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戰爭是為政治所服務的,但戰爭的進行往往伴隨著死亡。在古代時戰爭時常發生,動輒雙方几十萬大軍在戰場上廝殺,無論作為勝利方也好,還是作為失敗方也罷,每次戰爭都會奪去雙方大量士兵的生命,留在戰場上的只有一具具屍骸。但我們都知道屍體如果長時間不處理,直接堆積放任不管的話,極易增生瘟疫等傳染性疾病,那古代戰爭結束後,戰場上留下的遍地屍體都是怎麼去處理?
影視劇中戰場
京觀一築,耀武揚威,震懾八方
在古代史料的記載中,“坑”這個詞語往往屢見不鮮,而“坑殺”也指的是處理士兵屍體的一種方法,但這種處理方法並不是字面意思上那樣挖個坑將其埋了,而是彰顯強大、震懾敵人的“築京觀”。
“築京觀”的意思就是戰勝一方,將失敗方士兵的屍體全部集中堆積在一處,通常是在大路的兩側,以便於更多的人能夠看到。用土夯實後,形成一個類似於金字塔的形狀,這個用屍體築成的塔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京觀”。
築京觀圖
“築京觀”的處理方法由來已久,甚至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晚期,這時候各個部落之間發生衝突,進行廝殺過後為勝利方為彰顯強大就採取這種處理屍體的方式。不過史料記載中最早的京觀是在《左傳》中,春秋時期,楚軍大勝晉軍,大臣潘黨建議將晉軍士兵的屍體築城京觀,不過楚莊王以自己功德不夠而拒絕了。
不過在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築京觀這種處理方式已經成為了交戰雙方中一個不成文的規定,而且這時候的人們已經習慣並傳承了這種處理方式,在史料的記載中自春秋時期到明朝時期這種處理的方式也未曾間斷過,由此可見這是處理戰場屍體的主要辦法。
長平之戰遺址
淺埋與焚燒,皆是草草了事
另一種處理方式就是常見的埋與燒。在古代時,人們死後講究入土為安,不過戰爭結束後的這種入土,可不是古代人們舉行葬禮時的那種儀式,通常都是在戰鬥結束後就地掩埋,而且這個埋也是為了防止滋生瘟疫。因此在埋時都是草草了事,怎麼省事怎麼來。
例如東魏與西魏進行的玉壁之戰,由於戰爭結束後對屍體僅埋了一層淺土,因此在玉壁大戰遺址西城牆外的斷崖處,白骨依稀可見。另外在史上聞名的長平之戰,在掩埋屍體時也都是省事用了一層淺土,到了唐朝時已經有大量白骨露出地表,唐玄宗未繼位時途徑長平只見“頭顱似山,骸骨成丘”。
玉壁大戰遺址
不過這種埋雖然是草草了事,但在古人的觀念中,草草了事的埋也比火葬好的多。古人講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身體的完好也意味著自己的孝道,因此火葬對古代的中原人而言更多的是意味著一種帶有懲罰意義的羞辱或是侮辱,所以才會有“剖棺焚屍”這種說法。
例如在公元前284年,燕國軍隊攻打齊國即墨,掘開了城外的墓地,焚燒死屍,即墨人看到後“皆涕泣,俱欲出戰,怒目十倍。”後來隨著佛教的傳入及推廣,火葬這種方式才被部分人所接受,不過當時的朝廷還是屢屢禁止火葬。正是由於火葬在古代帶有侮辱的意義,所以也會被戰勝方用作處理戰敗方屍體的方式。
=
影視劇中戰場
棄之荒野無人收
以上都是能夠得到簡單處理的,戰場上瞬息萬變,就算是處理屍體也得等到戰爭勝利之後,但如果局勢太亂,隨時可能進行下場戰爭,因此戰爭結束留下的屍體也有得不到處理,棄之荒野的。例如唐朝自高宗起與吐蕃在青海湖一帶進行拉鋸戰,各有勝負,唐軍先先後後在此地死了數十萬,死者無人收斂。就如同杜甫詩中的“古來白骨無人收”。
影視劇中戰場
當然除了上述的處理方式外,朝廷也會派人去收斂屍骨,表達的也是對戰場戰死士兵的一種尊敬。但不論是哪種處理方式,戰爭帶給人們的傷害都是巨大的,所以更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