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現在低倍的鏡子越來越少了,但是我個人一直很喜歡,因為拿著很穩而且景深大,看著舒服。之前也擁有過蔡司的Dialyt和FL,但是低倍確實很久也沒看了,想買尼康WX 7x50又因為窮買不起,哎!
Meopta(翻譯成米奧特或者米奧塔)是個捷克的牌子,主要也是生產狩獵或者軍用光學產品。但是這個牌子國內很少見,而且價格也很高(因為是捷克造),所以很少有機會能夠看到這個品牌的鏡子。正好趕上有大佬手裡有一臺米奧特最具代表性的Meostar B1 7x50,所以厚著臉皮借過來體驗一下。
引數
- 倍率:7x
- 口徑:50mm
- 出瞳距離:22mm(實測)
- 真實視野:7.21°(126/1000m)
- 表觀視野:48°
- 最近對焦:4m(實測3m)
- 透光率:88%
- 長度:180mm
- 重量:987g(實測1010g)
包裝
米奧特B1 7x50的包裝盒沒有太驚豔的地方,屬於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這點比不了施華和蔡司。
設計和做工
Meostar B1系列是米奧特的頂級系列之一,完全由捷克製造,也包括鏡片。全系外形看著都差不多,就是體積和重量的區別。實際上,全系列有兩條產品線:一條是非HD線(包括8x32, 10x32, 8x42, 7x50, 10x50規格)和一條相對較新的HD線(包括10x42, 12x50, 15x56規格),所以購買時一定要分清楚了HD和非HD版本。
所有的規格都是配備標準屋脊稜鏡,非阿貝或者其他型別稜鏡,沒有中空設計,沒有氧化件暴露在外,沒有複雜的ED鏡片組。但是不要被這些欺騙了,實際上不管是鏡子內部或者是外部做工,這款Meostar 都是施華級別的,完美無瑕有點歐洲的實用主義風格,個人也是比較喜歡。
鏡身
鏡身是用鋁合金加工的,非鎂合金,重量在1公斤左右,在50mm口徑望遠鏡裡還算有競爭力的,大概和施華的EL 50mm,徠卡的Ultrvid 50mm或者Vortex 50mm口徑的重量差不多。相比於重量,尺寸上B1就要緊湊的多,似乎是焦距的設計比較短,這樣的話應該會有很多像差,但是實際不是的,我們接著往下看。
米奧特的包膠也是非常出色的,應該說是我測試的最好之一。看著感覺和施華有點類似,但是顏色採用的是一種更暗的苔蘚綠色,而且有兩種質地,很平滑但是也很防滑;包膠在靠近目鏡端比較薄,靠近物鏡端就比較厚,握持更舒服更穩。膠皮本身不吃灰也不是指紋收集器,膠皮味也不大。
總之,鏡子的做工沒的說,不管是看著還是摸著,圖片可能看不出來,實際上是很優秀的,應該是頂級級別,而且看著很結實。另外,廠家宣稱是防水的,但是引數裡沒有給出具體深度。
調焦
調焦就是傳統式的,位於中橋的後方。調焦輪相對較小,外層有包膠皮,調焦轉動很順滑也很精準。最近對焦在3-4米,我可以很舒服的合圓觀測。從最近對焦到無窮遠大概需要不超過1.25圈,很快。
屈光度調節被整合在調焦輪後側,沒有鎖定,但是旋轉是帶卡位的,而且阻尼適中。這種設計比目鏡右側那種傳統環式要方便,這臺感覺比施華那種要糙一點。這一臺是2020年購入的,但是顯示是2018製造的,最新版的屈光度調節可能會有一點變化。
稜鏡
稜鏡是傳統的施密特別汗稜鏡,非阿貝。這也意味著稜鏡需要鍍膜,但是似乎這臺是單層銀膜而不是大多數用的多層電解質膜。關於這點在天文圈似乎爭論很多,主要是解析度哪個更高。我的眼睛看過後,感覺這款有點像老的尼康HG,而尼康正好是銀膜,巧合?
官方引數的透光率為88%,按當代標準,數字比較一般。但是主觀的感覺,這款鏡子在白天還是很亮的,注意白天的亮度主要取決於透光率而不是口徑。
物鏡
米奧特Meostar B1系列高倍的幾款都是HD玻璃的,也就是高氟玻璃,但是這臺不是。用鐳射打進去看,物鏡似乎是一組雙合膠,後面調焦鏡片也是兩片式的。
鍍膜看著很高檔,有點點發綠,通透性很棒。而且米奧特還配有防劃膜,不過名稱有所不同,米奧特這裡叫MeoShieldTM技術。
目鏡
接目鏡片是平的,直徑大概是23mm,鍍膜同樣通透,和物鏡一樣。真實視野為7.2°,比很多8倍鏡子都要小。表觀視野很窄,不到50°,屬於典型的7x50規格,主要是目鏡直徑限制了視場,如果是短焦7x42可以把視場做的更大一些。
出瞳距離和官方宣稱的22.5mm差不多,我實測是22mm。這個距離可以說是相當大了,長出瞳通常會帶來黑眼問題,這臺也不例外,但是大多時候控制的很好,使用也不是問題。
懸升眼罩非常出色,用塑膠和(包)膠皮做的,旋轉的手感幾乎和施華一樣,明顯好於徠卡和蔡司。唯一的問題是隻有兩檔,和巨大的出瞳相比有點少,米奧特可以在接目鏡片上再加一檔,這樣讓戴眼鏡的人看的更舒服。
附件
物鏡蓋正合適,用著很好。揹帶也是加厚並印有LOGO,但是塑膠部分卡扣顯得很廉價,看著很脆弱,織帶部分已經有點磨損了。包是那種不軟不硬的,不錯看著很經典,同樣是塑膠卡扣部分顯得檔次低,快遞時候有可能造成破損。
白天使用
首先總結下來手感是一流的,儘管感覺比尼康SE要重,但是一公斤對於一臺50mm口徑來說也算標準。包膠摸著手感很好,物鏡部分很厚,很暖,冷的時候有用。鏡筒內凹設計握著也很舒服,我手正合適,感覺很安全。
調焦位置正適合我的手指,很順滑,很快也很精準。加上景深很大,實際使用中很簡單,看飛鳥也沒問題。中置屈光度調節也很方便,阻尼對於我的喜好來說有點大,但是好在一目瞭然。
目鏡對於戴眼鏡來說舒適度很高,但是移動眼球偶爾會有黑眼。眼罩完全可以再長一點,或者加一檔,前面已經提到。
米奧特B1 7x50是一款外形很緊湊的鏡子,至於外形就是見仁見智了,國內一般人都覺得很醜,像個癩蛤蟆。我個人覺得實物比圖片還好看點,宣傳畫才叫一個醜。
畫面
畫面觀感,老實講,相當牛!比我想象的要好的多。還有那麼一點"哇"的感覺,我通常不喜歡低倍的,但是非常喜歡這款。
超長的出瞳,巨大的景深,亮度和解析度讓這款鏡子的畫面觀感非常輕鬆舒適,有很強的拉進感。這讓我想起來老款的尼康HG,應該是我看過最好的7倍鏡。非常亮?是的,儘管引數上說透光率是88%,但是這款白天非常亮(白天亮度主要取決於透光率而不是口徑)。顏色也很生動自然,沒有過於偏暖。
平場
視場真的不大(7x50規格也做不大,除非你花4個W買尼康WX 7x50),白天感覺還是很平的,幾乎銳到邊,只有最邊緣有點弱化。但是,你仍然在Field stop可以識別物體,比如鳥。為了掃視舒服,還有一點點枕型畸變。到了晚上,調焦需要更謹慎些,因為會有軸外散光出現,邊緣星點會變模糊也會變成線。
色差
前面說了Meostar系列分HD和非HD版本,而這臺是非HD版本,所以色差可能會更大。實際觀測來看,色差幾乎沒有,比中端很多HD都好。換句話說,看飛鳥輪廓沒有色差,掃視樹枝樹杈時也沒有。唯一出現的情況就是高對比的情況下,有一點點紫綠邊出現。色差的出現在前面說的弱化區域(視場邊緣)會更明顯一點,但這也正常,大機率是目鏡引入的。
黃昏
我個人的經驗就是7x50這個規格特別適合黃昏觀察用,特別是像米奧特這款。雖然高倍有更好的黃昏係數,但是低倍更容易調焦。我可以很輕鬆的深入黑夜中,獲得很多目標細節,這種細節在黑色陰影下是完全不可能的。很多鏡子在很亮黃昏時刻會有一種面紗炫光出現,而這款沒有。
夜晚
用鏡子對著一臺很亮的鹵素燈會有出現一點點很暗芒刺出現和一點鬼影,但是整體表現要比很多中高檔鏡子都要好,但是尼康SE保羅鏡要更好。
星點從視場大概50%開始逐步變形,到70%就比較明顯了,再往後就都是線了。這些畸變基本都是散光導致的,所以你調焦也去不掉的。如果用於觀月,B1還是很銳的,沒有任何炫光和色差,但是有一點點的鬼影。
如果用7x50這個規格觀星還是很爽的,如果在黑區,會看到很多東西,因為視場夠大,倍率也夠穩,這也是這個規格在天文圈很經典。如果你的環境夠好,你也喜歡巡天,那麼這款很適合。但是如果你喜歡看單獨的深空天體,那麼更高的倍率也許更適合。
米奧特Meostar 7x50 對比尼康 IF WP SP ‘Prostar’ 7x50
尼康Prostar的設計確實是比較老了,但是一直屬於品質比較高的一款7x50,雖然兩款一款保羅一款屋脊,但是也讓我們來比較一下:
- 尼康是專門為觀星設計的,因此星點星場更好,但是並不是很適合觀鳥觀景
- 米奧特相比更全能
- 尼康是更傳統的保羅設計,而且是獨立調焦,所以看不見飛鳥
- 尼康要更大,而且更重約50%
- 兩款都有衝氮氣,而且都防水
- 尼康有平場鏡,所以視場更平,米奧特沒有
- 尼康出瞳距離只能算夠用,米奧特長太多
- 尼康的星點更緊
- 兩款視場差不多大但是米奧特感覺更大,也更亮
- 米奧特的色差更小
- 兩款看著都很結實,但是米奧特的包膠更適合戶外使用
- 兩款的實際售價差不多
我個人更喜歡米奧特的觀感,按理論來講尼康應該表現更好,我也無法解釋?
總結
如果你仔細閱讀,你會發現我對這款鏡子用了很多"舒適"一詞。手持舒服,出瞳舒服,觀感又舒服又亮,景深更舒服,完全不需要來回調焦。這讓畫面感覺很爽很廣,實際上並沒有看上去那麼廣。屈光度調節和調節也同樣舒服。兩種質感的包膠也舒適,讓人感覺很暖,在外面嚴苛的條件下用起來也會感覺更好。
畫面觀感好,機械部分同樣出色,所以用著很舒服。加上完美的做工,包括包膠,鍍膜,裝配等等,一點沒有粗糙的感覺,完全是高檔鏡趕腳。
缺點呢?沒有明顯的缺點。也許黑眼有點多(相比最頂級鏡),或者眼罩完全可以再加一兩檔。軸外的散光對於我這種喜歡觀星的人來說有點嚴重,但也就這樣了。總體來說,我還是被米奧特 B1 7x50的效能所驚豔到了。
這款Meostar B1 7x50應該說是我測試過的最好7x50之一,非常全面。如果你喜歡觀鳥觀景,也喜歡觀星,那麼我是強烈推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