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武靈王在戰國時期絕對是一代梟雄,卻又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他的一生富於傳奇色彩,對於趙國曆史發展起了舉足輕重的貢獻。15歲繼位,挫敗“五國會葬”陽謀。41歲主動退位,專注軍事,終於在44歲時吞併古中山國。45歲遭遇沙丘之亂,被圍困三個月,餓死在沙丘宮。趙武靈王修築長城、遷民北疆、開發邊地、設定郡縣等一系列舉措,讓趙國這個“四戰之地”從此躋身戰國七雄之列。
趙武靈王死後,叛亂者為儘快消除他的影響力,千里迢迢將其厚葬於代地。至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在這裡築城設縣,因其墓冢,故名“靈丘”。儘管後世又在各地出現多處趙武靈王墓,但這座應該是見諸史料最早的一座。東漢史學家應劭曾為《漢書·地理志》〈靈丘縣〉作注:“武靈王葬此,因氏焉。”
位於靈丘縣的這座趙武靈王陵墓原佔地6平方米,墓冢周長220米,高10米,明崇禎年間樹碑並配建碑樓。民國七年修葺,又樹碑一通。這座墓葬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曾被挖開,發現斜坡墓道與邯鄲趙王陵類似,可惜已被盜掘一空。
今趙武靈王陵是靈丘縣一景,已經被開發成一座公園。不少遊客慕名而至,欲憑弔感懷,可惜這座景區並不時常開放。用無人機在空中俯瞰,公園內只有兩座封土堆,顯得寒酸淒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