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教育,就像放風箏,手中的線鬆緊有度。天高任鳥飛,慈母手中的線應該是幫助孩子飛得更高,而不是成為無形的束縛。
(一)
最近在讀卡勒德·胡賽尼的《燦爛千陽》,作者用細膩感人的筆觸描繪了阿富汗舊制度時代下苦苦掙扎的婦女。
書中多處讓我大受感觸,其中有一段描寫深深觸動著我。
女主瑪麗雅姆希望自己能跟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姐妹一樣,去學校受教育,但遭到她母親娜娜的反對,村裡講解《古蘭經》的法師來勸解,她母親對這位法師說了這樣一段話。
“你,阿訇老爺,你這麼受人尊敬,應該知道最好別鼓勵她這些愚蠢的想法。如果你真的關心她,那麼請你讓她知道她是屬於這裡的,只能在家和她媽媽一起。外面根本不適合她。外面的人只會拒絕她,讓她頭疼。我知道,阿訇老爺,我知道。”
女主的母親是女主父親家裡的一個僕人,被他父親強行佔有而生下了女主,後受她父親其他妻妾的排斥,她們不得不被趕離家到外居住。他父親出於愧疚偶爾會來看她們還給她們送來糧食。
正因為她母親遭受的種種不公和迫害,所以她覺得外面的環境是不安全的,當女主提出這樣的要求時,她或許是出於所謂對女主的愛,生怕她受傷害,又或者她覺得自己的人生裡只有這樣一個女兒,生怕因此會失去女兒。
最終她以,為女兒好而斬斷了女兒改變人生的機會,掐滅了女兒對未來的憧憬,可想而知,瑪麗雅姆最後的命運會是怎麼樣,也許這就是命運的禁錮,我們時常想為什麼有時候會出現下一代人總是不斷地重複上一代人的悲劇,如此輪迴反覆,我們怪罪於命運,或者命運早就給出了機會,只是我們沒有把握好機會罷了。
藝術來源於生活。像女主瑪麗雅姆的母親,我想現實依然存在著很多。
就拿我的母親而言,在我弟弟大學畢業剛出來工作,由於工作的原因,經常全國各地出差。在我們認為這是我弟出社會增見識,歷練的最好機會。但我母親因為但心自己的兒子在外遇到危險,受苦受累,曾多次勸我弟回到家裡這座三四線找一份安穩的工作,結婚生子,一輩子呆在他們身邊,有他們看著照拂著就很好。
每一次,我都會反對我母親這麼做,我常說她杞人憂天,年輕人在奮鬥的年紀,不就應該多闖闖,原本按照弟弟的能力,他有可能成為社會更有用的人,比如企業家,科學家之類的對社會極大有用的人(這裡是開玩笑),被你這所謂的“為你好,因為我愛你”,而將他的能力埋沒,夢想前途扼殺。
包括我父母在內的現在很多父母,因為自己年輕時候吃過社會的苦,他們不願自己的孩子再遭受同樣的波折苦難,就希望他們能在自己的羽翼下一輩子好好的,霸道地毀滅了孩子應有的天賦和夢想,讓孩子成為第二個他。這種名為為你好的愛是殘酷的,也讓孩子很無力,其實也是病態的。
其實父母之於孩子的愛就是要放手,放手讓孩子展翅高飛,做他們自己,成為他們想成為的人,我們為人父母只需在旁邊提點鼓勵就足已。
(二)
我弟出來工作以後,我偶爾叮囑他,讓他尊重職場的女性,別把現在社會某些男人的惡性學了,多向善。有些人或者覺得我這個做姐姐的很囉嗦嘮叨,但我覺得這是有必要。
如果我們每位媽媽,每位姐姐或者妹妹,都能時常跟你的兒子,弟弟哥哥或者老公去提醒教導他尊重女性的思想,如果我們每一人都能做了,我想這個社會對於女性的環境和態度會不會有所改善。
當然提高女性的地位,並不是這麼簡單,但我們都身體力行地去做出力所能及的一點點,或者往後不久就能看到積少成多,量變到質變的結果呢。有時候看不起女性,歧視女性的,往往就是我們女性本身自己。
(三)
我堂姐是一名小學老師,她時常跟我抱怨,說現在的許多學生被父母教育得完全沒有了生活自理能力。
四年級的男生,平日都是家長開電瓶車接送,但這個男生連上下電瓶車都不會,都需要家長抱上抱下。甚至有的學生到了值日打掃衛生的時候,專門有家長髮資訊來叮囑,他的孩子平日在家裡什麼也不幹,讓老師有值日任務,直接通知他們家長來,由家長代勞就好。
總之就是,我家孩子寶貝得很,十指不能沾洋蔥水。我堂姐多次向這位家長提出問題,人家還覺得老師多事。想想現在的老師也實在難當。
難怪現在的媽寶男,軟飯男,公主病的孩子那麼多,難道作為家長難道不應該好好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嗎?
有些家長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苦了自己也不能苦了孩子”
當如果本身自己的經濟生活就不允許,孩子該吃的苦還是要吃,而且還要讓他同甘共苦。
我母親雖然只有小學文化,但她從小給我們講的一些通俗小故事還挺能發人深省的。
有這樣一位母親,家裡貧困,平時很少有機會吃到魚,但每次有魚吃,母親總捨不得吃魚肉,把魚肉讓給孩子吃,她吃剩下的魚骨頭,有一天孩子問她,為什麼總是吃魚骨頭,她笑了笑解釋她因為喜歡吃魚骨頭,久而久之,孩子就認為這母親不喜歡吃魚肉只喜歡吃魚骨頭。等孩子大了,這位母親衰老了,家裡的條件好了,常常能吃到魚了,可孩子依然把魚肉吃了,只給母親留下魚骨頭。
有一天,這位母親在廚房裡偷偷哭,兒子去詢問,才知道自己並非喜歡吃魚骨頭那是為了能讓兒子在吃魚肉的時候沒有任何的愧疚之心。
或者聽到這個故事的我們,感嘆母愛的偉大,但再三深思,若這個兒子懂得感恩還好,會因體諒感激母親的無私的愛,而譜寫一段母慈子孝的故事。
但就怕出現現實中的慈母多敗兒,母愛也應該有度,不要過分,過分就成了溺愛。
我們做父母的應當要常反思自己之於孩子的教育到底正不正確。有句老話叫做言傳不如身教,有時候家長都未必知道自己這樣做是否正確,如何讓他們去教育好下一代。我們做父母的是不是也應該多學習。
我想,家長會上學校是不是應該給父母增加一門課程,那就是如何做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