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關於軍區調整為戰區的故事,例如瀋陽軍區、武漢軍區、蘭州軍區等等。今天,我們聊聊內蒙古自治區。在7大軍區的時代,內蒙古大部分地區隸屬於北京軍區,東部三盟隸屬於瀋陽軍區。在調整為5大戰區以後,內蒙古則是劃入了北方戰區管理。那麼,為何會出現這樣的劃分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聊聊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是我國5大自治區之一,也是跨度最大的自治區,從東北一直延伸到了西北。因此,內蒙古各地的口音、風俗等方面,差異比較大。內蒙古自治區下轄了9個地級市、3個盟,總計12個地級區劃。總人口達到了2400多萬人,其中,呼和浩特、包頭等城市,屬於內蒙古比較大的城市。
在當年七大軍區的時代,內蒙古的歸屬非常經典。當時,內蒙古大部分地區都隸屬於北京軍區管理,但東部的興安盟、哲里木盟、昭烏達盟等三盟,則劃入了瀋陽軍區管理。因此,出現了一個省級區劃,隸屬於兩個軍區的情況。其實,這與內蒙古六七十年代的區劃調整,也有很大的關係。
不得不說,我國的軍區名稱非常有意思,在2016年之前,各個軍區基本上都是以城市命名的,例如瀋陽軍區、內蒙古軍區、北京軍區等等。其實,如果大家熟悉我國軍區劃分的歷史,就會發現,2016年之後的北方戰區。基本上就是建國初期瀋陽軍區、濟南軍區和內蒙古軍區組成的,畢竟,在建國初期,我國劃分了13個軍區。
我國軍區歷史的變化,經歷了一系列的階段。在建國之初,為了統籌指揮各個地區的野戰部隊,隨著大部分地區的逐步穩定,我國陸續設立了6個大軍區,分別是:東北軍區、華北軍區、華東軍區、中南軍區、西南軍區、西北軍區。當時的6個大軍區,對應了同時期設立的6個地方大區,例如東北局、中南局、西北局等等。
當然,除了劃分6個大軍區之外,1950年開始,我國還陸續劃分了18個二級軍區和25個三級軍區,基本上對照了我國的各個省份和地區。請注意,二級軍區和三級軍區之間,並不是上下級關係,而是根據具體重要程度不同劃分的,二者屬於平等關係,都隸屬於大軍區的管理。例如邊疆各個省份基本上屬於二級軍區,內陸各個省份則基本上屬於三級軍區,僅僅是部隊駐紮情況不同。
這樣的情況持續到了50年代中期,隨著大規模戰爭的基本結束,我國進入了戰後恢復、發展經濟、恢復生產的階段。100多個重要專案,在全國各地陸續展開。與此同時,我國武裝力量的正規化建設也在穩步推進。各種新式武器不斷裝備部隊,例如59式加農炮、56式半自動步槍、56式衝鋒槍等等。此時,過於複雜的軍區劃分,反而容易出現各方面的問題。因此,在1955,隨著6個地方大區被撤銷,原來的6個大軍區的區劃,開始進行大規模的調整。
6個大軍區被撤銷,根據各個區域方向的實際需要,我國重新劃分了各個軍區。最後,全國各個區域重新調整為12個軍區,分別是:瀋陽軍區、北京軍區、濟南軍區、南京軍區、廣州軍區、武漢軍區、成都軍區、昆明軍區、蘭州軍區、新疆軍區、內蒙古軍區、西藏軍區。
1956年,鑑於東南地區的實際需要,又建立了福州軍區,總計設立了13個軍區。其中,在各個軍區中,瀋陽軍區屬於重點之一。相當一部分精銳部隊和先進裝備,當時都部署到了瀋陽軍區。13個軍區的區劃模式,從1955年持續到了60年代後期。在60年代後期,隨著各地實際任務的變化,軍區的劃分和數量也進行了調整。
1967年,內蒙古軍區被撤銷,降級為省級軍區。隨後,內蒙古的各地武裝力量,隸屬於北京軍區、瀋陽軍區兩個軍區管理。其中,大部分地區劃入了北京軍區,東部三盟劃入了瀋陽軍區。與此同時,內蒙古的地方區劃,其實也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整。1969年7月,內蒙古東部的呼倫貝爾盟、突泉縣、科爾沁右翼前旗、哲里木盟、昭烏達盟等地,陸續劃入了東北的黑吉遼三省管理。
與此同時,內蒙古西部的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等地,陸續劃入了甘肅省和寧夏回族自治區管理。至於內蒙古自治區,管轄區只剩下了中部的地級市和盟。無論是部隊隸屬於北京軍區、瀋陽軍區,還是東西部分劃入西北、東北,都是當時的實際需要決定的。進入60年代中後期以後,我國北方的防禦壓力驟然增加,而且是大大增加。
對方擁有100多萬部隊,多為坦克師和機械化步兵師,突擊能力非常強悍。內蒙古的跨度太大,按照當時的交通、通訊條件。如果是戰時狀態,無論是地方管理,還是部隊調動,都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在地方區劃上,內蒙古的東西部分,劃入了東北三省和西北兩省區。在部隊統籌方面,則隸屬於北京軍區和瀋陽軍區管理。
隨著內蒙古軍區、西藏軍區被撤銷,我國大軍區的數量,從13個下降為11個。11個軍區的格局持續了10多年時間,直到1985年左右。1973年,在毛主席的親自主導下,還出現了八大軍區司令員對調的故事。不得不說,毛主席運籌帷幄、高瞻遠矚,對於局勢的不斷變化,做出了非常及時、正確的調整。當時,11個軍區中,除了3個軍區之外,其餘8個軍區的司令員對調。
1985年,隨著國際局勢的不斷變化。我國做出了裁軍100萬的重要決定,與此同時,對原來11個軍區的結構,進行了全面調整。在此期間,武漢軍區、福州軍區、昆明軍區、烏魯木齊軍區(1979年,新疆軍區更名為烏魯木齊軍區)等4個軍區被撤銷。歷經了這一輪調整以後,我國的11個軍區,調整為7大軍區,7大軍區的模式,持續了31年時間。
分別是:北京軍區、瀋陽軍區、蘭州軍區、南京軍區、濟南軍區、成都軍區和廣州軍區。不得不說,進入80年代以後,北方的實際壓力已經大大減輕了。尤其是進入80年代中期,這樣的情況更加明顯。進入90年代以來,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後,北方的壓力大大減輕。由於七大軍區的模式持續了30餘年時間,在很多人的記憶中,至今仍脫口而出七大軍區。
2016年,根據時代發展、任務需要等方面的原因。我國七大軍區的結構,調整為北部戰區、西部戰區、東部戰區、南部戰區、中部戰區等5個戰區。在5大戰區中,北方戰區下轄了內蒙古、東北三省和山東省,相當於最初期的濟南軍區、瀋陽軍區和內蒙古軍區。畢竟在武漢軍區撤銷之後,濟南軍區下轄的範圍,只有山東省。
內蒙古全部劃入北方戰區,主要有2個原因。首先,我國北方的目標任務明顯減輕,不再需要好幾個軍區聯合防禦。當年,瀋陽、北京、蘭州、新疆等幾個軍區,都有防禦任務。第二,隨著近年來,鐵路、公路、航空等各方面的快速建設,部隊的機動能力大大提高。內蒙古劃入北方戰區以後,雖然跨度非常大,但部隊的投送能力、投送時間已經足以滿足需要。
歷經了2016年的戰區調整以後,大家會發現非常經典的劃分。東西南北4個戰區,基本上管理了各個陸地邊境省份和沿海省份。至於中部戰區,下轄的7個省市,基本上都是內陸省份,例如湖北省、河南省。早在武漢軍區時期,就以承擔戰略支援任務為主,沒有明確的任務目標。例如哪個戰區需要,中部戰區的部隊,就調往哪個戰區。
隨著高鐵、高速公路、大型運輸機的逐步完善,在瞬息萬變的時代,部隊能夠迅速機動。從中部戰區的各個區域來看,同時兼顧了華北、華中、西北等地,具備向各個方向增援、調動的準備。不得不說,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從當時的角度來說,中部戰區承擔了昔日武漢軍區、濟南軍區的目標任務。不過,與之相比,中部戰區的任務更加明確,而且實力大大提高。
關於我國當年軍區調整的一系列故事還有很多,作者在以後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