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三十九章原文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其致之一也。
天無以清將恐裂;
地無以寧將恐廢;
神無以靈將恐歇;
谷無以盈將恐竭;
萬物無以生將恐滅;
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榖。
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數輿無輿。
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意譯:
昔之得一者:
上一章闡明瞭道德仁義禮的治國五術,並指明瞭王朝治亂和歷史週期律的根本原因在於失道不失道,最後告誡君王:只有去人復天,才可以施天德以就天下之久遠。
這一章透過正反兩個方面繼續闡述了君王循天道施天德的重要性。
昔之得一者:一,道之別名;那些得到了道的生養而存在的東西。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太始之初,唯有道之鴻蒙一氣,隨後鴻蒙一氣肇分陰陽,陰陽二氣和合而生天地。這其中輕揚者為天為陽,沉濁者為地為陰。為什麼天之氣清揚,地之氣沉濁呢?是因為它們都得到了道的初始設定。就像作業系統決定了應用軟體的功能和邊界一樣,天地這些應用的性狀也是由道這個作業系統來規定的。這裡的氣不是空氣,而是構成天地萬物的基本元氣。
神得一以靈;天清地寧,是陰陽和合而生萬物的前提和基礎。天地塊然獨立,要生成萬物,還需要一個操作員來撮合,這個操作員叫做神。神者,造化之良能,引出萬物者也。為什麼神具備這個引出萬物的良能呢,也是因為得到了道的設定。靈,就是神的大腦和指令源頭,這也是由道所設定的,故神得一以靈。
谷得一以盈;天地這個造化車間有了,操作員也有了,於是造化之能開啟,萬物被源源不斷地從虛無裡生了出來。谷,指虛無的造化之谷,既是原材料的無窮來源,又有動力的不竭之能。這個造化之谷為什麼可以源源不斷地生出萬物呢?這也是道的設定。
萬物得一以生;天地這個車間有了,神這個操作員有了,造化之谷這個原材料倉庫和動力源也有了,於是萬物紛紜。為什麼萬物性命各異卻又能如此並行不悖的完美持存呢?這也是得到了道的本始設定。
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侯王明白了這些道理,抱一不離,奉天德於天下,天下就會惟道是從,就可以以天德正天下化天下,天下方能得以久遠。
其致之一也。
天、地、神、谷、萬物、侯王,之所以能夠各行其是、各得其所,就是因為它們都遵循了道的本始設定,進而各從其命、各盡其性。
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
如果說它們不遵循道的本始設定又會怎麼樣呢?
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不遵循道的設定,清揚之氣不再渾然一體將不成其為天,沉濁之氣四散奔突也將不成其為地,那麼造化車間就沒有了;
神無以靈將恐歇;不遵循道的設定,神失去了靈的指令和訊號,也將無所適從而停工;
谷無以盈將恐竭;失去道的滋養,原材料和動力失去道的給養也將枯竭;
萬物無以生將恐滅;車間沒有了,操作員歇了,原材料和動力供應也沒有了,那萬物還怎麼生呢?那就只有滅亡一途了。
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蹶,跌倒、遭遇挫折失敗的意思。貴,以德為貴。高,以道為高。侯王失道敗德,就無法正天下,天下不正自然就會敗亡。
萬物和百姓都是由“天、地、神、谷”所組成的造物車間加工出來的產品,之所以能夠各行其是、各得其所,就是因為它們都遵循了道的本始設定,進而各從其命、各盡其性。侯王如果不遵循這些設定,那麼就無從使得萬物各得其所,則天下危亡。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道不名不榮,似乎是賤且下者。但萬物莫不是道生德養之物,君王唯有以道為尊,以德為貴,才能成萬物自然之大功,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榖。
孤、寡、不榖,猶言道之無物無象、不名不榮、不自生不自化而生化萬物之狀。
有道的君王以德配天,所以也自稱孤、寡、不榖。
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數輿無輿。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君王這樣稱呼,不正是以道這種似乎是賤且下的東西為本的嗎?不是嗎?這恰恰是尊道貴德的表現呀!
故致數輿無輿。輿,車馬,這裡指先秦的輿服制度,天子和王公大臣的乘輿規格是不一樣的;數輿,指繁複的禮樂規制,用以識別身份、自彰自貴的東西;無輿,廢除這些人所制定的不道的東西。所以有道的君王以天德為貴,不施人德於天下。
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琭琭如玉,指的是佩玉之禮,用以彰德。在老子看來,以這樣文偽的禮節來自彰其貴、自彰其德的做法,都是不合乎天德的。珞珞如石,所以君王應該以天德府天下,恢復天下萬物自然天真的樣子!
後記:
1、為什麼要學習《道德經》?
《道德經》是古代聖王思想和道術的集大成者,更是一部修煉內聖外王之道的必備經典。《道德經》以“道”為體,以“德”為用,修齊治平無所不包,能夠指導我們從根源上、本質上、整體上去認知和把握世界。我們所生活的世界,道為根,德為本,萬物為末,萬物非道不能生,非德不能成。理解了“道“和”德”,就能理解萬事萬物流變的根本所在,從而做出更有益的抉擇。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這就是學習《道德經》的要義之所在!
2、如何學習《道德經》?
1、先做心理建設,長期主義,抱著淘寶的心態,以明道為志,以求索為樂,常讀常新,爭取量變到質變;2、注重義理和道術的探究,不要拘泥於句讀、考據等屑末之中;3、帶著問題去學習。三個問題:是什麼、為什麼、怎麼用。有好奇心和求真慾望,學起來就會事半功倍。4、《問道》計劃分三個部分來寫,1.0版解決“是什麼”,2.0解決“為什麼”,3.0解決“怎麼用”。目前為1.0版,歡迎大家評論、指正和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