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母親,總有人很困惑:明明自己很愛孩子,卻總是忍不住兇孩子,常常因為孩子的一點小錯就上火,事後自己又往往後悔不迭。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喬·維泰利的《零極限》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案例:在美國夏威夷島上,有一個精神病醫院,裡面關押著許多精神病犯。
這些精神病犯病情非常嚴重,因為他們攻擊性很強,醫生稍不防備就被精神病犯攻擊。
因為非常恐懼這些病人,醫生們平時都是貼著牆走,後來許多醫生都不敢去上班了。
直到修·藍博士接手了這些精神病犯,他的治療方法很特別:他不見這些精神病人,只是對著這些精神病人的檔案,反覆地說一段話:"對不起,請原諒,謝謝你,我愛你。"
沒想到這些精神病犯最後全部痊癒出院。
修·藍博士治療方法的理論依據是量子糾纏和量子清理,這不是我們要深究的話題。
作為普通人,我們透過修·藍博士僅僅對精神病犯的檔案說:"對不起,請原諒,謝謝你,我愛你",這些傳遞出愛的能量的語言,最後治癒這些具有嚴重攻擊性的精神病犯的案例,我們可以理解到:人的攻擊性最重要的原因,來自於愛的匱乏。
一位母親明明很愛孩子,可是很多時候,這位母親因為自身不曾被命運和自己善待,她內在愛的能量嚴重匱乏,使她沒辦法拿出自己所缺少的東西去給予孩子更多的愛。
因為缺乏愛的滋養,這樣的母親往往表現出攻擊性,孩子有一點錯就很容易上火,兇孩子。
生活中,這樣的母親,我們見過太多。
如晴是一位全職媽媽,她有兩個孩子,大兒子上二年級,小女兒還在幼兒園。
剛剛認識如晴的時候,我覺得她很幸福,可以安心陪伴兩個孩子成長,直到有一天,她向我抱怨兒子的學習情況。
原因是她的兒子和另一個男孩一起在數學輔導班學習,本來兩個孩子基礎都不太好,可是一段時間之後,另一個男孩進步很大,而如晴的兒子還是絲毫沒有進展。
如晴因此覺得非常難以接受,看著兒子哪哪都不順眼;
孩子稍有出錯,如晴就控制不住自己的訓斥和責罵。
如晴也意識到自己這樣非常不好,每次訓完兒子,她都會無比內疚,但她無法調整和改變自己。
直到我對她說“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的孩子比。孩子是沒辦法比的,就和人生沒辦法比是一樣的”。
這句話就像突然點開了如晴的某個穴位,讓她壓抑許久的情緒釋放開來:
原來,如晴17歲的時候,她的母親生了重病,長期臥床需要人照顧。如晴高考考上了大學,卻因為放心不下母親,放棄了上大學的機會,留在家裡照顧母親。
可是在如晴心裡,始終覺得自己不曾上過大學,是一種很深的遺憾。所以,她不遺餘力地鞭策自己的孩子,希望他們可以去理想的大學;
等到如晴結婚了,她的父親又出了車禍,失去了工作能力,也需要人日常照顧。於是,如晴把新家安置到和父母家住在同一個單元裡,為了方便照顧兩位老人。
如晴的孩子們出生後,她不得不做全職太太,可是她卻不像其他全職太太那麼輕鬆。
白天,她要照顧自己的父母,晚上,她陪伴兩個孩子學習翫耍;
因為父母沒有社保,如晴自己又無法工作,養家餬口的重任就全部落到了丈夫的身上,所以一家人的生活壓力也很大。
可是,為了孩子能夠好好學習,如晴還是給孩子報了很多學習班,而兒子又總是學不出成績,這讓公公婆婆很是不滿:一方面花了很多錢,另一方面又給孫子太多壓力……
一圈下來,生活如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而如晴似乎哪個也沒有搞定,可是自己已經精疲力竭:壓力、委屈、不甘、辛勞、內疚……生活的重擔像一張無形的大網,牢牢束縛住如晴的身心。
當自己內在愛的能量已經幾近枯竭,如晴又如何能夠在兒子做題出錯的時候,保持心平氣和、和顏悅色呢?
聽如晴說到這裡,我真的很心疼面前這個女人。她的身上揹負著照顧父母和照顧家庭的雙重重擔,確實暫時沒有那麼大的能量,去盡善盡美地照顧孩子。
如果生活歲月靜好,哪個女人不想溫柔如水。可是命運和際遇並不是對每個人都如此眷顧。
我們只看到母親對孩子因為一點點小事就發火的這一生活切面,可是生活對一個具體的人來說,是整個系統。
當整個生活系統中的某些關鍵環節出現問題,系統就會因為欠缺關鍵支點而出現坍塌和混亂,而這極大地消耗了人們內心愛的能量。
一個人的內在能量嚴重匱乏的時候,她本身內在的系統都無法良性運轉了,她如何能拿出更多的愛給身邊人呢?
即使是自己深愛的孩子,她也心有餘而力不足。
面對如晴,我想對她說:先好好地愛自己吧!雖然你必須照顧父母、孩子和家庭,但是,你還要抽一點點時間和空間,來愛自己的內在小孩。
因為只有你自己,可以給你愛的滋養。
只有自己內在的愛足夠充沛豐盈,你才能有能力去愛身邊的人。
當孩子出錯的時候,他最需要的是母親的包容和鼓勵。
可是,只有母親內在的愛足夠充沛,她才有力量分享自己的愛去滋養孩子。
劉佳也是全職太太,她有兩個兒子。大兒子上四年級,小兒子在幼兒園。
相比如晴,劉佳就要幸運得多。
她的丈夫自己經營事業,家庭富足無憂。公公婆婆年輕體健,且是體制內退休人員。
每當丈夫去外地出差,劉佳總是陪伴丈夫身邊,一邊照顧和協助丈夫,一邊享受異地他鄉的風景。
而兩個孩子可以放心地交給公婆和保姆,無論是生活起居還是孩子學習上課,家裡老人都能協調好。
即使是日常生活,劉佳的重心也不是孩子和家庭,而是發展自己的愛好:鋼琴、爵士和游泳。每當孩子在上課或寫作業的時候,劉佳也在學習自己的課程。
到了寒暑假,全家人可以一起去外地旅行半個多月,深度體驗不同地方的生活;
每到各種節日和紀念日,劉佳還會收到丈夫的鮮花和禮物。
所以,劉佳整個人散發的氣場,是被滿滿的愛滋養過的豐足和柔軟,是中年女人身上才有的,一種極具吸引力的氣質和韻味。
在劉佳看來,大兒子也很棒:“比較有上進心,就是專注力不太好,但是小男孩嘛,難免如此,可能大一點就好了!”
在劉佳的生活裡,她很少兇孩子或者對孩子發脾氣。反而在孩子面前,更多呈現出一種輕鬆、幽默、豁達的個性,和不斷髮展自我、不斷學習成長的生活態度。
可見,如果僅僅從對待孩子的態度來看,作為母親,劉佳的表現絕對好好過如晴,可是僅僅從這個角度評價,對於如晴來說很不公平。
因為母親對於孩子的態度,只是生活的一個切面。而支撐每個人的態度和表現的,是自己的整個生活系統。
如果,我們因為一位母親總是兇孩子而苛責她,是很片面的;對於這位母親來說,不免又加上自責和內疚的負能量。
但是現實生活中,一位母親只是表達“自己很愛孩子”,是遠遠不夠的。
只有真正流露出充滿愛的態度和表現,才能讓孩子真實地感受到和體會到你的愛,你的愛才是真實可感的,才具有現實意義。
一個人無法選擇和改變自己的命運和際遇,但是卻可以選擇和改變自己的狀態和態度。
一位母親,當自己的生活充滿壓力和挑戰的時候,她只有先去愛自己,給予自己豐盈的愛,才能讓自己的心靈充滿能量;才能用在面對孩子時,給出愛的態度和行為,讓孩子感受到母親溫暖的愛。
所以,如果你是一個很愛孩子,卻總是兇孩子的母親,請你先去覺察一下自己的內在:你的內在小孩是否處在一種缺愛的狀態。
如果是,請先放下對你的自責和內疚,先去照顧好你的內在小孩,療愈自己。
比如去和諮詢師溝通、去練習呼吸、冥想,去安撫內在的創傷,放下那些讓自己不安的執念,擁抱自己的內在小孩。
我們在養育孩子的同時,也是在養育內在的自我。
在這個過程中,也許你偶爾還會失控,但是也不要太苛責自己,多給自己一些耐心;
當你自己的內在被愛充盈、滋養的時候,你就可以更好地愛自己的孩子了;
回首過往時,你會發現,自己和孩子,都已經一步步變成了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