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犀牛娛樂,作者|南如珉,編輯|夏添
近期一份電影票價的研究報告非常值得關注,它從各個資料維度剖析了關於電影票價的各個方面。
作為電影票房的重要組成維度,其實電影票價的波動還是相對平穩的。眾所周知,觀影人次乘以票價便是總票房,因此票價的提升無疑將直接正比式的提升票房,而年度戰爭鉅製《長津湖》便是享受到了票價提升帶來的福利。關於電影票價,其實也有著不少的知識。
電影票價真的在漲嗎?
雖然依然還有一些聲音,在抱怨電影票價有些貴,但縱觀整個物價來說,電影票價的增幅不僅遠低於GDP(國內生產總值),甚至拉到一個長週期裡,都要大幅跑輸於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印象中30多塊的均價至少維持了十餘年,甚至在很多年中一直是停滯不前,甚至在倒退。
在這份研究報告中也提到了,從2017年到2020年間,全國平均票價從34.42元增長到36.99元,增幅僅有7%,幾乎是微不足道的,至少於觀眾的消費感受來說,不會有什麼感覺。直到2021年,才真正迎來一波漲價,國內電影票價的均價終於突破了40元大關。
但其實將資料分解開來看,今年票價貴的最主要原因只有一點,那便是春節檔、國慶檔這種大檔期大幅提升了票價。春節檔的高額票價,成就了一系列的新紀錄,《你好,李煥英》用了1.2億人次便拿到了國產票房亞軍,主要原因便是高達48.88元的平均票價作為支撐。
而國慶檔又迎來了《長津湖》這種三小時的大片,幾乎相當於兩部片的時長,票價提升個40%票價也在情理之中。憑藉高票價,《長津湖》一旦突破1.22億人次,便能穩穩超越《戰狼2》問鼎票房冠軍。要知道當年《戰狼2》可是1.6億人次,這便是高票價帶來的優勢。
最終在春節檔跟國慶檔的帶動下,在《長津湖》、《你好,李煥英》、《唐人街探案3》等這些均價接近50元的爆款帶動下,成功將全年的平均票價提升了上去。真正實現了一次電影行業的“共同富裕”,要知道這倆檔期影片產出的累計票房已經接近200億了。
但拋開這兩個大檔期來說,其他檔期就遜色多了,諸如清明檔、五一檔、端午檔等,均價基本都維持在35-37元之間,根本就沒漲,甚至有下跌的情況發生,就更不用說正常的週末了。因此在電影票價這個維度,同樣存在著內卷,存在著二八效應。
那麼電影票價究竟漲了嗎?跟近年來的房價差不多,從總資料上看是漲了,但有的票價漲了,有的票價跌了,而且還在兩極分化;檔期維度上,大檔期票價在漲,小檔期票價在跌;落到單片上來說,好片票價在漲,爛片票價在跌。因此這是無法一概而論的,總之,最終的結論是,相對其他物價標準,電影票價還是非常良心的。
一些有趣的資料
在這份票價研究報告上,不僅分析了整個市場大盤的票價,而且還從國產、引進片;影片型別;城市、各大院線、特殊廳等多個維度進行了分析。作為研究電影市場的重要維度之一,電影票價資訊和知識亦是非常的豐富,其中報告中也有一些很有趣的資料和現象。
在很多人的認知中,好萊塢大片的票價一定是比國產片貴的,其實這種認知相對片面,或者這種印象還停留在往年當中。從資料來看,自2017年國產片票價超越進口片之後,差距反倒是越來越大。國產片不僅在總票房上碾壓了進口片,票價上也是如此。
當然這裡進口片的概念也相對模糊,它是將所有非國產片都放在了裡面,不僅有好萊塢大片,更多還有一些低成本買斷片,後者的票價顯然要低很多,也大幅拉低了好萊塢大片的票價。另外這些進口片顯然無法佔據春節檔、國慶檔等重要的票價紅利檔期,這也是票價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從型別上來看,最低價竟然並不是動畫片,而是驚悚片。其實這依然跟影片的吸引力、競爭力有關,國產驚悚片持續的品質不佳,讓這個型別的市場勢能在持續走低。而驚悚片往往在發行上處於劣勢,只能拿到很晚的場次,必須透過降價來吸引觀眾。
在城市分佈上,北京、上海毫無疑問是全國票價最高的前兩位,這兩大城市的票價也是首次突破50元大關。在票房角度看,一線城市的票房佔比在持續走低,除了自身已經進入存量市場,另外三四線在慢慢崛起,市場份額在不斷遞增。但在票價層面來看,像北京、上海這種超級城市,票價還是在不斷的飆升,速度並不比三四線慢,這也一定程度代表著經濟的發展。
從終端的角度來看,萬達院線的票價一直是最高的,相對於大地、金逸這些紮根在三四線的院線,萬達這種聚焦在一二線、核心地段的院線,顯然能夠獲得更高的票價,受眾基礎也更為高階。另外萬達院線幾乎都配備了像IMAX這種級別的影廳,自然在票價上也就高人一等了。
在各種影廳的對比中,也發現了意料之外的資訊,最貴票價竟然不是IMAX,而是新貴CINITY廳。它成為最貴,一方面來自價格的不斷攀爬,另一方面便是IMAX廳價格在疫情間跌幅最大。疫情間觀眾的消費普遍收緊,IMAX空間下滑,只能透過降價來維持份額,但新貴CINITY廳作為技術的集大成者,已經成為當下新的主流。
所以,漲票價就能漲票房?
正如前面所說,《你好,李煥英》、《長津湖》的高票房,來自於高票價的支撐,跟《戰狼2》的1.6億人次存在一定的差距。那麼提升票價就能提升票房嗎?這種簡單粗暴的換算顯然是不行的,中間大量的過程都被拿掉了,它們彼此並非存在直接的正比關係。
前面提到了,觀影總人次乘以電影票價就是總票房,但電影票房卻是跟觀影人次是成反比的,即越是提升票價,觀影人次也就越少,這顯然是一個很淺顯的市場邏輯,也就跟前面說的“漲票價就能漲票房”自相矛盾了,在提升票價門檻的同時,很多人也就被攔在了外面。
在這一點上,研究報告也給出了一致的答案,認為觀影人次跟票價是成反比的關係。伴隨著近年來票價的不斷提升,上座率卻在逐漸的遞減,二者可謂是不可兼得。作為發行方來說,必須在一箇中間找到平衡點,才能實現市場的最大化。
其實反倒是品質高的電影,觀眾對價格的敏感度要低很多,高個5塊8塊都是可以忍受的,比如熱映的《長津湖》,眼看著就要衝著歷史紀錄去了,口口相傳的力量會不斷打破高票價帶來的壁壘。相反觀眾還會尋求CINITY廳、IMAX廳等,以求達到最佳的視聽享受。
但對於爛片來說,哪怕是不斷的降價,也無法改變崩盤的命運。其實前幾年的票補便是這個邏輯,曾經的4.9元、9.9元票價層出不窮,但也絲毫沒能拯救一部爛片。哪怕是免費票,觀眾還得有時間成本,因此透過改變票價來影響到票房結果,幾乎是不可能的。
透過這個電影票價的研究報告來看,票價的波動變化並不重要,因為它終究還是以非常平緩的幅度來調控價格,真正能夠決定市場命運的,還得靠著優質的專案,這些專案能夠獲得檔期紅利、優質影廳紅利等等,票價上自然能夠得到保障。因此,高票價不是票房靈藥,高品質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