國硬剛美國已讓蘇聯刮目相看,而今在老大哥心目中的地位更高 ,與中國結盟的意願自然更強。不要說向中國無保留援助156個全套工業專案,不怕不夠多,只怕吃不下。會開啟自家武器庫,讓中國看中哪個給哪個。不要說幫中國造飛機軍艦,也會手把手幫中國造核武器。兩國兩黨兩軍和兩國人民之間會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教育外交生活各方面進行更大規模的全方位交流合作,俄語和蘇聯文化對中國的影響將更加深遠。而在社會主義陣營中獲得特殊重要地位,也將使中國更加一邊倒地結盟蘇聯。
- 中國後來一系列色彩鮮明的政治運動,將不會發生或不會大規模發生,十年浩劫或得以避免。志願軍撤軍前,赫魯曉夫推翻斯大林路線,要與資本主義和平共處。蘇聯突然右轉,讓毛主席心生警惕。認定蘇聯出了修正主義的純意識形態化最終判斷,是毛不惜與蘇交惡、中蘇關係急轉直下的根本性原因。中蘇在主權、黨務、經濟、國防等方面的諸多實際性矛盾,統統不是焦點。認定蘇聯變天並不讓毛主席害怕,如何避免他身後的中國也偏離社會主義道路,才使他夜不能寐,也才使他身居穩定盛世,心在中國百年,不依不饒地發動一波又一波衝擊強烈的政治運動。志願軍撤軍後,中國旋即與蘇聯公開決裂,毛澤東自詡馬克思主義正宗,主導了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整頓軍內教條主義運動、親手罷官彭德懷、反右傾運動、雙反運動、社教四清運動、學雷鋒運動、學大寨運動、學解放軍運動、學大慶運動、文化大革命運動等一系列的政治運動。反修防修成為壓倒一切大業,清除黨內軍內一個個反革命假想敵,剷除一切可能滋生資本主義的溫床,最終成為中國當時主旋律,讓全國人民付出了沉重代價。如果志願軍繼續駐紮朝鮮,兩個因素將可能對這段社會動盪的歷史產生重大影響。第一,中國將承擔與美國直接軍事對抗的持續性巨大壓力,它與撤軍完畢大家已將戰爭置於腦後的感受完全不同。如不撤軍,毛澤東將不得不棄虛向實,被迫減少研讀聖賢書和共產主義前途思考,更多參與他不屑一顧的瑣碎性國家政務,把主要精力放在軍備國防和經濟建設上來。蔣介石要反攻大陸的臺灣也從輕鬆應對的小島事務上升為臺韓一線的全域性性威脅。保持國內團結穩定也成為政策優先的出發點。發動任何可能會導致思想分裂社會分裂領導層分裂的政治運動,定會三思。第二,是與蘇聯更緊密的聯盟,造成全方位的你中有我,否定對方也要否定自己,使出於純意識形態分歧走向決裂更困難。志願軍長駐朝鮮前線,將推動中蘇更有意願和需要全方位合作,緊密結盟。具體密切到什麼程度,不好推測。但雙方關係遠高於東方陣營內任何其它雙邊關係,是合理的推論邏輯。赫魯曉夫前後兩次屈尊訪華。如中國不撤軍,他走動只會更頻繁,更增加互信,也更增加了底線動向秉性的相互瞭解。赫在提出平共處方針前,於情於理可能會先和中國同志商量,至少會事先通氣。毛澤東吃軟不吃硬,即便不能閉門溝通時被從另個角度立場思維看世界的人說服,至少會有持保留意見的溫和態度,而不會在突然襲擊下堅決抗爭,直到徹底決裂。如雙方不撕破臉,東西方兩極世界對立的變化,中蘇在信念分歧上的磨合,兩國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的發展互動,…… 這些不經然變化的時間性因素就可能成為雙方關係是向前向後還是原地盤桓的關鍵。
- 中國經濟建設的蘇式經濟模式將固化,但經濟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將大大優於改開前。理由之一,包括核武在內的軍事工業會得到蘇聯鼎力支援,156項工業援建專案會順利完成,蘇更會源源不斷地向中提供援助,傳授其自行開發和諜報獲取的全球前沿科技,助力中國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雙超車,擺脫一窮二白落後面貌。其結果,幅員廣闊人口眾多的中國將比東歐國家釋放出更大能量,等同在東方再造蘇聯。理由之二,放棄或暫時放棄了讓中國繼續革命的企圖,毛主席將更專注於經濟建設,而不是隻講階級鬥爭,更放手讓他人工作,對內部分歧更寬容,上綱上線的政治色彩更淡化,大政方針的著眼點更務實。不和蘇聯較勁誰是馬列正宗,定性為提前進入共產主義的人民公社就不會鋪天蓋地,只會停留在區域性創新;民營工商業的公私合營贖買政策會長期穩定,全盤無償國有化也不可能後來發生;在寬鬆的社會氛圍和經濟環境之下,私人微小經濟將大量生長,並可能滾動培育出藉助風口迅速壯大的重點行業企業,提前發揮已在今天充分展示的民營經濟發展潛力。其結果,中國最終可能形成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融合並存的模式,出現國營為筋骨民營為血肉的二元經濟結構,保證中國經濟穩定增長,人民生活持續改善。政治運動中經濟一度走到崩潰邊緣的歷史也不可能出現。理由之三,在斯大林明確“中國和歐洲各人民民主國家脫離了資本主義體系,和蘇聯一起形成了統一強大的社會主義陣營”(斯,1952)的國際路線之後,蘇聯率先推動了戰後國際分工合作。先在陣營內部,後擴充套件到非歐美地區。如中蘇關係沒有破裂,中國經濟實力和貿易能力將迅速成為蘇式國際分工體制下製成品國際市場的半邊主導力量,也一定會透過香港視窗更早更大量進入歐美日市場,並提前五十年左右構建好今天一帶一路的雛形。蘇聯領導下的經互會也有很大可能不至於先風生水起,再灰頭土臉,後無奈解體。
第二個方面,如果志願軍繼續駐軍朝鮮半島,有一定可能的影響是:
- 東亞局勢走向改變。日本在戰後實現經濟起飛之後,依照燕行理論的解釋,直接刺激了亞洲地區的經濟發展,香港、臺灣、韓國、新加坡經濟快速增長,造就亞洲四小龍,形成今日東亞基本格局。如志願軍長駐朝鮮,對美日韓和整個東亞地區直接構成戰略威懾。其結果,將極大影響身處緊張一線的臺灣和韓國吸收外來資本和技術,掣肘臺韓經濟發展。香港和新加坡則能額外收穫安全紅利,吸引到更多的資本技術和人才,經濟發展都會上臺階上檔次,四小龍就可能變為雙龍帶對虎。如中國駐軍朝鮮,越南將靠中蘇結盟聯合支援而不是中蘇對立分別支援抗美救國,並可能更早取得更大勝利,失去了聯蘇抗中條件,做出忘恩負義舉動的可能性也會大大降低。而有了駐軍朝鮮的經驗,中國在南疆陸域和南海海域內外尋求軍事存在,也有可能以某種方式水到渠成。
- 臺灣局勢走向改變。如志願軍留駐朝鮮,不僅美國和韓國必須全面升高朝鮮半島軍備,更會直接影響臺灣。蔣經國接班後,為尋求安全保障,加強軍事力量,必須與美韓日有更密切軍事互動。外部不穩,他在1987年可能不會解除臺灣戒嚴,開啟民主化程序。更重要的是,只要安全問題時刻居於首要考量,蔣經國就必須繼續倚重黨內軍內大佬執政,而不會把明裡專注農技暗裡隱性韜晦的李登輝挑出來培養。一旦李失去登大位機會,臺獨勢力雖可繼續在島內暗流湧動,但臺獨運動則只會繼續在紐約研讀毛澤東《論持久戰》,而不會在臺北一步登天,不流血實現改朝換代。
- 香港局勢走向改變。少了國內重大政治運動,幾十年前發生的幾次香港大逃亡事件將失去誘因。中蘇結盟而非分裂背景下,越南靠中蘇聯合支援打敗美國,仇視越南華人覬覦其財富的動作將不會出現或大大收斂,更難有肆無忌憚殺害驅逐的膽量,出現幾十萬船民投奔怒海的悲劇。香港也就不會出現造成社會極度困擾和財政巨大負擔達25年之久的越南難民問題。香港雖最後收留20萬越南船民,但他們一則長期難以融入香港社會,二則僅把香港當歐美跳板,對敞開大門的香港憤懣無奈。香港後來的社會動盪,此為相當重要之社會基礎。而要不是突發性人口爆炸,香港也不至於住房壓力居高不下,房地產與香港經濟也不至於捆綁如此緊密,更不至於對內地提供如此重要的啟發,鑄成今天中國經濟現實中政府依靠土地財政、居民住房價格畸高、房地產綁架各方的積重難返場景。香港無意做的示範,難辭其咎。如中國繼續駐軍朝鮮,人口壓力輕多了,臺韓競爭少多了,香港社會穩定和安全,經濟活力和潛力,都將遠超今天。
第三個方面,如果志願軍繼續駐軍朝鮮半島,不能確定的兩大方面影響是:
- 蘇聯是否仍會轟然倒塌解體。不可否認,蘇聯的命運終結是共產主義偉大探索最悲壯的失敗。蘇聯解體經歷了齧噬根基的不可逆緩慢過程。對制度性痼疾,救助手段或可續命,卻很難靠非終極性措施扭轉。不過,中國沒有堅持毛主席的不斷革命理論,卻完成了改革開放這一翻天覆地的巨大變革,並取得驚人成功。如志願軍留駐朝鮮能成為鞏固中蘇聯盟的強力紐帶,雙方或可淡化道不同而不相往來、志不同而不相為友的意識形態分歧,關係破裂的局面或可避免。那麼,雙方在治國哲學、經濟結構、發展重點、國際側重等關鍵問題上的強互補,或可成為推動中蘇相互促進,在兩國同時出現體制內改革的那雙蝴蝶翅膀。
- 中美關係是否仍有向好機會。據說美國曾承諾,如中國不出兵,就與中國建交(舒雲2012。缺佐證)。美國當時已明顯不待見蔣介石,隨時會放棄這個二戰盟友,放棄臺灣,接納新中國,已被後來多方歷史資料證實。它說明,美國在中國問題上一開始就與蘇聯區別對待。中國出兵朝鮮硬剛美國,中美和兩大陣營走向水火。若志願軍再長駐朝鮮,中美敵對只會升高,不會緩和。甚至不排除雙方或四方在軍事分界線再起大規模衝突的可能。不能確定的一是中蘇長期關係,二是歐美內部變化。 影響中蘇關係前景的因素很多,包括計劃經濟與商品經濟二元結構發展前景、從經互會起家的低端國際市場與歐美高階國際市場的貿易互動、中國新領導班子的後毛澤東時代戰略等等,都能有效促進中美相互接近。而歐美內部變化的主要著眼點,則是資本主義進入成熟階段後日益突出的三大痼疾:少數階層佔據大部分社會財富導致的社會分裂,有打土豪分田地之嫌的政府均貧政策散發出越來越強的反資本主義氣味,以及彌合分裂縮少貧富機制失靈後一味靠發福利安撫社會的驚人政府債務。按前面的分析邏輯 ,如中國甚至連帶蘇聯走出獨特的成功道路,務實的美國會拋棄其它考慮接近中國,提前來一次乒乓外交完全有可能。
評價任何一段歷史,雖然離不開以本質、必然性、因果關係為基本論點的分析,但是也不能忽略,僅一些現象、偶然或單純的時間點,就可能帶來巨大差異的錯綜複雜。當年中國單方面決定將志願軍全部撤出朝鮮,貌似無足輕重的一步,實為中國乃至世界歷史程序定下了基調,影響致深致遠。
歷史無法改變。僅以此文向奉獻出生命鮮血和青春的百萬志願軍將士和民工緻敬,祈福中國,讓世界遠離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