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公眾號“尼伯龍根工廠”授權釋出
鑑於社會上的缺德人士數量龐大,而且還遠遠不如動物可愛,所以動物園是現代大都市必不可少的園林景觀設施之一,人們在這裡近距離接觸和觀賞動物,放鬆心情,增長見識,在科學家和飼養員們的努力下,很多珍稀動物也在這裡得以繁衍。動物園是一個神奇的地方,承載了很多人的幸福記憶,譬如兒時和父母一同出遊,以及學生時期學校組織的參觀活動等等。然而,今天在動物園裡悠然觀賞珍禽異獸的我們有沒有想到,假如戰爭來臨,人類自身尚且朝不保夕,那麼動物園裡的動物又會遭受什麼樣的命運?為了解答這個問題,尼伯龍根工廠的各位同仁今天暫且放下鋼鐵製成的虎豹,來帶大家看一看二戰期間的柏林動物園究竟發生了什麼。
柏林動物園戰前簡史
柏林動物園(Zoologischer Garten Berlin)坐落於柏林市中心的大型城市綠地動物園區(Tiergarten),是德國曆史最為悠久的一座動物園。該園由喜愛動物的弗雷德里希·威廉三世皇帝下令興建,一開始只有相對簡單的孔雀島和獸欄,這位君主四處收購珍禽異獸充實自己的收藏,很多別人贈送給他的動物也被飼養在這裡。1840年威廉三世去世時,傳給他的兒子威廉四世的已經是一座初具規模的動物園了。
1844年8月,在皇家顧問,非洲專家利希滕施坦(Martin Hinrich Lichtenstein)、生物學家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以及建築學家倫內(Peter Joseph Lenné)三位大師歷時三年的努力之後,柏林動物園被改造一新,重新開放,第二年又從皇家園林改成了公共設施,但當時的老百姓卻對它不怎麼買賬。1869年,之前擔任科隆動物園園長的海因裡希·博迪努斯博士(Dr Heinrich Bodinus)成為了新任園長,他向社會公開募股,對動物園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造,在購買了更多動物的同時,又新建了富有異域風情的館舍,以及用於娛樂的音樂廣場、舞池、餐廳等,使得動物園一下子變成了一個時髦的好去處,遊客接踵而至,門票收入也水漲船高。
1884年博迪努斯博士去世,他的繼任者表現平庸,而且也就比他多活了四年而已。1888年,年僅28歲的新任園長路德維希·赫克(Ludwig Heck)上任了,他擔任園長几十年之久,直到1931年才讓位給自己的兒子。在他的領導下,柏林動物園成為了當時收藏動物種類最多的動物園。博迪努斯和老赫克在任期間,柏林動物園的建築成就也同樣顯赫,象門、大象館、鴕鳥館、猛禽館和猴館等風格各異的建築紛紛建立,給遊客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1913年,水族館的建立使得動物園的展出範圍又拓展到魚類、爬行類和兩棲類等。
鴕鳥館,古埃及建築風格。
羚羊館,北非清真寺風格。
北美野牛館,印第安長屋風格。
東南亞風格的象門是柏林動物園的正門。
印度風格的象館,犀牛也被養在這裡。
1913年建成的水族館,門前立著恐龍塑像,外牆有恐龍浮雕裝飾——當時的人們已經對恐龍產生了很濃厚的興趣。
動物園餐廳中豪華的大理石廳。
1932年,路德維希的兒子盧茨·赫克博士(Dr Lutz Heck)接過了父親的接力棒,他再次對動物園進行了改造。棕熊、獅子、猴子、狼、野山羊等動物的展出區域都被改成了帶有壕溝的半露天開放樣式,更接近於現代動物園的佈局。1939年,柏林動物園擁有1400餘種共計4000餘隻動物,是德國規模最大的動物園。
熊館。
從北極熊舍向外拍攝的照片。
改造後半開放的動物展示區。
柏林動物園飼養的爬行動物。
遊人如織的動物園給周邊地區帶來了繁榮,附近建有地鐵站、鐵路經停站、威廉皇帝紀念教堂等公共設施,全球電影公司動物園大廈(Ufa-Palast am Zoo)更是人們夜生活的好去處。銀行、商鋪、餐館、舞廳雲集,燈紅酒綠的景象一直持續至今。
晚間依然人聲鼎沸的布達佩斯大街,遠處是威廉皇帝紀念教堂。
柏林動物園火車站和地鐵站出口。
全球電影公司動物園大廈,裡面有一座專用的大型影院。。
隨著納粹黨上臺,烏雲開始籠罩在這塊柏林市民的樂園之上。首先這裡不再歡迎猶太人了,猶太股東也遭到驅逐,被迫低價出售了自己手裡的股份。全球電影公司動物園大廈外面插滿了萬字旗,開始放映《意志的勝利》,遊人當中,穿著黑色、土褐色和原野灰色制服的傢伙們一天比一天多。雖然如此,動物園裡面還是天天爆滿,人們擠在一起或是觀賞憨態可掬的動物,或是坐在廣場和綠地上高談闊論,絲毫不知一場無差別的浩劫即將降臨。
早上守在動物園門口,等待開門的婦女和孩子們。
1939-1940年,爆滿的柏林動物園。
參觀動物園的遊人,在最後一張中可見幾個穿著制服的人。
佩戴納粹黨徽的盧茨·赫克博士,除了擔任柏林動物園園長之外,他在納粹執政期間乾的另外一件出名的事情就是致力於復原原牛。
30-40年代柏林動物園飼養的一些動物,最後一張是大猩猩“波比(Bobby)”一度在德國家喻戶曉。
動物園象門外懸掛著不歡迎猶太人進入的告示。
柏林動物園導覽圖,1940年版。
從上至下:柏林動物園的導遊手冊、門票和股權證明。
修羅場
1940年,柏林市區遭到英國空軍的轟炸,希特勒下令修建三組防空塔(戰鬥塔與指揮塔)保護城區與重要設施,其中第一組就修建在動物園北邊不遠的地方。1941年9月8日,柏林動物園首次遭到轟炸,6枚250磅航彈導致林中餐廳嚴重損毀,牛館也被燃燒彈引燃,因為搶救及時,這次轟炸沒有造成什麼嚴重後果,建築很快就得以修復,又恢復了歲月靜好現世安穩的表象。其後兩年,除了有5枚250磅炸彈落在牛館和狼館之間的空地上之外,動物園基本沒有受到空襲的影響。
希特勒參觀柏林動物園。
抱著小獅子的戈林。
一位女士推著嬰兒車經過昏昏欲睡的牛。
陪同家屬參觀柏林動物園的德軍裝甲兵。
在動物園裡進行拍攝的電影攝製組。
1943年11月22-23日,英軍出動轟炸機對柏林西部實施大規模轟炸行動,隨後又進行了差不多一週的襲擾,導致3700餘人死亡,1萬多人受傷,50多萬人流離失所,動物園一帶幾乎被夷為平地。11月22日晚間19:15-19:30間,包括1000多枚燃燒彈在內的大量炸彈被傾瀉在柏林動物園上空,很多場館建築都被燒燬或炸燬,由於供水系統受損,園內的火勢無法控制,也無法搶救動物,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它們被困在館舍裡“深度燒烤”,差不多30%的動物在15分鐘之內紛紛喪生。23日晚上20:00,水族館又被炸彈命中摧毀,第二天,動物園外面布達佩斯大街(Budapesterstraße)上的行人們看到了街上躺著四條僵硬的鱷魚屍體,都被嚇得夠嗆——這些倒黴的鱷魚可能是被爆炸時的衝擊波從水族館裡拋到了馬路上,然後被夜間的低溫給凍成了冰棒。
“動物園的動物跑出來了!”謠言很快在柏林蔓延開來,人人自危——誰都不知道外面的瓦礫堆裡都藏著些何方神聖,有人甚至聲稱看見大象和老虎在街上轉悠,但事實上逃出來的動物並不多,倒黴的大象幾乎滅門,只有一頭叫作“暹羅(Siam)”的公象倖存——除了被抓回來的澳洲野犬和狼之外,其他逃跑的動物都是些猴子、小型動物和鳥類。一位好心的女防空志願人員看到“一條狼狽不堪的牧羊犬”在她的值班房廢墟外頭轉悠,正在她拿出麵包想喂這“狗”的時候,兩位飼養員出現了,把它拖回了狼館——這其實是在空襲時候跑出來的狼。經過統計,在此次轟炸期間。柏林動物園損失了包括7頭大象、1頭黑犀牛、兩頭倭河馬、兩隻長頸鹿、1頭海象在內的大型動物,以及包括半數的羚羊、1頭黑猩猩、1頭紅毛猩猩以及7只猛禽在內的其他動物。共計721只哺乳動物和1212只鳥類倖存下來,其中包括曾經出現在遊覽手冊上的長頸鹿“雷克(Rieke)”、紅毛猩猩“布西(Buschi)”以及大猩猩“龐戈(Pongo)”等明星動物。
在空襲中被炸燬的象館和燒焦的大象屍體。
被毀的羚羊館。
鴕鳥館的廢墟。
動物園建築和動物園火車站的廢墟,威廉皇帝紀念教堂、全球電影公司動物園大廈等建築也在1943年11月的大轟炸中被一鍋端了。
被毀的河馬館,站在池子邊上的是母河馬“格雷泰爾(Gretl)”。
1943年11月的大轟炸前後,赫克園長曾經讓部下們將部分動物轉移到其他城市,例如維也納、佈雷斯勞、美因河法蘭克福、哈勒、科隆和柯尼斯堡的動物園。一些牛科動物被轉移到柏林東北的朔爾夫草原(Schorf- heide),這裡的活動區域寬敞,比動物園更適合它們生活。大轟炸過後,阿爾薩斯的穆爾豪森( Mülhausen)接收了來自柏林動物園的大批動物,其中包括1944年2月時候分兩批運來的237只哺乳動物和149種鳥類。戰爭期間,柏林動物園共計有247種750只動物被轉移他處。戰後,只有長頸鹿“雷克”被維也納動物園在1953年歸還,其他轉移出去的動物要麼死於戰爭,要麼已經老死,戰爭幾乎席捲了整個歐洲,即使離開柏林,動物們也難逃厄運。
在11月大轟炸掀起的煙塵散盡之後,駐守在動物園防空塔裡的德軍官兵、警察、帝國林業局(Reichsforstamt)工作人員、一個排的技術救援隊(Technische Nothilfe)、國防軍工兵部隊和戰俘們被動員起來,前往動物園的廢墟搶救動物,清理廢墟。由於死掉的大象過於龐大,人們只得讓獸醫把大象屍體切成小塊,方便搬運。為了餵飽這些飢腸轆轆的人,死於非命的動物被臨時食堂做成了菜。
“我們吃肉吃得要撐死了。”赫克園長後來回憶道。“被炸死的動物,只要是還能吃的,就全都進了鍋。鱷魚尾巴的味道鮮美極了,放在大鍋裡燉得爛爛的,吃起來就像育肥的雞肉。死掉的鹿、水牛和羚羊讓這群老爺們兒和食肉動物們吃了好幾百頓,後來,用熊肉做成的火腿和香腸受到了熱烈歡迎。”
這場大轟炸並不代表災難的結束,在1944年1月29日、30日、2月15日、3月24日,5月8日、10月、12月31日,以及1945年2月24日,柏林動物園又多次遭受轟炸,這座柏林建築史和園林建造史上的傑作已經徹底淪為一片廢墟,但它還在堅持向公眾開放,直至1945年4月22日才徹底關閉。在此期間,工作人員想方設法為倖存的各類動物尋找飼料,並採取保暖措施,讓一些不耐寒的動物熬過了寒冬。許多場館已經不再適合動物居住,工作人員對它們進行了程度有限的修理,至少能讓它們可以遮風擋雨,某些動物被因地制宜的養在了別的地方——例如倭河馬被轉移到實驗室裡,鯨頭鸛被塞進了衛生間裡。
被轉移到衛生間中飼養的鯨頭鸛,柏林動物園的工作人員是一群可敬的人,在戰火肆虐的年代,他們對飼養的動物傾其所有,可謂盡職盡責。
1945年4月的柏林戰役期間,動物園區淪為戰場。從22日開始,動物園就開始遭受蘇軍連續炮擊,慘烈的戰鬥一直持續到30日方止。開戰之後,為了防止動物跑出去傷人,猛獸和猛禽都被工作人員們殺死了。工作人員還在動物園入口處準備了一處小型防空洞,用於收容傷員,工作人員的家屬和女性志願者們在這裡對傷員實施救治。5月2日,柏林德國守軍向蘇軍投降,動物園區的戰鬥也隨之結束,留下的只有斷壁殘垣,武器殘骸和雙方將士們橫陳遍地的屍體。
幾乎被完全夷為平地的柏林動物園,只有若干動物雕塑倖存。
5月31日的統計資料顯示,戰前的4000餘隻動物到此時只剩下91只,其他的要麼死了,要麼被轉送外地,要麼逃跑了,要麼被蘇軍和難民們吃掉了。倖存者中包括大象“暹羅”、公河馬“克瑙特舍克”、兩隻獅子幼崽、兩頭鬣狗,10只狒狒、1只黑猩猩和1只黑鸛。動物園區的森林損失也同樣嚴重,除了在炮擊和轟炸中毀壞的樹木之外,倖存的樹木被難民砍伐,當作過冬取暖和做飯的燃料。
戰後概況
1945年6月2日,軍管當局決定重建動物園區,按照“修舊如舊”的方針進行。戰後的首任園長是卡塔琳娜·海茵羅斯博士,她是德國第一位女動物園長,柏林動物園包括羚羊館、水族館等諸多建築都是她的丈夫設計的,在她的領導下,柏林動物園的建築得以重建,植被也得到恢復,逐漸重現了往日的繁榮。
戰爭結束後,人們來到柏林動物園看望大象“暹羅”,它的一生實在難說是幸運還是不幸。
在兩德分立期間,柏林動物園成為了西柏林市民重要的休閒場所。幾經擴建和改造之後,如今的柏林動物園是歐洲最受歡迎的一家動物園,每年參觀人數達到330萬人次,園內飼養著1500餘種20000餘隻動物,在動物保育和研究方面也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2006年降生的小北極熊“克努特”一度是世界範圍內的明星,它的英年早逝也同樣令人扼腕嘆息。從2017年開始,從中國租借的兩隻大熊貓再次把全歐洲觀眾的注意力都吸引到了柏林動物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