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門,又叫海岱門,諧音"哈德門"。崇文門是九門中的名門,才子進京趕考必經此門,所以稱為“幸運之門”。明清時期,又在此設立稅務司,崇文門又被稱為“財富之門”。所有進城的貨物,都要在崇文門納稅。
崇文門用來走酒車,當年運酒的車都是先進外城的左安門,再走崇文門上稅進城。所以,民間賣酒的鋪子好些招牌上寫著“南路燒酒”。那意思就是說,我上過稅了,我的酒是真酒好酒。
進了近代,崇文門幾經炮火,直到1966年被徹底拆除。據說,拆城門樓子時候,發現樓體所用木料都是金絲楠木,這也驗證了崇文門700多年曆史的名門地位。
宣武門,取名自漢代張衡的《東京賦》,“文德既昭,武節是宣”。與崇文門相對應,形成了左文右武的格局。但與崇文門的高貴不同,宣武門人稱死門。宣武門外是菜市口刑場,犯人上囚車,從宣武門出去,在菜市口問斬。在宣武門的城門洞頂上,還刻著三個大字兒:“後悔遲”。
不過也有不後悔的,宋朝滅亡後,一代名臣文天祥最後在菜市口被元朝統治者殺死。文天祥的詩歌還記得吧,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了清代,戊戌變法失敗後,譚嗣同在刑場上喊出了“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豪邁遺言。這些都為宣武門平添了許多悲涼。
正陽門,也就是前門,九門中最高貴之門。正陽門在北京的中軸線上,往北是紫禁城,往南是天壇。正陽門因何而高貴,因為它走的是皇帝。皇帝每年出正陽門兩次,一次是去天壇祭天,一次是去先農壇耕地。透過祭天和耕地,祈求這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正陽門是九門中保護最完善的建築,城樓和箭樓都幸運的保留到了今天。不過,歷史上正陽門可沒少遭罪,好幾次因為城門失火而重建。後來八國聯軍攻打北京,正陽門又被重炮轟擊,最後被駐紮在城內的印度軍隊徹底燒燬。
可是,每一次毀滅又意味著重生,代表著國門的正陽門,就像堅韌的中華民族一樣,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遭到哪些打擊,最終都會涅槃歸來。
關於正陽門,還有一個小故事。九門的牌匾中,唯獨正陽門的門字沒有鉤。這是為什麼?相傳,明朝弘治六年,京城周邊鬧蝗災。皇帝知道後,就想出宮去看看。不想剛出正陽門,飛來一大群蝗蟲,驚魂未定的皇帝只好匆忙回宮。
沒有實現體察民情的承諾,讓弘治皇帝感覺很沒面子,但又不想把責任歸咎於己,他就對大臣說:“朕要出城門時,突然覺得有東西鉤住了朕的龍袍,使朕沒有出得城去。”大臣們聽了面面相覷,皇帝接著說:“就是因為城樓門匾上有一鉤,這一鉤太不祥了。門嘛,就應該暢通無阻,怎麼能有鉤子呢?”自此,正陽門門匾上“門”字的一鉤便消失了。
東直門,北京九門中最貧之門。在簋街的節目裡,我們曾經介紹過,東直門外是一大片墳場,東直門內有好多棺材鋪子,死人從東直門運出城下葬,所以有了鬼市和簋街。除此之外,東直門還往城裡運木頭運磚瓦。說到這,就要提東直門與建築的不解之緣了。據說,北京九門中,最先修建的就是東直門。修建元大都時,忽必烈對工匠們提出嚴格要求:城門樓子九丈九,而且要樓上加樓。工匠們就選了一個偏遠的地方,試著建造了一座城門,也就是東直門。忽必烈看了很滿意,此後北京的其他城門便都以此為原型進行設計了。
內九外七皇城四,九門八典一口鐘。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內九外七皇城四,都指的北京的城門。內九,內城的九門,分別是東直門、朝陽門,西直門、阜成門,正陽門、宣武門、崇文門,德勝門、安定門。外七,外城的七門,正南是永定門,還有左安門、右安門、廣渠門,廣安門、東便門和西便門。北京內城和外城加一塊,形成了北京城特有的“凸”字型結構。“皇城四”指的是皇城四門,東安門,西安門,天安門,地安門。
九門八典一口鐘”,主要講的是明清時代北京城的報時工具和報時形式。我們很多人把時間稱為“鐘點”,其實鍾和點是兩個事物,鍾和典都是報時的工具。北京內城九門上都掛著鍾或者典,提醒百姓開關城門的時間,但是有八個城門樓子上掛的是“典”,一個城門即崇文門上掛的是鍾,所以就有了九門八典一口鐘的說法。
德勝門
上次說了北京的城門,內九外七皇城四,打今起,咱就詳細聊一聊北京城門的故事。先說德勝門,德勝門在元朝叫健德門,明朝開國大將徐達攻入元大都後,改名叫德勝門。德勝門,出兵征戰之門,寄語"德勝"二字。德勝門有“軍門“之稱,它是京師通往塞北的重要門戶,明代永樂皇帝北征、清代康熙皇帝平定噶爾丹叛亂、乾隆皇帝鎮壓大、小和卓叛亂都是出師德勝門。
可以說,在明清兩代,德勝門是北京城最重要的城防陣地。
安定門
安定門,元稱安貞門。既然出兵走德勝門,顧名思義,收兵自然走安定門。有人說,那要是打了敗仗怎麼走呢?還是得走安定門,這次沒勝下次再安定也不遲。實際上,安定門是運輸大糞的通道,因為以前地壇附近是北京最主要的糞場。之所以說成兵車回城,其實是一種名稱的雅化。
說來也巧,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通州八里橋失守後,英法聯軍畢竟北京城,首先攻打的就是安定門。10月13日正午,安定門陷落,英法聯軍從這裡進了北京城。
朝陽門
朝陽門在元代稱為齊化門。明清時期,南方出產的糧食都是走通惠河運到北京,到了通州以後,再裝車透過朝陽門進城。所以,朝陽門是漕糧出入的城門,往來糧車絡繹不絕,京城百姓的口糧基本均來源於此。因此,在朝陽門的城門洞頂上,還刻著一個穀穗兒。糧食進了朝陽門,就存放在附近的糧倉之中。朝陽門內的地名還有“祿米倉”、“海運倉”、“新太倉”等,那都是當年存放官糧的倉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