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時代更替的洪流中,語言也在發生變化,不斷有新的詞語產生,也不斷有舊的詞語被淘汰。有些詞語被我們曲解了,有些也被我們重新賦予新的意思。下面來盤點下那些被誤解的成語吧。
- “衣冠禽獸”
其實“衣冠禽獸”這個詞最初是褒義詞,出自明朝 淩濛初《二刻拍案驚奇》:“不但衣冠中禽獸,乃禽獸中豺狼也。”因為明朝的官員們官服上往往都會繡有各種飛禽走獸來與皇帝龍袍上的龍相呼應,所以那時衣冠禽獸的意思是衣服上繡有飛禽走獸,代表做了官,是光宗耀祖的詞語。
那為什麼後來變成貶義詞了呢?這就出自清朝李汝珍的《鏡花緣》了。 《鏡花緣》第四十三回:“既是不孝,所謂衣冠禽獸,要那才女又有何用。”
這句話中“衣冠禽獸”的意思就是:穿著衣帽的禽獸,暗指衣冠楚楚,行為卻如同禽獸一般的卑鄙小人。從這裡以後,“衣冠禽獸”就被賦予了新的意思,也就成為了貶義詞了。
- “女子無才便是德”
許多人認為這句話是封建社會中男性來貶低女性的,認為女性無需受教育。其實這句話是一副對聯中的下聯,上聯:男子有德便是才。這句話的意思是男子要以德行為主,才幹為輔,並不是叫男子不用具備才幹的意思。而下聯才是:女子無才便是德。是強調女性應以德行為主,才幹為輔的意思,並不是不要女性學習。女性應像李清照一樣德才兼備。
李清照
- “以德報怨”
“以德報怨”這個成語出自《論語·憲問》
原文: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這句話意思是:有人問,用恩德來報答怨恨怎麼樣?孔子說,那用什麼來報答恩德呢?公平對待怨恨,恩德來報答恩德就行了。看來孔子是對“以德報怨”這種站在道德制高點的行為不滿的。
但後來封建君主為了方便統治,希望人民對自己“以德報怨”,希望農民對地主“以德報怨”,所以這種孔子認為是錯誤的思想卻被廣泛傳播。後來慈禧太后也用行動詮釋“以德報怨”這種“崇高”的行為,面對西方入侵,“量中華之物力,結大國之歡心”,不可謂無“德”。
- “無奸不商”
其實這個詞語原本是“無尖不商”,而且是個褒義詞。古代的米商做生意,除了要將鬥給裝滿之外,還要多舀一點,讓大米冒尖,保證大米充足,儘可能表現出讓利的行為,展現自己的大氣。最初這個詞語也是稱讚那些會做生意的商人。後來傳著傳著就傳成了“無奸不商”,這個詞語的意思也就不言而喻了。
其實隨著時代更替,一些詞語的性質發生變化很正常,就像現在“臥龍鳳雛”這個成語也經常作為貶義詞使用了。筆者認為,我們應以理智客觀的心態來看待這種現象,因為這是無可避免的,但筆者認為這種富有中華歷史文化底蘊的成語最好是保留下來。小夥伴們,你們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