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朱元璋的陵墓,“明”字居然多了一橫,變成了一個“錯別字”,難道皇陵碑上的字也會寫錯嗎?
民間有一種說法,這是康熙皇帝有意為之,其目的是為了消除明朝的影響。
康熙帝即位後,明朝雖然早已滅亡,但很多明朝遺臣還活著,民間還踴躍著不少反清復明的勢力。所以,康熙有意在明字上加一筆,用目字旁的明代替日月明,意思是有月無日,大明的光輝已經不復存在,以此瓦解天下的復明之心。
個人認為,這種說法非常牽強,康熙作為一代明君,還不至於如此敏感。如果康熙敏感到連“明”字也不能見,那麼,他為何要多次到明孝陵祭拜朱元璋?為何還要高度稱讚朱元璋“治隆唐宋”,甚至還親自手寫治隆唐宋的碑文?
有人說,康熙這樣做,是為了籠絡明朝遺臣之心。沒錯,康熙確實有這方面目的,但也正因如此,康熙不可能刻意把日月明變成目字明,這樣豈不是寒了明朝遺臣的心,激起天下人的憤慨嗎?
關鍵還在於,如果目字明是康熙有意為之,那麼,如何解釋乾清宮懸掛的“正大光明”匾上的“明”?這兒的“明”,可不是目字明,而是醒目的日月明。如果康熙那麼忌諱看到明字,首先更改的,難道不該是正大光明匾上的明字嗎?
事實上,明孝陵有兩塊寫著“明孝陵”的碑,但上面的字都不是康熙所寫。
第一塊碑在明孝陵的入口處,明孝陵三個大字上,寫的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下面寫的是樹碑時間“一九六一年”,顯然,這塊碑文上面的字,是新中國成立後所寫。
第二塊“碑”在陵墓寶頂正南面的石砌牆體上,寫著“此山眀太祖之墓”七個字,上面的字是民間時期所刻。具體是何人所刻,不得而知,但肯定不是康熙,這時康熙已經駕崩兩百年了。
說到這裡,大家想必很好奇,後人所寫的“明”為何要多一橫?這到底是不是一個錯別字?
如果你在考試答卷時這樣寫,肯定是個錯別字,但作為書法,它其實並不是一個錯別字,只能算是一個“異體字”。
異體字在古代書法作品中並不少見,因為中國的漢字不僅僅是文字,也是一種藝術作品,書法家在撰寫漢字時,為了追求藝術性,往往會新增筆畫。
明的異體字在古代書法作品中,也不少見,比如東晉大書法家王獻之著名的《洛神賦》貼中,明字便寫成了眀。
又比如朝蔡襄的《山堂詩帖》,其中的明字也是異體字。
所以,明孝陵的明字多一橫,這在書法界是個很常見的現象,它既不能算錯別字,也與康熙沒有半毛錢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