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容易把荊州和荊門搞混了,荊州的名氣很大,其歷史悠久,曾做過楚國的國都,不過當時叫郢都(現荊州區),荊州自古就是重鎮,地處長江之濱,江漢平原腹地,到今天還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而荊門則名氣不大,在明清時期歸承天府(現鍾祥)管,建國初期也只是一個農業大縣,今天的荊門和荊州同級別,那麼荊門是如何逆襲為地級市的呢?
歷史上荊門一直以農業為主,以產水稻著稱,因為這地方地處江漢平原,土地肥沃。
但是大家知道農業的附加值不如工業,工業的附加值不如高階服務業,近代以來我國從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時荊門都沒有什麼工業,那時的武漢已經是我國的重工業基地了,可以說荊門在工業化上已經慢了很多年。
因為“三線建設”(1964-1980)改變了荊門這座城市的命運。荊門抓住了這一歷史機遇,把原本的農業縣發展壯大成為以重工業為主的綜合型城市。
隨著1970年焦柳鐵路的通車,荊門煉油廠、宏圖機械廠、三三零水泥廠和荊門熱電廠等大型重企業落戶荊門,這為荊門市的發展奠定了工業基礎,自此,荊門逐漸形成石化、建材等支柱產業,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荊門發展成為以石化、磷化和建材等為主導產業的工業城市。
焦柳鐵路是三線建設的大型鐵路交通專案,為何要興建焦枝鐵路襄(樊)荊(門)段?和在江漢平原發現了油田有關,當時搞了個江漢油田會戰,高峰時達到12萬多人,鑽機100 餘臺。會戰歷時2年10個月,1972 年5 月正式結束。
會戰的部分物資由武漢經鐵路運往荊門。 由於物資數量很大,而且在短期集中, 導致交通設施的吞吐、庫存、中轉、輸送能力一時無法適應,所以加快焦枝鐵路襄(樊)荊(門)段鋪軌進度
在三線建設之前,荊門縣的發展速度很緩慢。城市規模從上世紀50年代的2平方公里緩慢增長到60年代末的4平方公里,而到70年代荊門的城市規模急劇增長,達到了7.5平方公里。
在1983年荊門升格為省轄市後,迎來了城市發展的又一高峰期,逐步形成中等城市規模,在2000年時越過虎牙關向南拓展,形成兩山“挾城”的城市格局。
根據2020年荊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資料顯示,荊門的城市建成區面積已經達到69.47平方公里,70多年的時間,荊門的城市規模擴大了近35倍,這就是工業化的力量。
你認為荊門是如何崛起的,未來有機會超過荊州嗎?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