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總是對新鮮事物總是非常痴狂。
2010年初,《阿凡達》觀影熱潮席捲全國,3D技術給看電影這件事情披上了華麗的外衣。
不得不說,3D電影是中國電影市場得以高速發展的一個推進器。
有統計資料顯示,2005年到2009年的銀幕增長率都不到20%,正好從2010年開始,就突然暴漲到30%以上。
2011年更是漲到了48.4%,其中超過一半的增長都是支援3D的銀幕。
對於中國觀眾而言,好萊塢強大的電影特效,所帶來的觀影體驗是夢幻的,乃至是前所未有的。
看看2010年之前的國產片年度前三。
2009年《建國大業》,《十月圍城》,《赤壁(下)》;
2008年《非誠勿擾》,《赤壁(上)》,《畫皮》;
2007年《集結號》,《投名狀》,《色戒》;
2006年《滿城盡帶黃金甲》,《夜宴》,《霍元甲》;
2005年《無極》,《神話》,《七劍》。
15部電影,10部都是歷史或古裝相關的,注重寫實的故事。
只有《畫皮》一部是奇幻片,不過特效並非賣點,排在後面的《長江七號》才真正是主打特效的片子,只是CG角色並沒有足夠的真實感。
2005年的三部都是非現實類電影,但由於口碑一般,這一年卻也是這類國產製作的滑鐵盧。
事實是,當時的國產製作無法達到好萊塢所能達到的效果。
什麼效果呢?
就是用強大的特效技術以假亂真,創造一個充滿奇觀,能夠讓觀眾信服的世界觀。
但《阿凡達》所開啟的風口,是促進電影產業發展的一個黃金機會。
就像火燒赤壁,自己無法創造東風。
那怎麼辦?
借。
2012年。
“中美電影協議”達成。
協議內容有一條影響特別大。
那就是,“中方同意將在每年20部海外分賬電影的配額之外增加14部分賬電影的名額,但須是特種電影片種,即3D、IMAX和IMAX3D。”
好萊塢電影因此開始了在中國市場的蜜月期。
2011年到2017年,年度票房前三肯定有好萊塢大片,其中3年拿下總冠軍。
無一例外,這些大片都是主打3D大特效。
最為鮮明的例子就是2012年年度亞軍的3D重製版《泰坦尼克號》,一部多數人都看過的老片,披上了3D的外衣,就能拿下近10個億的票房。
而3D版《2012》在原版3年後上映,也有1.37億進賬,那時候已經是能讓許多國片心滿意足的票房數字了。
成功借到了東風,所帶來的影響有幾點。
電影成為了和KTV酒吧宵夜一樣的,中國大陸最主流的娛樂方式之一,看電影成了日常;
3D成為了“大片”的一個標誌,2D電影顯得“落後”,“低階”;
以至於2014年《星際穿越》只能看2D的時候,很多人是困惑的。
而有一個很不好的影響就是,國內觀眾在那段時間,對國產電影失去了信心。
好萊塢大片就是牛,國產片就是差距明顯,成為了一種輿論趨勢。
尤其是當國內資本湧入,瘋狂打造以特效為主的奇幻大片的時候,只注重場面,卻忽略劇情的爛片增多,中國電影確實就到了一個比較迷茫的時期。
當然,主打3D特效的國產片也有成功案例。
《西遊降魔篇》和《捉妖記》都取得了現象級的成功,奇幻大片進而在那些年成為了唯一能和喜劇針鋒相對的國產型別片。
而當國產片的3D技術也慢慢成熟,成為常態的時候,3D電影就不再是新鮮的事物。
就像很多心頭一熱,跟著潮流買了iPhone的人,慢慢使用的時候才發現,這玩意也太快沒電了吧!安裝應用太麻煩了!有時候還會沒訊號!
3D電影在成為日常之後,缺陷也慢慢暴露。
戴眼鏡看其實很不舒服,原本戴眼鏡的觀眾要戴兩個眼鏡看,直呼無語;
亮度不夠,夜戲總是看不清楚;
好一點的影院還好,要是差一點的,看3D電影簡直就是一場災難。
2016年上映的《諜影重重5》成為了3D電影在中國由盛轉衰的一個轉折點。
因為無論影院有多好,看3D版本都會成為一場災難。
影片有著大量的手持鏡頭與快速剪輯,導致許多觀眾看著看著就感到極度頭暈,當真看的是“疊影重重”!
花錢買罪受,觀眾當然口誅筆伐。
更讓人憤怒的是,原來這3D版本是針對中國市場的特供版。
正是從這時候開始,中國觀眾越來越牴觸3D電影。
而在國產主流電影找到市場方向,用質量打動觀眾的時候,是否3D就變得不那麼重要了。
2018年的轉折性一年,年度票房前三全是國產片。
在電影成為日常的基礎上,影院自身的條件也越來越好,2D的體驗其實已經不輸3D。
當觀眾開始注重口碑,更看重故事而非視覺效果的2D重新贏得了優勢,這使得本來就不擅長3D的國產製作,除了投資特別大的,全都放棄了3D。
最典型的就是前作是3D的《捉妖記2》,放棄發行3D版本。
但好萊塢大片,除非是像諾蘭導演指定只能2D的特殊情況,多數電影還是3D版本為主導。
2017年,《銀翼殺手2049》又掀起了一輪抵制“中國特供3D”的熱潮。
不過這種抵制更多是在影迷群體範圍,一些知道電影本來是基於2D拍攝的觀眾,會懂得2D就是最原始最好的體驗。
對於其他大多數觀眾,特別是不太瞭解好萊塢電影製作的路人觀眾,3D似乎仍然是吸引他們走進影院的主要噱頭。
畢竟,3D是多數人無法在家裡體驗到的。
4年之後,同樣是丹尼斯·維倫紐瓦導演作品,《沙丘》令到3D版本成為了眾矢之的。
這一次,影迷的抵制起了作用。
不少影院都排出了2D場次,至少不會像《銀翼殺手2049》那樣一票難求了。
出現這種情況,一方面是因為觀眾素質的提高,另一方面是因為好萊塢電影的受眾群更為固定。
如果連好萊塢的3D電影也被排斥,那麼3D技術真有點無地自容了。
對於3D電影來說,再次實現技術提升,提升觀眾的觀影體驗,才能避免在影史上曇花一現,被後來的新技術取代的命運。
好萊塢的3D大片要想在中國重拾信心,估計還得依靠詹姆斯·卡梅隆。
他的《阿凡達2》如無意外會在2022年底北美上映,中國有望引進。
對於電影來說,3D技術依然是吸引普通觀眾走進影院的利器。
在觀眾的新鮮感過後,3D會從“征服”電影,取代2D,變成電影的一部分。
電影本身就是一項多元化藝術,無論內容、技術、還是載體,都可以多元。
就像流媒體一樣,一開始來勢洶洶要取代影院,但事實證明,影院依舊無可取代。
3D和2D,流媒體與影院,最終都會走向融合協作。
觀眾有了更多選擇,電影不就會變得愈發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