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之為世子。朝(音zhao)於王季日三。”這個“文王”呢,就是周文王姬昌。“世子”,就是天子、諸侯王位的繼承人。根據《公羊傳·僖公五年》 “世子,貴也。世子猶世世子也。”《白虎通義·爵》註釋:“所以名之為世子何?言欲其世世不絕也。”那麼這些都是對“世子”這一個詞的一種解釋,也就是希望世世都能夠承傳,不斷絕。
“朝於王季日三”,這個“朝”就是以朝禮朝見的意思。在《禮記·內則》上說:“命士以上,昧爽而朝,日入而夕。”世子去拜見父母,有朝夕二禮。朝禮詳盡而夕禮簡約。在這裡三次皆曰朝,以其禮同,故通言朝(zhao)。孔穎達疏:“凡常世子朝父母每日唯二,今文王朝於王季日三者,增一時又三者皆稱朝,並是聖人之法也。”就是通常的世子每日去朝見父母兩次,但是文王每日去見他的父親三次,而且每一次都稱朝,就是以朝禮去見父親,這是聖人給我們做出的榜樣。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文王在做世子的時候,每一天要三次以朝禮到他的父親那裡去問安。
“雞初鳴而起。衣(yi四聲)服至於寢門外。”這個“衣”是動詞,穿戴的意思。“寢門”就是內室之門。鄭玄注:天子五門,就是皋門、庫門、雉門、應門、路門,是由外而內。最內之門為路門,鄭玄謂:“路門者,大寢之門也。”早晨雞鳴頭遍,也就是天剛剛亮,他就起床了,穿好了衣服,然後來到父親的寢宮門外。問內豎之御者曰:“今日安否何如?”“內豎”,就是小臣之類。根據《周禮·天官·內豎》解釋,說:“內豎,掌內外之通令”。“御”,就是值班的意思。鄭玄注:“御,如今小吏直日矣。”那麼有的註解也把這個“小吏”解釋為小史,我們還是依據天明版的註解,就是小吏直日矣。問當日事奉父王的內侍小臣:“父王今天一切安好嗎?”意思是說,身體還健康嗎?沒有什麼問題吧?他的起居有沒有和平常異樣的地方?“內豎曰:‘安!’文王乃喜。”如果內侍小臣回答說:“安!”就是父王一切安好,沒有異樣,父王身體健康,也沒有出現什麼和平常不一樣的地方,文王就會很喜悅,很放心。
“及日中又至,亦如之。及暮又至,亦如之。”到了中午的時候,文王又來了,也是像早晨一樣恭敬地問安;到了晚上的時候,又來了,還是如此向父親問安,而且那種認真仔細的程度和早晨一模一樣,沒有絲毫的懈怠。
“其有不安節則內豎以告文王。文王色憂。行不能正履。”這個“節”,鄭玄注:“謂居處故事也”。“居處”就是日常生活。“故”就是意外的事情,像我們經常說事故。“安節”就是飲食起居都正常。“履”,蹈地也。“正履”,就是正常行走。如果父親有身體不安適,或者日常生活中發生了意外的事故,內侍小臣就會如實告訴文王。文王聽了之後,臉上就會顯出憂愁的顏色,行走都不能正常,走路的時候步履歪斜,與平常不一樣了。由此可見,他憂慮父母非常地深切,時時刻刻也牽掛著父母,所以表現在走路上,也和往常不同。
“王季復膳。然後亦復初。”等到他的父王能夠重新恢復膳食,也就是身體恢復健康了,然後文王才恢復了常態。“食上。必在視寒煖之節。”“在”就是察的意思。文王每一天侍奉父親,每上一次飲食,他都要親自察看食物的寒暖程度。因為如果食物過冷或者過熱,都會傷及人的身體。
“食下。問所膳。然後退。”這個“膳”就是所食也。每當吃完飯要撤下這些食物的時候,他一定要問一問父王吃了什麼。比如說,“吃得多還是吃得少?”“夠不夠?”“是不是太飽?”等等。還要問一問,“父王喜歡吃的是什麼?”“不喜歡吃的是什麼?”而且還要告訴負責膳食的人,凡是已經吃過的剩飯剩菜,就不要再進奉給父王了,為什麼呢?恐怕時間長了,味道變了,父親吃了有損健康。這些都問完之後,他才退下去。
“武王帥而行之。文王有疾。武王不脫冠帶而養。文王壹飯亦壹飯。文王再飯亦再飯。”到了武王的時候,他是循著文王的做法來行孝。文王有疾病的時候,武王不脫衣帽地在旁邊侍候奉養。等文王能吃一餐飯了,武王才吃一餐飯,文王再吃一餐飯,武王也才再吃一餐飯,目的是想知道文王氣力箴藥所能承受的程度,吃多少合適。
那麼我們看文王在做世子的時候,每一天要三次到父王那裡去問安,而且每一次問安都不是走走形式,是確實要看到父親到底需要什麼,對他的飲食也是發自內心地加以關心。我們可以想像文王做世子的時候,他手下能夠使喚的人應該有很多,他只要吩咐一下,下面的人都會盡心盡力地做好,但是他仍然親自去侍奉父母。所以這裡邊的“親自”兩個字非常重要,“親自”就是不能讓別人代勞。為什麼不能夠讓別人代勞呢?因為做兒女的孝敬父母這樁事,很多時候是別人代勞不了的,因為什麼呢?因為父母的感受是不一樣的,而且你孝敬還是沒有孝敬父母,對於培養自己的愛心、耐心、恭敬心、感恩心,也是別人取代不了的。所以我們正是從侍奉父母的身上懂得了耐心、愛心、恭敬心和感恩心。
所以我們看這些古代的聖王都是率先垂範孝敬父母,為社會大眾做出了一個孝親的好榜樣。社會大眾起而效仿,這個國家才能夠治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