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危言/文
一、一場戰役打醒了我們
長城,在每一箇中國人的心中都有著特殊的地位。當長城烽煙燃起,就是中華民族團結一致抵禦外敵的時刻。關於“長城抗戰”,我們的教科書上告訴我們,其中的“喜登口大捷”是“九.一八事變”後,中國軍人第一次讓日本的囂張氣焰受挫,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的確!趙登禹率領的大刀隊,夜襲日軍陣地,殺的日軍鬼哭狼嚎。據戰報,他們一共砍死砍傷敵人超過千人,繳獲坦克11輛,裝甲車6輛,大炮18門,機槍36挺,另外還有一架飛機,這就是著名的大刀隊夜襲。後來,作曲家麥新為此還譜寫一首曲子,就是我們現在耳熟能詳的《大刀進行曲》。
但是,當時的國內媒體沒有提到,當大刀隊夜襲撤退時,遭到了日本軍隊的密集活力射擊,傷亡大半。事實上,大刀隊奇襲成功,最主要的原因除了勇猛之外,還有兩個重要的因素:第一是,趁著夜色的掩護。第二是,出其不意的偷襲。實事求是地講,如果換到白天的白刃戰,即使是有著習武傳統的西北軍,拿著沉重的大砍刀也很難對付日本人的刺刀。
“喜登口大捷”也只是“長城抗戰”的一小部分。在這場戰役中,以東北軍王以哲的107師和中央軍關麟徵的25師,在古北口和南天門一帶的陣地戰最為慘烈。比起“喜登口大捷”的精神上的鼓勵,這次戰鬥更加有現實意義,那就是國人發現長城根本不能作為抵抗侵略的戰略基礎。
“長城抗戰”之初,守備在長城戰線上的中國軍隊一直是‘一線式’直接部署在長城之上。日軍炮兵火力兇猛,千年長城瞬間被擊破。在羅文裕上的中國士兵還來不及接觸敵人,就已傷亡慘重。後來回憶戰爭的情形的人說:我軍以長城為陣地,敵人集中炮火轟擊,把完整的城垣炸的磚石橫飛,摧殘無存。
守備南天門的旅長鄭洞國回憶,他負責的10華里正面,主陣地不是長城,而是長城前的421高地。他計程車兵並不登上長城居高臨下,而是在山地間搶挖據點工事。對於鄭洞國而言,長城最主要的作用是位於防線西側的制高點“八道樓子”,而城牆本身是無法依靠的。
至此以後,中國軍隊不再使用高大的長城作為陣地。因為長城不但無法抵禦日軍的炮火,更侷限了我軍陣地的縱深。
現代化的戰爭中,萬里長城竟成為守城的累贅,普通城牆在日軍的炮火之下更是不堪一擊。
二、中國人開始拆城牆
民國初期,各個城市拆城牆行動蔚然成風。因為,一座城池只有城門能夠進進出出,不但影響城市的發展建設,還妨礙戰爭中的人員疏散。
淞滬會戰結束後,浙皖一帶縣城開始拆城牆。1938年,浙江的紹興不用一年的時間就把城牆拆卸完畢。安徽的寧國,因為經費不足,拖到1939年才以工代賑僱傭難民開工拆牆。
後來,日軍深入內地,在內地又掀起了一波拆牆風潮。河南的許昌,由於是千古名城,拆牆工程甚是浩大。當地縣政府把拆牆的具體指標分配到各個鄉,各個鄉又把指標分配到各個保,限期必須拆完。就這樣,因為民工的加入,城牆以不可思議的效率被拆完。一座整齊美觀的許昌城,最後變成高高低低的土堆和遍地的碎磚頭。
民間在拆城牆,軍方也在拆城牆。
蔣介石早在東征時先拆了惠州城,北伐時又拆了南昌城和武昌城。1928年5月,日軍制造濟南事件,蔣介石憂心日軍進攻山東,急令拆除魯西兗州和魯南臨沂兩大名城。軍方之所以拆城牆,是因為我們炮兵力量不足,堅固的城池一旦落入敵人的手中,就很難再次奪回來了。
不過由於財政困難和歷史感情,仍然有很多的古代城牆在“苟延殘喘”。尤其是一些二三線城市,由於反對聲音太大而沒有被拆除。趙達源固守的壽縣原來也準備拆城牆,但遭到地方鄉紳的上書抵制,只拆了牆垛。還有蔣介石下令拆除的兗州和臨沂,最終還是保留了下來。
不過,歷史是無情的。曾經可以保家衛國城牆,在現代軍事的摧殘之下搖搖欲墜。
盧溝橋事變時,日本的中國駐屯軍炮兵連隊第2大隊,使用九六式150毫米榴彈炮,輕鬆擊破了宛平城牆。南下正定城時,第一波99發炮彈,命中城牆50發;第二波137發炮彈命中80發。兩波炮彈過後,正定城牆應聲崩塌。攻打太原城時,也是用此方法,為步兵迅速開啟進城的缺口。
三、日本人愛上修城牆
日本人打下一座城池之後,首先的軍事任務不是清鄉擴軍,而是召集偽軍重修城牆。
日軍打下南京城後,光華門到水西門之間的城牆損毀嚴重。由於工期太緊,汪偽政權竟把一些為國殉難計程車兵骸骨砌入牆中。直到1958年,城牆被拆除時才被發現。
之所以會發生這樣的事,是因為中國軍隊的火力太弱,日本人依靠城牆守城反而非常的輕鬆。
1939年7月,獨立9旅反攻潮州城時,日軍就利用城牆使我全軍覆滅。當時的獨立9旅是廣東裝備最齊全的野戰部隊,每個步兵團編制有八二迫擊炮和三七戰防炮,步兵每人一頂法式鋼盔。擔任攻城的第625團3營,於深夜摸到潮州城前。3營頂著日軍的火力,向南門猛烈射擊,使南門2次起火,於大火焚門時趁機突入。日軍在巷戰之中節節敗退,在日出之前只剩下一個據點。
萬分不幸的是,在最後關頭,城牆竟然拯救了日軍。
獨立9旅位於城外的主力,先後被日軍和城牆阻擋,無法按計劃支援。日軍的援軍卻由東門進城,於巷戰之中把第3營切割分裂。第3營試圖突圍,但被城牆阻隔,最終全軍覆滅。
四、以前的戰爭經驗不管用了
時間撥回到“長城抗戰”之前。當時的中國早已是軍閥割據、戰禍連年,但這些大大小小戰役的攻城方法卻是十分原始的。
黃埔東征時,攻城的方法是使用雲梯。黃埔軍隊攻城前先編敢死隊,這些敢死隊並不是衝鋒的,而扛著雲梯爬牆的。黃埔軍也使用過75毫米的俄式山炮,但這些山炮不僅沒有幫上忙,反而給自己添了不少麻煩。
曾經在惠城戰役擔任黨代表的劉騫回憶說,攻打惠城時,首先是炮兵向北門發起了發起了長達半個小時射擊,但射擊的成果是北門一帶的城垛和側面陣地皆被摧毀,但高大的城牆屹立不動,只有部分磚石松動些許。炮聲一停,敢死隊扛著雲梯爬牆。但是因為牆體的磚石松動,很多人爬到一半就跌落下來。有的磚石還掉下來,把沒來得及上來計程車兵砸傷。
北伐時,高達9米的武昌城也是靠雲梯去打的。不過,武昌城下有著寬寬的護城河,使得黃埔軍一直未能攻破城池。最後,他們只得用炸藥炸城門。不過,又鬧出了烏龍事件。
當時,2師4團團副熊綬雲親自率領奮勇隊爆破德勝門。炸了3次,因為炸藥爆破力不足只炸出一個小洞。但熊綬雲在煙塵中以為爆破成功,就率領部隊衝鋒,最後被城牆擋住,最終重傷不治而亡。
這所有的經驗,對於當時的國人來說,都指向一個結論——炮兵對於攻城根本沒有用處。
五、軍火禁運才是罪魁禍首
但事實證明,炮兵不但有用,而且是城牆的剋星。
1904年,日軍在攻打旅順的戰役中使用了280毫米的“二十八珊榴彈炮”,一枚炮彈重達224公斤,彈到之處天崩地裂,破城牆就像破西瓜一樣容易。
但這種炮重量驚人,馬匹一般拉不動,只有鋪設鐵軌才能使用。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火炮設計突飛猛進,輕便的75毫米野炮就能擊破城牆,高爆榴彈和高速破甲彈統統粉墨登場。
為了抵禦這些新型炮彈,各國修建的工事都採用“特式鋼筋法”。這種方法使用鋼筋橫縱排列3層,每立方英尺的水泥中配10磅的鋼筋。更有加到25磅的,改用高難度45度4層斜角縱橫排列法的特等工事。這些工事足以抵擋最厲害的破甲彈。
相比之下的中國,城牆多用傳統青磚堆疊,用糯米石灰調漿填灌,工藝千年不變。面對20世紀的新式炮火,千年城牆必然會退出歷史舞臺。
城牆之所以會在中國軍閥割據的局面中保持固有的地位,主要是因為一戰後歐美列強對中國實行了軍火禁運。當歐美、日本在積極地研究破甲彈時,中國炮兵還在使用傳統的子母彈和開花彈。攻城火力的雲泥之別,最終加速了萬里長城和城牆退出歷史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