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新四軍在長江以北的根據地息息相關,安徽這邊桂系李品仙擁兵自重,蘇魯戰區名義上老大於學忠長期在山東作戰,又是東北軍,因此韓德勤才是江蘇一帶的主事人。從衝突對手來說,桂系其實才是對於新四軍最大的敵人,也是最不滿意新四軍的國民黨內人士,蔣介石自己也說了,黨內大部分人都主張懲罰新四軍,特別是桂系和顧祝同系。
1938年和1939年,新四軍在河南安徽江蘇發展很大,豫皖蘇彭雪楓,皖東張雲逸,蘇南茅山陳毅粟裕。張愛萍將軍看到機遇主動請纓趕赴皖東北,聯合八路軍南下支隊隴海支隊,利用桂系和盛子瑾的矛盾,一年之後最終獨霸皖東北,驅逐了盛子瑾,建立了一個最小的皖東北抗日根據地,當然也造成一定不良影響,讓二李心生不滿,這也是郭村保衛戰的起因之一。
國共雙方在皖南事變之前在蘇皖一帶的衝突,最大就是兩場戰役:第一個,彭雪楓部跟湯恩伯的一系列衝突,此戰導致彭雪楓部慘敗,不得不撤退到津浦路東,完全喪失津浦路西根據地。第二個,是新四軍蘇北指揮部與韓德勤的黃橋決戰,夾雜著半塔集保衛戰,郭村保衛戰,曹甸戰役,一系列戰役徹底將韓德勤部降格成老三,新四軍主宰了蘇北抗日局勢,建立了蘇中蘇北抗日根據地,順勢打通了與山東根據地的聯絡。
陳毅在這其中起到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及時部署管文蔚搶佔揚中,然後合理處理盛子瑾事件,幫助二李運輸子彈,從而得以調兵增援半塔集保衛戰,在生死存亡關頭毅然決然率軍北渡,體現了統帥風範,後期在郭村保衛戰時收兵於泰州城外一打一拉,繼之以姜堰爭取了二李和陳泰運部保持中立,為黃橋決戰創立了最好的外交環境,這一合作被毛澤東認為是統一戰線典範。劉少奇在其中穿針引線,適時推波助瀾,功不可沒。而粟裕以其出奇制勝的戰役指揮能力初露頭角,也是華東野戰軍最大的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