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城區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早期活動地,擁有深厚的紅色文化氣息,在這41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坐落著諸多具有深厚歷史意義的紅色建築。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為向我黨百年華誕獻禮,故宮以東特別推出《紅燃百年》欄目,為大家推薦東城區內的紅色文化旅遊地,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下位於中山公園的來今雨軒!
-紅色印記 來今雨軒-
中山公園位於北京市中心紫禁城(故宮)南面,天安門西側,與故宮一牆之隔,佔地23萬平方米,是—座紀念性的古典壇廟園林。它原是明清兩代的社稷壇,與太廟(今勞動人民文化宮)一起沿襲周代以來“左祖右社”的禮制建造,也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從中山公園正門進入,沿東側長廊曲折北行,在古柏群旁,古樸典雅的四廊八柱式傳統建築,就是始建於1915年的來今雨軒茶社,這裡是中國共產黨建立時期先進知識分子開展革命活動的場所之一。“來今雨”這個名字取自於唐代大詩人杜甫《秋述》中:“常時車馬之客,舊雨來,今雨不來。”在這裡“今雨”代指新朋友,“舊雨”代指老朋友,意思就是新老朋友來此歡聚一堂。
來今雨軒大門旁掛有清代學者孫星衍撰寫的一副楹聯:“莫放春秋佳日過,最難風雨故人來”。“莫放春秋佳日過”,化用陶淵明的詩句“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意思是不要浪費美好的時光;“最難風雨故人來”,化用杜甫散文《秋述》中的語句,表達最難得在經風歷雨時有朋友相伴的感懷。
百年前的來今雨軒茶社,承載了中國進步青年的光榮與夢想,他們曾在這裡為宣傳馬克思主義思想而探索,為傳播革命文藝思想而吶喊。楹聯雖是古人詩句,其意境卻如此貼切,當年這些進步青年正是珍惜時光、上下求索,與志同道合的革命同志一道向著光明前行。
20世紀二十年代前後,來今雨軒是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的重要場所之一。1918年11月,李大釗在這裡發表了著名的演說——《庶民的勝利》,他說道:“民主主義的戰勝就是庶民的勝利。”他那鏗鏘有力的聲音震撼人心,點燃了革命志士心中救國圖存的火種。
1919年7月,由李大釗等人發起的少年中國學會在來今雨軒正式成立。根據李大釗等人提議:“本學會宗旨,本科學的精神,為社會活動,以創造少年中國。學會的信條是:一、奮鬥,二、實踐,三、堅忍,四、儉樸。”李大釗曾介紹毛澤東、趙世炎、張聞天、惲代英等人加入學會,李大釗、鄧中夏、高君宇等多次到來今雨軒參加學會的聚會、座談會,闡明政治主張。1920年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成立後,李大釗也多次來到這裡,宣傳馬克思主義。
1921年5月31日,少年中國學會部分會員合影。後排右起:鄧中夏、章志、李大釗、陳愚生、高君宇、黃日葵;前排右起:劉仁靜、孟壽椿、沈怡、蘇甲榮。
據記載李大釗先後在來今雨軒茶社傳播進步思想多達十餘次。在李大釗的影響下,許多有志青年都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如毛澤東、高君宇等。這些同志在北京期間曾經到來今雨軒開展過多次活動。據不完全統計就有12次。據《少年中國》月刊中記載毛澤東早年也積極參加學會活動,其中包括1920年3月3日在來今雨軒召開的北京會員歡迎會以及4月10日由北京會員惲代英等11人在此召開的常會。
五四運動的新思潮影響了一大批中國的進步青年,他們渴望透過文字來表述自己的政治和人生理想。1921年1月4日,文學研究會在來今雨軒正式成立,學會以人生和社會問題為題材,特別注重透過宣傳馬克思主義思想,創作了許多揭露黑暗舊中國的現實著作,擎起了新文化運動的旗幟。
1921年1月4日,文學研究會成立時在來今雨軒茶社前合影。前排右三:王統照;中排右二:朱希祖;後排右二:耿濟之、右七:鄭振鐸。
2018年底,歷經百年滄桑鉅變的來今雨軒閉店修繕,2020年3月,北京市將中山公園來今雨軒列為“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之一,為了重現百年前的場景,中山公園結合史料參照民國時期的樣子,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復原。修繕後重新開放的空間,既還原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茶社經營,也佈置了展覽,設定了展品,就是希望透過“展用一體”,讓遊客沉浸式體驗革命舊址,聆聽紅色故事。
100多年前,這裡承載了中國進步青年的光榮與夢想,他們曾在這裡為宣傳馬克思主義思想而探索,為傳播革命文藝思想而吶喊。
百年風雨故人來,故人精神長勵志。如今,來今雨軒修繕如昨,吸引更多市民遊客在此駐足,回首那段艱辛歲月的紅色往事,追思為信仰真理獻身的革命先輩。
來源 | 故宮以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