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遇到這樣的書?一開始讀起來覺得好像沒什麼,作者說的我都懂;再讀覺得怎麼感覺好像沒讀懂啊;第三次再讀發現,原來這麼多幹貨,愚蠢的我居然沒發現!
《認知覺醒》對我來說,就是這樣一本好書。
它算不上經典,但現階段的我每次讀它都有不一樣的感覺,常讀常新。
這次重讀又發現了不同的重點,我選擇其中的3點與你分享。
01.
找到拉伸區,提升效率
對刻意練習這個概念,很多人有誤解。
有的人認為僅僅是簡單重複,有的人認為是透過意志力無限、無限、重複、重複(或許是刻意兩字惹的禍,讓人感覺生硬沒有情感)。
其實無論是學習還是刻意練習,都不應該超出意志之外,因為在壓迫下做的事情都不會長久,否則情緒腦發脾氣,來個大罷工就得不償失了。
短期目標不應該超出自己能力之外太遠,技能拉伸就像肌肉鍛鍊一樣,力度和幅度不夠不起作用,太過就會拉傷,只有合適的節奏和正確的鍛鍊方法才有效。
周嶺在《認知覺醒》中提到,無論個體還是群體,其能力都以“舒適區-拉伸區-困難區”的形式分佈,要想讓自己高效成長,必須讓自己始終處於舒適區的邊緣,冒然跨到困難區會讓自己受挫,而始終停留在舒適區會讓自己停滯。
對巴菲特的投資理念影響很大的一個人是棒球手泰德,他只打“甜蜜區的球”。他打球不是什麼球都接,什麼球都打,而是隻選擇擊中機率高的球。
泰德之所以不打“甜蜜區”之外的球,就是因為這些球不僅打起來吃力,而且命中率低,如果打了會降低總體命中率,讓自信心白白受挫,毫無用處。
我們需要找到屬於自己的拉伸區,在這樣的區域練習不僅痛苦最小,而且收益最大,甚至你還會產生心流的美妙體驗。
好好研究和分析自己的水平和練習方法,看是不是處在拉伸區,如果自己把握不準可以尋求導師指點。
不做無用功,確保每一個練習都算數。
02.
關注改變數,讓成長事倍功半
小學的時候老師就說,不要僅僅是聽課,你們要帶著腦子聽課!長大後的我們,買了很多課,跟著社群打完卡,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如果你也是這樣的,不必自責。
人類大腦的天性就是趨易避難,聽課記筆記是最簡單的,我們毫不費力地都做了,剩下難的部分(覆盤、模仿和創造)完美地避開了。
然而,正是這佔比20%的難的部分,卻能產生80%的價值。聽課、閱讀都僅僅是消費,思考和創作才是生產,主動參與的行動才能收穫最大。
周嶺在《認知覺醒》這本書中提到,對於學習而言,學習之後的思考、思考之後的行動、行動之後的改變更重要,如果不盯住內層的改變數,那麼在表層投入再多的學習量也會事倍功半,因此,從權重上看,改變數>行動量>思考量>學習量。
第一層是學習量。
我們學了多少課,打了多少次卡,記了多少筆記,並不代表我們學到了多少。因為這些行為發生在學習的最表層,雖然量大,看似每天都在學習,但對能力提升的作用並不大。
想要提高效率,就要往學習的核心走。
第二層是思考量。
老師讓我們帶著腦子聽課,其實就是讓我們多思考,想一想為什麼這道題是這種解法,那道題卻是那樣的解法,有什麼相同或不同。只有思考了,才能加深理解,真正掌握知識點。
大部分人看電影,看完就完了,然而有人看完卻能寫出一篇高質量影評,甚至有人能寫出一本書。
聽過看過,不經思考,不經過一番沉澱,就如風吹過一樣,什麼也留不下。知識從別處拿來,經過自己大腦的過濾,能留下的才是自己的。
第三層是行動量。
古人云:知行合一。僅僅學到了知識才是一個開始,行動起來才是更有效地學習,紙上談兵不如躬行實踐。
按照書中的方法行動起來,親自驗證,調動起全身的感覺系統,用觸覺、視覺、嗅覺、味覺來體驗,比起只用聽覺要更為深刻。
第四層是改變數。
經過學習、思考、實踐,我們的底層思維、能力發生了哪些改變。之前是怎麼想的,現在又是怎麼認為的,之前的能力在什麼水平,現在的水平處於什麼階段。
如果把目光只放在表層的學習量上面,就會什麼都想要,什麼都想學,總覺得自己學得不夠多,於是一門接著一門的報,學完還是老樣子。
改變視角,關注“改變數”,學完後覆盤一下,掌握了哪些技能,在哪些方面有了質的進步。
學完一項技能,問一問自己有哪些思考,做出了哪些行動,發生了哪些改變。
如果回答好了這三個問題,說明學習效果不錯。堅持下去,嶄新的自己指日可見。
03.
認識學習曲線,讓耐心倍增
前兩天女兒有一項作業是背誦《圓明園的毀滅》這篇課文,課文稍微有點長,老師要求2天背完。
第一天忙著寫別的作業,只背了三四句就急忙睡覺了。第二天任務就很重,背了二十分鐘才背了一半,她就有點急躁了,抱怨說老師留這樣的作業根本沒用,背了還是會忘。
學習任何一項技能都不能一蹴而就,然而我們天性就急功近利,缺乏耐心,所以我們總是低估了學習一項新事物的難度。
周嶺在《認知覺醒》中提到學習曲線,學習進展和時間的關係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種線性關係(學多少是多少),而是呈現一種波浪式上升曲線。
我女兒背課文,一開始不到1分鐘就背完了兩行,然而20分鐘過去了,沒有背完(全篇課文也就40來行),她之所以著急,就是因為不瞭解學習曲線的原理。
學習效果不是學習時間乘以某個常數而成的正比例函式,它是一個曲線,而且有平臺期。也就是說在某一個時間段,即便是你在學習,但並沒有什麼效果。
我們得熬過這個平臺期,繼續努力,達到下一輪的上升期才能看到效果。
我給女兒講了這個道理,她似懂非懂,但顯然已經不再焦慮了,塌下心來繼續背。
寫在最後
成長路上,每個人都不需要原地踏步式的自我安慰。對於成長,我們都是認真的。
用科學的原理去解釋學習過程中的每一個困惑,認清成長的規律,改進方法;改變以往的埋頭苦幹,巧用方法,集中力氣用在刀刃上,才能快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