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無新變 不能代雄
——評新編採茶調音樂劇《又一個春天》
作者:周松芳
蕭子顯《南齊書·文學傳論》說:“文章彌患凡舊,若無新變,不能代雄。”誠然,戲劇從早期的巫祀之作,發展到元雜劇的高峰,至今仍然在繼續發展。“大戲”如此,像採茶戲這種的“小戲”,同樣也是如此。
採茶調音樂劇《又一個春天》演出劇照(資料圖片)
採茶戲的淵源,可從早期的採茶歌說起。作為民歌形態的採茶歌,難免如同《詩經》的桑間濮上之曲,質樸甚至鄙俚,然自有其“曲盡人情”之妙。如今所見,乃多是文人擬作,如唐人秦韜玉的《採茶歌》。
至於從採茶歌到明清的採茶戲,其形成的流佈範圍,根據今人考證,大體上與當時因應對外貿易而形成的長江中下游的商業化茶業生產區域相重合,尤其是集中在通往嶺南的商貿通道之上。作為傳統產茶要地的韶關,漸漸發展成為重要的外銷茶產地。“1860年代以來,廣州輸出之茶,要在韶州之樂昌縣、珠江以南一帶和羅浮縣,其茶非常芳香”(陳慈玉《近代中國茶業之發展》)。這使得韶關成為孕育採茶歌和採茶戲的一方沃土。
明清時期,贛南、粵北的採茶戲,主要反映了兩地以茶葉生產和貿易為主的商業繁華的時代盛景。那麼在當今的偉大時代裡,作為國家級非遺專案的粵北採茶戲,如何編演出反映這個偉大時代的“大戲”?韶關新推出的大型採茶調音樂劇《又一個春天》,竊以為足以當之。
在歷史上,特別是在嶺南一步步融入中原的過程中,韶關由於地近中原的地理優勢和溝通南北的交通優勢,成為廣東重要的經濟和文化中心之一,湧現了張九齡、餘靖等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後來由於交通和口岸的變遷,風雲際會又使其成為著名的紅色老區,廣東省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
《又一個春天》講述了在脫貧攻堅戰役中,機關幹部歐陽松來到早年參加革命的爺爺曾經養過傷的革命老區南坪村駐村幫扶,以村為家,“扶貧先扶志”,緊密團結依靠廣大基層黨員群眾,克服重重困難,帶領老區人民奔康致富的感人故事。戲劇矛盾衝突跌宕起伏,扣人心絃。歐陽松一度因村霸劉立人誣告被調回單位,但他仍心繫南坪,南坪父老更對他倍加思念。在一場特大暴風雨來臨之際,歐陽松義無反顧回到南坪,與村主任劉運田奮力營救落水鄉親,後者不幸被洪水沖走。事後,歐陽松才發現,劉運田正是當年幫助他爺爺養傷的恩人後代。這不僅激勵他駐村三年順利完成了脫貧攻堅任務,更促使他申請再當駐村幹部為完成鄉村振興新的歷史使命再立新功,從而使全劇餘韻不絕,格調得到新的提升。
從內容上講,傳統採茶戲多與追求致富的主題相關,因此移以搬演當代脫貧攻堅故事是適合的,當然也更是歷史的昇華。這種主題承載上的成功新試驗,也為採茶戲在新時代的新發展提供了新經驗。特別是韶關現在仍然是廣東乃至全國的重要產茶區,英德紅茶不僅是全國三大紅茶之一,還曾經是英國女王的上選,同樣呼喚著貼近時代的採茶戲新篇章的出現。
從形式上講,該劇是對傳統採茶戲的一次大膽創新創作。編劇林波表示:“這部戲最大的亮點就是以採茶戲為基礎,融合了音樂劇的現代元素,使採茶劇更具有時代特徵,更具有流行性、可看性。”其實,融合音樂劇的現代元素,也可謂從採茶歌和採茶調向採茶戲發展的時代新篇;戲劇與歌舞從來密不可分,新戲融入新歌舞也是情理當中。歌舞本身也一直在發展,比如現在倍受推崇的《十送紅軍》,本就源於採茶歌,但在傳統的採茶調和現代的《十送紅軍》之間,無疑後者更受歡迎。
再則,該劇精美的舞臺設計,包括化妝造型和服裝設計“強調個性化,力求在舞臺上為觀眾呈現最佳的表演”,同樣也可謂是基於傳統的大膽創新。採茶戲在形式上一直在力求創新之中,在過去,它之所以別稱為“燈戲”,被稱為“唱花燈”,乃是因其特別藉助花燈這一道具以增強表演的吸引力,也算是一種“舞美追求”。那在今日的情況下,當然可以更加大膽地、全力以赴地進行舞臺效果上的探索。事實上,《又一個春天》正是在這方面取得了成功,令觀眾大感驚豔。
總而言之,《又一個春天》正是在基於傳統,同時又基於非遺保護的基礎上,從內容到形式進行大膽創新的傑作。我們相信,韶關還將湧現更多這樣的“新變”“代雄”之作,比如粵劇《張九齡》,以富於地方特色和創新精神的戲劇形式,承載和表現時代重大命題,展現本土文藝建設的最新成果。
(作者系著名文史學者、專欄作家)
來源: 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