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抗戰期間,八路軍平均每天要與敵人進行將近四十場戰鬥。拋開後期的解放戰爭不說,自從日軍全面侵華以來,八路軍與日軍周旋八年,這才取得最後的勝利。
這八年裡,八路軍既要與日本人鬥智鬥勇,還要防備著國民黨在一旁“下黑手”。很多時候八路軍的戰士們連吃飯都成問題,武器彈藥又該如何保證呢?
其實毛主席早就意識到這個問題。對於解決辦法,毛主席給出四個字:另闢蹊徑。
一、從民間購買與收編
隨著清政府的覆滅、民國的建立,軍閥、土匪等勢力陸續崛起,中華大地一片亂象。亂世之中,若是沒有強大的實力守護自己的財富,很容易被他人連根拔起。
當時的百姓奉行武力至上的言論,誰能打誰就是老大。為了增加自己的戰鬥力,不僅各個軍閥積極購買槍支彈藥,稍微有些經濟能力的百姓都會在家裡藏幾把槍。
據史料記載,光臨泉這個地方就可以達到每90人擁有一把槍的程度,一些大地主就更不用說,組織一個幾十人的持槍小隊根本就不是什麼難事。
四處經商的生意人在途徑土匪盛行的地方,就會帶上一支訓練有素的隊伍來保護自己的安全。百姓們想要對付手裡有槍的土匪,必須組建同樣持槍的民兵。
毛主席在經過實力調查後,發現當時民間的槍藥數量十分可觀,於是提出發動群眾收集槍藥的辦法。百姓一聽說八路軍缺少槍支彈藥打鬼子,紛紛將家中的收藏捐獻出來。對於前來送武器的百姓,八路軍都給予足夠的補償。
八路軍的行為獲得所有百姓的好感,眾口相傳之下,聽到訊息的百姓紛紛找到八路軍的隊伍捐贈槍支彈藥。
光是憑藉民間的軍火,八路軍缺少武器的困境得到很大程度的緩解。可這種方法只能用一次,畢竟百姓的武器有限,購買過後沒有任何渠道可以補充。
相對於從百姓手中購買,收編而來的武器數量更加龐大。比如平西抗日遊擊隊的趙侗,原本想帶著這支隊伍尋找國民黨的軍隊。
只是趙侗一直專心與前線的戰爭,並沒有對隊伍內部人員的思想上心。最終導致營連幹部幾乎被共產黨員掌握,趙侗別無選擇,唯有帶著大家接受共產黨的改編。
共產黨收編隊伍範圍比較廣泛,不是隻針對有經驗的抗日組織,包括偽軍、土匪等令百姓聞風喪膽的存在,只要沒有做過什麼喪心病狂的事情,並且保證以後洗心革面打鬼子,都可以接受八路軍的改編。
收編的隊伍既能增加抗日力量,又能補充大量槍支彈藥,不論從哪方面來說都十分划算。
如果說百姓的武器有限,用一點就少一點的話,收編似乎更能長久一些。有日本軍隊的地方大都有漢奸,有國民黨軍隊的地方也會出現愛國組織。這些力量的加入,既能保證軍隊數量,又能解決彈藥短缺的問題。
除了百姓支援和收編外,從日偽軍手中購買軍火相對省心、省力。
二、與日偽軍做生意
日本鬼子固然可恨,而那些投靠日本人欺負同胞的漢奸們更加罪大惡極。他們被百姓們厭惡、抗日隊伍打擊,甚至是被日軍利用、拋棄。
這些漢奸承受著各方的壓力,想要過得好些就只能自己想辦法。思來想去,漢奸們就將主意打到軍火身上。
一來軍火是日本人提供的,不需要本錢。二來國內軍火有市場,八路軍缺少裝備不稀奇,因為國民黨號稱正規軍,槍支彈藥的主要來源同樣需要購買。
賣日本人的軍火充實自己的腰包,這種事情自然要小心一些。一般情況下偽軍不會直接倒賣槍支彈藥,而是將這些物資交由親戚打理,自己只管收錢。
若是在管理嚴格時期,偽軍們會在隨日本人掃蕩時多帶些子彈,將子彈賣給當地老鄉,或者乾脆將軍火賣給走私商人,自己少賺點錢圖個省事。
偽軍走私軍火併不是個例,但凡成規模的偽軍一定會透過這種手段賺錢。在1942-1943年期間,冀魯豫一個專門購買槍支彈藥的辦事處記載,光是從偽軍手裡購買的子彈竟達到兩百萬發。
到了抗戰中後期,我軍掌握了大部分農村地區,將日本鬼子牢牢圍在城市之內。加上日本正承受著戰爭帶來的惡果,戰鬥力、軍需用品均受到影響。
掃蕩雖然會快速解決物資短缺問題,可從城市到鄉村有一定距離,何況農村百姓都向著八路,寧死不屈。一旦被八路提前得到訊息,掃蕩不成不說,一場惡戰是免不了的。不論哪種情況,掃蕩根本不能長期進行。
被逼急的日本人及其偽軍主動與八路軍做起生意,用自己手中的彈藥換糧食。例如1945年,濱海軍分割槽從日偽軍手中換取36萬發子彈,換取炮彈數量達到五十多枚。
這種場景在多個地區上演,用少量糧食就能換取數量可觀的武器。到後來日軍出現敗勢時,偽軍們為了日後能夠不被八路追究,主動將槍支彈藥送到八路軍採購出,以此博得好感,幻想著日本人走後保住自己的一條命。
三、自己生產製造
依靠自己的力量一直是八路軍的宗旨,無論從其他渠道獲得武器有多便捷,毛主席都沒忘記建立自己的兵工廠。在彈藥自給自足這條路上,八路軍走得並不順利。
我軍兵工廠的前身是修械所,最早可以追溯到井岡山革命時期。當時的修械所只能進行維修,並不具備生產的能力。
抗日戰爭爆發後,毛主席令各個抗日根據地根據實際情況建立兵工廠,解決槍藥短缺的問題。
兵工廠建立之初,工人聘請的是當地有經驗的手藝人,廠房建立在茅草屋和窯洞內,工具基本上都是鉗子和榔頭。條件簡陋可以將就,技術和材料的欠缺才是最致命的問題。
抗戰時期最受我軍歡迎的是漢陽造和中正式,因為這兩種槍的子彈是通用的。在生產過程中,難度最大的恰恰是這顆小小的子彈。
從技術上來講,製造一顆子彈需要幾十道工序,對工人和機器有著極高要求。按照我軍當時的水平來看,自主生產完全不可能。
生產不了沒關係,那就將用過的彈殼重新填充,也就是現在所說的復裝子彈。為了能提高子彈的精度,周總理硬是憑藉關係從國民黨手中搞來幾臺精密儀器。
技術問題解決後,子彈的原材料還沒有著落,最緊缺的就是銅和鉛這兩種稀缺金屬。前者是子彈的外殼,後者是子彈的內芯。
在中國炮火連天的環境中,從國外購買是不可能的,在根據地開設礦場也不現實。無奈之下只有從現有物品中提取,比如光緒年間的銅錢以及含鉛的燭臺和酒爐。
這種方式做出來的子彈射程近、精度差,影視劇中所說的“邊區造”指的就是這種復裝子彈。優點是這種子彈可以自己生產,根據兵工廠規模不同,每個兵工廠一年生產幾十萬發子彈不成問題。
不同於子彈的“不實用”,我軍自主生產的手榴彈十分受歡迎,不僅造價便宜、量大,殺傷力也能得到保證。唯一的缺點就是使用之前需要敲打一下。
對於當時的八路軍來講,手榴彈遠比子彈好用。手榴彈扔出去能炸傷一大片鬼子,子彈打出去能得到什麼效果就不一定了。
除了子彈和手榴彈之外,我軍的兵工廠也會製造一些炮彈。在1941年之前,我軍使用的生鐵又硬又脆,一上車床加工就會開裂,根本無法使用。
1941年後,八路軍掌握了將生鐵韌化的工藝,炮彈生產也隨之步入正軌。
八路軍自主生產的武器確實有些瑕疵,但自己生產的彈藥直接打破國民黨和日本人對我軍的封鎖,使得八路軍在雙方共同針對下同樣能獲得彈藥。
四、國民黨及蘇聯的幫助
八路軍是由紅軍改編而成,在名義上屬於國民黨系列,按照蔣介石簽訂的條約來看,這些八路軍的武器裝備加上軍餉等皆由國民黨發放。
在抗戰的前兩年,蔣介石確實給予八路軍許多彈藥。
紅軍未改編成八路軍之前,蔣介石直接發放七十萬發子彈、一萬多手榴彈及數百迫擊炮。看似數量巨大,實際並不夠八路軍所需。
國共就紅軍問題談判時,蔣介石想縮減紅軍數量,並直接獲得控制權,以此限制共產黨的發展。
紅軍當然不可能同意這個意見,雙方就這個問題展開多次會談。看到紅軍寸步不讓,蔣介石只能退而求其次,提出“紅軍只能保留4.5萬人”這個解決方案。
換句話說,蔣介石只給共產黨隊伍發4.5萬人的軍需,其他人員蔣介石不管。
此時紅軍有七萬多人,若是真的同國民黨待遇一樣發放4.5萬人的裝備倒也可以接受。可惜心胸狹隘的蔣介石在軍需上做了手腳,並沒有按照原來規定的標準發放,偷偷將其降低許多。
到了第二年,蔣介石給八路軍的彈藥減少了近乎一半。可此時八路軍的數量已經翻倍,這些彈藥入不敷出。
在國民黨隊伍中,沒人願意給八路軍發放彈藥,除了閻錫山和衛立煌。閻錫山在太原會戰期間發放給八路軍150萬發子彈,衛立煌訪問延安後送給八路軍100萬發子彈、25萬手榴彈。
當蔣介石看到共產黨隊伍越來越大後,直接封鎖共產黨的根據地,並找個藉口停止發放槍支彈藥。從紅軍收編進國民黨,到蔣介石停止彈藥供應,一共也就兩年時間。
八路軍在抗戰中一共消耗三千多萬發子彈,把蔣介石及衛立煌等人提供的武器資助加起來,差不多佔據所消耗的六分之一。雖然供應時間短,卻在八路軍抗戰前期提供不小的幫助。
國民黨停止武器供應後,蘇聯隨後對八路軍明裡暗裡提供了一些幫助。
在新疆至蘭州的公路上,蘇聯表面上聽從蔣介石的聯絡斷絕對八路的武器援助,實際上卻秘密派人送給八路軍許多彈藥。
這種情況沒持續多久,當蘇聯斯大林格勒戰役爆發後,毛主席與蘇聯就增兵問題有些不愉快,秘密援助也就停止了。
由國民黨和蘇聯提供彈藥僅僅發生在抗戰前兩年,在接下來的抗戰過程中,繳獲武器成為更加直接的補充方式。
五、繳獲敵人武器
各種影視劇中,八路軍通常會在戰後打掃戰場,將敵人的武器帶回駐地,甚至於在許多人的心中,繳獲是八路軍武器的重要渠道。繳獲武器確實十分重要,可實際行動起來卻並不好實現。
日本軍隊起初想速戰速決,所以會在重要地點增派兵力,其餘不太重要的地方僅派小股人馬駐守。對於這一小撮日本士兵,我軍一般採用出其不意的打法直接將其擊潰。
想要收繳日本人的武器,傷亡小、時間短的打法最合適不過。我軍消耗也不會大,戰鬥結束之後能剩下不少彈藥。收繳數量大於消耗數量時,才能達到透過繳獲補充彈藥的目的。
日本人發現無法快速佔領中國,一些部隊又受到中國軍隊打擊後,馬上改變策略佔領城市,修建大量碉堡進行監視。
這個時期想要繳獲日本人武器難上加難,日本人已經有所防備,不論什麼地方碰到的日本人都很難速戰速決,基本上都得進入到拼刺刀的階段。
拼刺刀就表明我軍已經沒有彈藥,日軍也沒有能力進行火拼。即便贏得最後的勝利,也撈不到多少油水,只能另想辦法補充。
為了能在打仗時“不吃虧”,各將領絞盡腦汁制定策略,每場仗都要衡量一下是否划算,繳獲的彈藥是否能補充此次的消耗。
最後八路軍打仗形成一個統一特點,三發子彈過後就發起衝鋒,不僅可以節約子彈將消耗量降到最低,更重要的是早一些衝鋒就能早點取得勝利,以免日本人的彈藥大量消耗。
從抗戰開始至勝利,八路軍由最初的三萬人到最後的兩百多萬人,增加一名士兵就意味著彈藥消耗的增加。要保證這麼多士兵的軍需,僅僅憑藉一個辦法是行不通的。
從百姓手中購買、與日偽軍做生意、繳獲……每種方法都包含著先輩們的智慧,卻也從側面展示出抗戰的困難。
困難重重之下贏得勝利,需要的不只是這種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要具備堅定的信仰和不怕死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