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54年開始,全軍正規化建設全方位進行,相繼實行了軍官薪金制,軍銜,義務兵役制三大規章制度。1955年1月,中央軍事委員會公佈了有關評定級別的指示。二月份,《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經全國人大常委會六次擴大會議透過,並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下令實施。其中,明文規定了軍官的主要來源和必要條件,軍官的人事任免條件,軍官的權利與義務,軍官軍銜的評定。1955年9月,按國務院的決定,中國人民解放軍正式全面實施軍銜制度。全軍此次授銜的將領共1048人,其中元帥10人,大將10人,上將55人,中將175人,少將797人。得到少尉以上軍銜的軍官計53.1萬人,10月1日起,我軍全體官兵開始佩戴軍銜肩章,符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1955年陸海空三軍大授銜,是正規化建設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座永遠的豐碑,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制史上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軍隊等級制度的執行,一方面標誌著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代將領在中國人民革命鬥爭中的非凡功績,與此同時也標誌著軍隊正規化程序的堅實腳步。
簡而言之,第一次在軍隊實行軍銜制,有利於理順指戰員之間的工作關係,有益於軍隊的管理和指揮,也有利於提高他們的使命感和自豪感,激起他們不斷進取的精神,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起到了關鍵作用。
光陰荏苒,歲月飛逝。“五五式軍銜制”自全面實施至今,已經走過了55年的歷程。千餘名開國將帥,作為這個制度的主角,展現出了革命生涯的輝煌和壯麗,鑄就了我黨我軍正規化的史詩和凱歌。人的一生非常有限,而革命無窮無盡。開國將帥們在歲月的長河中,慢慢地離開了我們,可是他們生命不息,戰鬥不止的革命情操,卻像一座偉大的思想豐碑,永生永世矗立在革命後代人的心裡。
而目前在世的開國將帥截至2021年還有兩位,這兩位就是楊永松將軍和鄒衍將軍。他們是黨和人民的精神財富,也是我軍的驕傲,為我黨我軍輝煌的歷史書寫了輝煌的一筆,是我們十分尊敬的革命老一輩。
楊永松將軍是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人,生於1919年7月。參加革命工作的時候是1930年。1934年10月參加萬里長征。他在平型關戰役中擔任一一五師六八五團政治處技術書記,抗大總校秘書科科長等職。 1955年全軍大授銜的時候授少將軍銜,1968年擔任北京軍區工兵政委,1981年退休。
最為大家津津樂道的就是楊永松的抗戰經歷,楊永松毫無疑問是參加了舉世聞名的平型關戰役。在西安事變以後,紅軍開始往北撤離,在陝甘邊區全面實施整訓,進行時事教育和思想動員。同時,黨中央又召開了蘇區代表會議,毛澤東就這一情況作了報告,表明現在的首要問題是民族問題。
1937年8月,原先的紅一軍團的部隊,改為第八路軍第一一五師三四三旅。
紅二師被改編為三四三旅六八五團,而紅四師則改為六八六團。
出發前舉行了宣誓儀式,因為統一改編國民革命軍,因此,紅軍也需要改裝,更換帽子。那時候紅軍的帽子是紅五星帽,要換為國民黨的青天白日帽。很多戰士因隨紅軍多年以來的征戰,對紅軍有很深的感情,不願意換下紅五星帽,但為了抗日戰爭的需要,迫不得已將帽子摘下,放入包袱裡,作為長久留念。
1937年8月24日,楊永松所屬的六八五團作為前鋒,奔赴山西抗日前線。部隊透過富平,韓城等地,從芝川渡過黃河向侯馬前進。越過榮河縣萬泉縣(現萬榮縣)的時候,受到地方廣大群眾的歡迎。地方老百姓拿出犒勞八路軍的茶點,但戰士們沒有一個人伸手去接,紀律十分嚴明。
在火車到來以前,戰士們在火車站等候了三四天。這些火車有些車皮運送過戰馬,又髒又臭;還有一些運了煤,戰士們進去後都把臉弄黑了,但每個人都沒有在乎。
依照原來同閻錫山商談的聯合作戰方案,八路軍一一五師在平型關前線建立了前線大營聚集點。在原平下火車後,一一五師趕忙奔向大營。路途中,楊永松和戰友們碰到了閻錫山從前線退下來的軍隊,這些隊伍走得不慌不忙整整齊齊。戰士們問他們怎麼那麼齊整,原來,這個部隊離敵人還有幾十里路,聽見槍聲或飛機馬達聲一響,就向後撤離。閻錫山部隊計程車兵還對八路軍戰士說日軍的槍炮很厲害。因此,八路軍戰士們問道:有多厲害?你們部隊有幾人受傷?他們又說不清楚。見到友軍的膽小怕事,戰士們決心第一場戰鬥一定要打,以此揚我軍威。
9月24日夜裡12點,八路軍戰士冒著暴雨來到伏擊點,每個人都蓄勢待發等候戰鬥的開始。戰士們都被大雨淋溼透了,可是他們昂揚計程車氣並沒有受影響,大家依然覺得第一場戰鬥務必打好。25日早晨,在伏擊圈等候一夜的八路軍戰士們最終等到了即將進入“袋子”的日軍。
一支從平型關撤退的日軍汽車隊,他們正往東開來。當發起進攻時,師部以及旅部發出訊號彈,團以下即吹衝鋒號。六八五團在左翼,六八六團在右翼,戰士們勇猛地往前衝,敵人一路敗退到正對面山裡的老爺廟進行抵抗。在戰鬥中,大部分日軍躲進了道路旁的水溝。日本人很狡猾,槍法也很準,只要是你一冒頭,他就可以一槍擊中你的頭部。因此,八路軍馬上改變策略,向水溝裡面拋擲手榴彈,這下,日本兵無法抵擋了,很快被殲滅。
根據《正面戰場戰鬥記》中的記載,一一五師在平型關戰鬥中圍殲了一千多名日軍,並擊毀了一百多輛汽車,繳獲火炮1門,步槍300餘支,機關槍20餘挺,炮彈3000餘發和很多軍需品,獲得了抗日戰爭至今第一次殲滅戰的勝利。楊永松將軍是如今唯一一位參加了這次戰鬥,並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被授予將軍軍銜的人。自此,楊示松先後被任命為五師的幹事,秘書,股長,團政治處負責人,師政治部秘書長,抗大總校秘書等職。後來又先後到山東分局高階黨校和中央黨校學習。楊永松在每一個崗位上努力踐行毛澤東的軍事思想,受到羅榮桓等領導人的充分肯定。
1945年4月23日,楊永秘作為候補代表,參加了延安七次代表大會。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參加過七大並被授予共和國將帥軍銜的代表一共有207人,其中正式代表171人,候補代表36人。現在,這些人中僅剩楊永松將軍一人健在。
鄒衍將軍是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人,出生於1915年11月。1930年9月參加工農紅軍,1935年8月入黨。曾經被任命為陝甘寧邊區政府保衛團團長,延安南部衛戍司令,牡丹江軍區政治部主任,中央公安縱隊政委,瀋陽軍區裝甲兵司令,50軍司令員等。1955年獲少將軍銜。
如今白髮蒼蒼的老將軍雖已經童顏鶴髮,卻仍然思維敏捷,對波瀾壯闊的萬里長征經歷仍記憶猶新,歷歷在目。
1934年10月,在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以後,中央迫不得已採取戰略轉移。那時候,鄒衍是中央紅軍總政治部的通訊班長。中央紅軍萬里長征中攀爬的第一座雪山是夾金山。這座山海拔4000米左右,是那一帶的大山地,人跡罕至,食物奇缺。將要過雪山時,先頭部隊傳來訊息,有的人因為準備不足,有的因為體質虛弱或得病在山裡被餓死、凍死或病死了,因此,提醒大家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準備。
這座大雪山上下大概七八十華里,氣候變化多端。剛到山下時,到處一片生機盎然,天氣依然很熱,走路都大汗淋漓。來到半山的時候,已經感覺特別地冷,再往上走,狂風大作,雪花飛舞。有一些戰士感覺頭暈眼花,渾身無力,口乾走不動,總想休息一會,結果休息後就再也不會起來了。
草地更難走。沉睡了上千年的水草地,十分遼闊,一望無邊。土壤層層腐爛,除了四周的藏族遊牧民去放牧羊牛,極少有人經過。紅軍沒有地圖,軍隊只能依靠指北針指向的方向走,深一腳,淺一腳,不知何時才是頭。有一些地方只能踩在草垛上,一不小心便會陷進泥潭中,越陷越深。有一些騾馬陷在那裡,無法救出來就死在那裡了。與此同時,蔣介石的軍隊以及受其蠱惑的藏軍騎兵,也經常前來進攻。後來,紅軍總結了經驗教訓,除調遣左,右警戒部隊平行前進外,每次遭遇敵襲,立即集中火力,分層打擊敵人,最後取得了戰鬥的主動權,從而走出了草地。
光陰荏苒,歲月如梭,鄒衍老將軍說:雖然我們的軍隊已進入了機械自動化,資訊化管理的時代,可是長征精神絕不過時。參加革命幾十年來,戰爭年代為了解放事業戎馬倥傯,南征北戰,和平年代一心撲在部隊建設上,嘔心瀝血,他從來沒考慮過要什麼榮譽,他知道所有的榮譽都是無數先烈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無論黨和國家給什麼榮譽,他都要加倍珍惜。
每當他回憶起授銜的往事時,就會想起那些過去在一起並肩戰鬥過的戰友和在不同階段戰鬥中犧牲的英雄烈士們,沒有他們的流血犧牲,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正是因為有無數老一輩革命者的無畏付出,我們今日才有了今天的幸福與美好。也正是這些艱難曲折的奮鬥歷程,構成了新中國開闢的重要基礎。或許,一些年輕人已忘了他們的名字,但他們的名字將永遠銘刻在歷史閃耀的時空中,讓無數後來者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