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辨是非的智囊
1.人,寓強於智,智在善辨是非。有是非之鑑,才能正確處事,果斷行事;人,行高在潔,潔於不忘廉恥,有廉恥之鑑,才能立身不汙,持行不鄙。因此,善辨是非之智和不忘廉恥之潔,是人立身處事的根本所在,是持行為業,有所作為的先決條件。
世界是充滿矛盾的世界,是與非、正與誤、善與惡、曲與直、優與劣同寓其中。任何事物自然的、社會的、物質的、精神的,其存在和發展都是紛繁複雜、交織多支、雜蕪多質、曲折多變的。這就決定了人們處理任何事情,都不是簡使易從,信手可舉,一蹴而就的。只有善於觀察、分析事物,明辨是非曲直、鑑別善惡優劣、明察正誤利弊,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才能選擇正確的行為方式,正確而果斷地處理各種矛盾和問題。
2.防微杜漸,指在壞人壞事或壞思想剛剛冒露頭的時候,及時防止,消滅,免得其逐漸發展,到最後無法收拾。俗語道“消滅在萌芽狀態”,就是說一定要當心,要謹慎,千萬不可忽視它以至麻痺大意。
其實,近年來“防微杜漸”也經常出現在報端抑或某個領導人的講話之中。然而腐敗仍在進行,“前腐後繼”大有人在,不時就有一個“大人物”被提溜出來,大有“野火燒不盡”之勢。究其原因,無疑是多方面的,很難道出個子醜寅卯來,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小瞧了“防微杜漸”,忘記了“謹不可忽”,如此,讓某些人尤其是一些長字號人物的貪心財欲不斷髮展,加劇鼓脹,最後不但使自己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也給國家和他人財產造成了難以彌補的損失。到頭來身陷囹圄,怨天尤人,悔之晚矣。
3.證據是正確認定案件事實的客觀依據。司法機關要對案件作出正確的處理,必須從案件的具體情況出發,以本案的客觀事實作為基礎。辦理案件的司法人員對與本案有關的各種情況,原來並不瞭解,即使有所傳聞,也不過一知半解。他們在承辦案件以後,要全面查明案件的真實情況,對案件事實作出符合客觀實際的結論,就只能依靠證據,藉助那些反映了案件事實的痕跡、物品、檔案記載和知情人的陳述。 雖然對於眾所周知的事實,法律推定的事實以及其它依法不需要當事人舉證的事實,司法人員可以不依靠證據而直接認定,但就任何一個具體案件來講,它們都是區域性的。要查明整個案件的事實真相,不僅仍然需要證據,而且必須有充分的證據。所以司法人員辦案的首要工作,就是採取各種法定措施收取證據,依靠證據進行推理,以便正確地認定案件事實,為依法處理案件奠定基礎。
司法人員認定案件事實,只要有了充分的證據作根據,所作的結論就是建立在客觀依據之上,具有無可辯駁的說服力,經得起檢驗。如果沒有證據,就根本無法正確認定案件事實,不能完成證明的任務。
4.對於這個突如其來的自稱是太子的人,因為誰也無法證實他的真假,就必須採取某種措施,使事情真相大白。如果他是真的,因為衛太子當年是被漢武帝判為有罪的,那麼現在雋不疑抓他就是明證言順了。而如果他是假,冒充皇親國戚,當然是要問罪的了。所以,雋不疑不問他真偽,抓了就是,反正不管真假,都是有罪。
當你不知道一件事情該如何辦理的時候,最好從其它方面想想,看看有沒有其它的方法,不要總用一種思維去考慮問題,試著用多種思維,多個角度去思考,這樣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5.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有心把事情辦好,但由於在複雜的事物面前,是非不清、善惡不辨,卻反悖初衷,適得其反,這就是“好心做了壞事”。有的人處事遲鈍,優柔寡斷、謹小慎微,收穫甚微,根子就在於不明事理,是非迷頓。還有的人處事不可謂不果敢,但由於有膽無識,甚至以是為非,以非為是,其敗局不可謂悲慘,果敢卻成為魯莽。可見,處事須以明事立,成事須立斷事功。
明事、斷事,就是要善於透過事物的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因為現象只是事物之間暫時的、偶然的、表面的聯絡,只有本質才是事物之間穩定的、必然的、內在的、固有的聯絡。看到和抓住了事物的本質,也就把握了事物存在和發展的是非曲直、優劣利弊,也就能處事有方、成事有路。
從法律上看,此案中的那個人似乎不宜判為死刑,但是從維護社會穩定的禮教角度來看,此人又必須判處死刑,因為他的影響波及到了社會上。如果不殺此不孝之子,那麼,就不能警醒更多的類似不孝之子,張晉把刑事法庭變成了道德法庭,其行為雖然與今日的法官判案有所不同,但其蘊涵其中的智慧足以讓當時的老百姓拍手稱快了。
6.簡單與複雜,這是一個相互對立又相互轉化的矛盾體。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處理一件事情,最有價值的往往就是透過繁雜的表面找到最簡單處理問題的辦法。
7.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千百年來能夠屢試不衰的原因,在於它能使對方處於無法防守之地,逼對方於無法退讓的絕境。說穿了,所謂“一報還一報”的策略,就是胡蘿蔔加大棒的原則。它堅持永遠不首先背叛對方,因此是十分“善意的”。它會在下一輪中對對手的前一次合作給予回報,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它是“寬容的”。但它會採取背叛的行動來懲罰對手前一次的背叛,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它又是“強硬的”。正所謂“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而且,它的策略極為簡單,對手程式一望便知其用意何在,從這個意義來說它又是“簡單明瞭的”。
8.有贗品就有善辨是非的專家。在是非對錯面前,我們要辨別是非,旗幟鮮明地表達自己的立場和態度,以大局為重,堅持原則,做出正確的選擇。這就要求我們以冷靜的頭腦,科學的方法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用正確的價值取向、勇氣和智慧辨別是與非。切忌人云亦云,在眾人面前失去獨立判斷和思考的能力。
9.破案之力,貴在“推敲”。其實,有的案件並不複雜,由於審案人過於草率,妄斷是非,結果將很容易看出的問題,也忽略過去。所以審案之時,既要重視智慧,更要重視心力。是“心”與“智”的結合。程顥作為著名理學家其“治心”功夫,在中國歷史上影響很大。這一案例,只是顯示其“治心”效果的一個典型而已。 只要你識破了對方心理,就能輕而易舉的將對方打垮,這個道理無論在古代還是在現代都是適用的。因而,掌握一定的心理學知識,將其應用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可以幫助你解決很多問題,為你的成功奠定堅實的基礎。
10.狄仁傑的智慧首先體現在他不相信妒女祠的無稽傳說,其次在於他對李玄衝的巧妙解釋。李玄衝既然相信妒女祠的傳說,說明他是個迷信的人,如果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說服李玄衝,放棄他腦中根深蒂固的迷信思想,是不可能的。所以,狄仁傑就以彼之道還之彼身,再用迷信的說法來說服李玄衝,不費吹灰之力就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生活中當我們面對像李玄衝這樣的對某種思想堅信不疑的人,採用直接的辦法說服他可能不容易,這時你可以用間接的方法說服他,這樣不但不會損害你和他的關係,也能達到說服的目的,一舉兩得。
11.一個好的習慣的養成需要時間,一個陋習的改正更需要時間。首先要以學習為主,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積極實踐,用所學的知識和豐富的經歷來提高自己辨別是非的能力。 其次,要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遇到事情仔細分析,不感情用事、不衝動、不輕率,凡事都要問個為什麼,還要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培養自己堅強的意志品質,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因為個人對是非的選擇適合個人平時的行為習慣分不開的。俗話說: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 第三,要生活中的小事做起,該做的做好,不該做的不做,努力做到知行統一。規範自己的行為。 除了自身對自己嚴格要求以外,還要注意辨別社會上的不良風氣對我們的侵蝕。比如不健康的音像製品、黃色的書刊雜誌,瀏覽不良內容的網咖,再加上家庭教育的欠缺,缺少家庭的關懷、教育和理解,很容易走向歪路。
12.明代的大思想家王廷相曾經用偶然性與必然性的關係來駁斥一些迷信算命觀念,有機率思想的萌芽。他認為算命的即便偶然能夠說中,也不過是說多了之後必然會有的巧合而已,只不過一旦說中,人們便以為神奇,紛紛傳揚開來,如果沒有說中,則被人們忽略和忘記,不加以傳揚罷了。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要科學地看待事物,不迷信,不撲風捉影,不牽強附會,不隨意誇張偶然事件與必然規律之間的關係,而應該做到尊重客觀規律,按照規律辦事。
13.王曾知道帽妖並不存在,只不過是人們自己嚇唬自己,所以,他下令夜間不關門,表示不相信有帽妖。即使有帽妖也不足為怪,他要防止和遏制的是流言,因此,他下令逮捕那些喊叫帽妖的人,目的是要除掉人們頭腦中對帽妖的恐懼感。張詠的手段比王曾更為厲害,不僅逮捕了謠言惑眾的道士,而且還殺了他。或許張詠認為自己鎮守一方,不殺不足以樹立自己的威嚴。
14.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本與神鬼不相干;貴賤福禍,是富翁窮人的生活際遇,本與佛道不相干。另一方面,人類社會產生的宗教信仰、神仙佛道,不可簡單地斥之為迷信,因為它是一種特定的文化遺產,其中包含諸多的社會學、哲學、民俗、藝術等方面的問題。恰如讀小說,並不因為其虛構而否定其存在的價值。
15.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以平常心看待身邊不平常的事情,就能化干戈為玉帛,化險為夷。換一種眼光看問題,我們會看到截然相反的景觀。學會用不同的眼光對待問題,善於抓住事物的本質。
換一種眼光,會有新奇的發現。橫著切蘋果,我們會發現珍貴的“星星”;站在別人的立場,我們會發現自己的不足。
換一種眼光是創新意識的表現。打破傳統的思維定勢,是當前資訊社會的需要。只有創造,我們才能不斷擺脫舊觀念的束縛,不斷地走向進步。 不是任何問題都可以換一種眼光來看,比如學習、事業、奮鬥、拼搏等,它們的含義是相對固定的。為了求新,而盲目地換眼光來看,會失去判斷問題的依據,陷入相對主義和虛無主義的泥塘。
換一種眼光需要有對生活的敏銳觀察和深入思考。西進淘金的路上,交通不便,旅店缺乏。看到這些情況的人最後也淘到了“金”,但他們不是單純用手而是用頭腦來“淘金”的。 以常能換一種眼光看問題,能夠使我們心胸開闊,不拘泥於事物。當我們對走上社會心存畏懼時,我們要想那是鍛鍊我們的好天地;當我們做某件事情成工後,我們要想到它其實也可能會走向失敗……
16.世間本無神怪,這一點我們必須明瞭。可是古代由於人們的愚昧,很容易相信這些迷信鬼神之說。廖縣尉之所以對金佛一事有懷疑,原因就在於他是個不相信鬼神的無神論者。這一點非常重要。 其次,他善於觀察,仔細分析問題,既然用蔡仙姑準備的水洗了眼睛就能看到金佛,那肯定是水有問題了,所以廖縣尉想出只洗一隻眼睛的辦法,從而證實了自己的懷疑。 現代社會,科技發展,但仍然有不少的人相信這些鬼神之說,更有人因此而招搖撞騙,我們要時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不要被壞人利用。有的時候可能我們的生活中有一些事情無法得到合理的解釋,人們就會用鬼神的說法來解釋,其實這是不合理的,我們暫時無法解釋的東西,是因為我們的科學發展水平還不夠,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終將能夠解決。
17.鼓被擊碎,說明大鼓並沒有妖怪作祟,要是有,妖怪是不會讓鼓破碎的。或許鼓原來就沒有放穩,稍有震動,失去平衡,滾開是完全有可能的,至於鼓能放在院子裡旋轉,大概是院子裡面的地面經人的踏睬,四邊稍高且有些粗糙,中間稍低而光潔,這便為鼓的旋轉提供了運動的力學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