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資料表明,父母學歷越高,就越容易產生教育焦慮。
這不,前幾天,一則影片在抖音上火了。
一個985博士媽媽在輔導女兒寫作業時,愣是被急哭了...
更是哽咽著說出氣話:“我都不想做她媽了”。
其實,高學歷父母教育孩子遇到的難題,一點不比普通人少。
博士父母帶娃的“愛恨情仇”,真的很精彩.....
985博士媽媽輔導女兒作業被急哭
登上熱搜
近日,一位985博士媽媽輔導女兒寫作業被急哭的話題登上各大熱搜榜。
影片裡她一邊輔導孩子寫作業一邊哽咽,帶著哭腔說:
“就幾個生字,寫了3個小時”
“我都不想做她媽了”
“我也想控制我自己,不想罵她……”
這樣的事情之所以被人關注,無外乎這位媽媽是一位985博士,作為站在學歷金字塔尖的人,大家普遍都覺得博士父母會懂得用正確的方式來輔導孩子寫作業,應該是很簡單輕鬆的一件事,可沒想到他們依然會在輔導孩子寫作業時“被氣哭”,讓人感到意外。
其實,高學歷者在教育孩子時被氣哭的事情,還是蠻普遍發生的,博士父母生娃之後和孩子的“愛恨情仇”,也都能在學術方面,找到很多縮影。
能帶研究生卻教不了女兒
博導直呼:太難了
一般來說,大多數人讀到博士時的年紀,也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候,很多人也會選擇在博士期間擁有自己的孩子。
按照大眾“龍生龍,鳳生鳳”的普遍觀點,很多人都覺得高學歷父母帶娃是小菜一碟,孩子的教育肯定不用擔心。但其實,作為第一次做父母的博士們來說,這帶娃之路,可太艱辛了...
很多博士畢業典禮上,都會見到有抱娃來參加的博士父母們。
甚至有時候萌娃的行程還很緊張,上午是媽媽的,下午是爸爸的,一天要趕兩場博士畢業典禮。
至於為什麼抱娃來參加,在接受採訪時,博士父母大都表示,主要是想讓孩子感受下學術的氛圍,在未來,希望寶寶能健康開心,然後最好學習成績也很好。
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博士父母會漸漸覺得,帶娃和做學術產出,有時候只能二選一。
一項來自哈佛大學和西北大學的研究團隊表明:疫情期間,一些科研人員因為忙著帶娃,論文都寫得少了。
調查顯示:經過比較後研究人員發現,受訪者工作影響最大的因素就是照顧子女。其中,5歲以下的嬰幼兒對受訪者工作時間的影響最為嚴重。
特別是對女性而言,照顧孩子是削減女性科研工作時間極為重要的因素。資料顯示,相比男性,疫情期間女性科研工作者的工作時長下降程度更大。
在受訪者的預測中,研究人員同樣發現了照顧孩子給科研工作者帶來的影響:如果家中有5歲以下的孩子,科研工作者就會大幅降低自己預期的科研產出和影響力。
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新研究也表明:學術界的女性在生完孩子後的論文產出率下降了約20%。
終於,孩子漸漸長大,開始上中小學了,此時,可以騰出更多時間的博士父母們又開始面臨新的問題:孩子的教育。
然而事實證明:自己學習好和教孩子學習好,有時候中間還橫跨著一個峽谷。
7月初,重慶大學一個博導的個人教師主頁火了,個人簡介的最後,該老師寫到:“雖然指導的研究生已超過70名(含在讀和畢業),依然對初中生女兒的教育束手無策。”
在記者採訪時,博導直言,自己總想孩子按照自己設計的‘路線圖’成長,但有時候,說教反而會引起孩子的叛逆。
輔導功課時,也發現自己如果不學習,直接“裸奔”輔導孩子不再像小學那樣有效。
“我自認為數學很好,但有一兩次她有因式分解和解方程一類的題不會,拿來問我,我做了半天也沒做出來,所以慢慢也就放棄了。”
最後,博導選擇“完全不過問”孩子的學習。
他覺得,如果父母抱著自己當年是“學霸”就一定能輔導的態度,特別容易和孩子產生矛盾。一方面是現在小孩學習的內容和自己小時候學的內容有出入。另一方面,父母沒有掌握教育心理學,一旦他們認為非常簡單的東西,孩子“竟然”不會,就會引發對孩子的不滿,帶來衝突。
所以他決定還不如給孩子營造一種學習大環境,至於學習的具體事,就靠孩子自己了。
與這位博導有相同“教育難”體驗的,還有北大的丁教授。
丁教授表示自己6歲就能背下整本新華字典,本科就讀於北大,畢業後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深造獲得了教育學博士學位。
他的妻子也是北大畢業的高材生,然而他卻發現自己的女兒幾乎完美避開了父母的學霸基因,在“學渣”的道路上越跑越遠。
尤其是自己在給女兒輔導作業時,丁教授總會有一種深深的無力感,有時甚至忍不住發火。
對此,他吐槽“不輔導作業父慈女孝,輔導作業雞飛狗跳。”還一度登上了微博熱搜。
最後,看著孩子滿臉的不解和委屈,丁教授也從一開始的恨鐵不成鋼到後來的懷疑人生最後變成了心如止水。
“我想讓孩子逆天改命,孩子卻讓我認命,不接受能怎麼樣?她就這樣。”
最後,他還是決定放棄高壓,希望孩子能發現其他方面的優勢成為有用之才。
高學歷者的教育焦慮問題
在人們的普遍認知中,學歷越高,對孩子的教育往往會越容易。但實際上,知識水平和教育孩子的能力是不能單純畫等號的。
博導張小強認為,高知父母的教育焦慮有一定普遍性。
“當然,不看學歷,教育焦慮本身是具有普遍性的。但從另一個層面來看,我感覺高知父母恐怕比學歷較低的家長更為焦慮。這是因為中國傳統文化裡特別重視教育,“一代更比一代強”的觀念深入人心。受這種觀念影響,一些高知父母很難接受孩子在學歷等方面不如自己。”
我們不可否認的是,的確有部分高學歷家長把孩子教育得比較好,比如前段日子我們報道的“在同一所高校中,父親是博導,女兒是碩導”的事。
但生活中很多學歷不那麼高的家長同樣在這方面做得很好,還有不少高學歷家長的確對孩子束手無策。
僅從最基礎的知識傳授來看,並不是知識多就一定能表達到位、更容易。教孩子,還要學會怎麼用孩子能接受的形式表達出來。更困難的還在於我們一些高學歷家長、尤其是高校教師可能不懂中小學生的教育心理學,把問題想得太簡單。更有部分家長在教育碰壁後沒有自我反思,反而認為是孩子的問題,這必然帶來更大的衝突。
而要解決高知父母的教育焦慮,恐怕要先改一改“唯分數”“唯學歷”“唯學校”地判斷孩子教育是否成功的社會文化。只有更多元化的評價標準,才能讓這種焦慮得到緩解。
或許,在今天的社會,能讓孩子做個正常生活的“普通人”也是一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