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圖騰和起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姓氏的歷史和發展歷程,雖不能完全當真,但可以從中學得不少知識。
(卷之四十)
本章節導讀:本章節更新姓氏
斯 粟 佟 塗 檀 仝 尉 位
斯氏圖騰釋義
【釋義】斯,“析也”。斯的本義是“析”。《詩經》上說:“斧以斯之”。即用斧去解析、拆開,即“劈開之義”。
得姓始祖:斯偉
始 祖 地:浙江諸暨
郡望堂號:東陽 渤海
當今排序/人口:第498位/約6萬
【起源】斯姓主要源自:史姓
據史料記載,其出自史姓,為吳大帝孫權賜於史偉。
粟氏圖騰釋義
【釋義】粟,“谷也”。原義泛指穀類。北方稱穀子,去皮後稱小米,小米即“粟”。粟是五穀中的代表。
得姓始祖:蜀人宿進
始 祖 地:河南淮陽、四川
郡望堂號:江陵
當今排序/人口:第427位/約10萬
【起源】
1、姓纂:漢有治粟都尉,因官以為姓。
2、姓氏考略:按治粟都尉,為治粟內史之誤,望出江陵。
3、魏志:有魏郡太守粟舉。
4、中國姓氏集:宋時有粟大用,字行之,武宣人,仕至南雄太守。
佟氏圖騰釋義
【釋義】佟僅作為姓氏用。佟字演化於“終”字。終,整個之義。甲骨文中的終字像人體的腳後跟。人體從首開始,到腳後跟止。引申為始終的終及四季的“冬”。終,木名,即牛棘。也稱馬棘。也就是野酸棗落葉喬木,全身可入藥。佟人所處之地在北方,是依山傍水的遊牧地,漫山遍野生長著牛棘與馬棘。他們以棘為原始圖騰,以終為氏族名和族徽,後來改“終”為“佟”,最終形成佟姓。
得姓始祖:太史終古(歸商改佟)
始 祖 地:河南商丘
郡望堂號:遼東;棲友、東白、與梅堂
當今排序/人口:第253位/約39萬
宋朝百家姓排序:第501位
【起源】佟姓主要源自:媯姓
1、源於媯姓,出自夏王朝末期太史終古的後代,屬於以先祖名字改義為氏。據史籍《路史》記載,夏王朝末期,湯王積極準備伐夏桀,原夏王朝的太史終古為人賢德,世人器重,湯王遂召其入商。終古歸商湯之後,其後裔子孫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終古氏,後將“終”字去“絲”偏旁改為單姓“冬氏”,再後又加“人”偏旁改稱佟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佟氏正宗,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漢族佟氏族人大多尊奉終古為得姓始祖。
2、歷史上滿族的姓氏,是以地名命姓的。滿族先世居滿洲佟佳,以地名為氏,稱佟佳氏。後改稱佟氏,清代佟國綱、佟養正即是。
3、歷史上女真族的姓氏。漢族佟氏源出遼東,極早就出現與中原(宋-章凝《氏族名賢言行錄》)。世代為遼之大族。明末為女真人借用為姓。此後混雜,編入旗內漢族,清代中原漢族佟氏為提高地位,紛紛與滿族佟氏聯宗。
4、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布魯特氏,元朝時期舊部,以部為氏,世居喀爾喀(今新疆東部,以及蒙古國、俄羅斯聯邦圖瓦共和國等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urut 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布魯特氏多冠漢姓為佟氏。
⑵.蒙古族達魯特氏,世居錫喇塔拉(今甘肅張掖永固鎮一帶)。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Dalute 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達魯特氏多冠漢姓為佟氏。
⑶蒙古族佟尼果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Tongnigot 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佟尼果特多冠漢姓為佟氏、李氏、倪氏等。
⑷.蒙古族佟尼耀特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Tongniyot 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佟尼耀特所冠漢姓多為佟氏。
5、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佟倉氏,亦稱童倉氏、仝倉氏,源出明朝初期建州女真族首領佟·猛哥帖木兒的次子佟倉(童倉、仝倉)。其後裔子孫後漢化簡改為佟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滿族佟氏本源。
⑵.滿族佟佳氏,滿語為Donggiya Hala,源出漢族佟氏,入滿洲旗後,在姓氏字後面加上一個“佳”字以區別未入旗之漢姓。佟佳氏本非滿族姓氏,原為遼東漢族巨豪,佟佳本為地名,在今遼寧省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境內。在明末後金政權建立之初,當地有佟養性、佟養正兄弟倆因居於佟佳之地,因以為氏。佟養性、佟養正兄弟倆後遷撫順以貿易貲雄一方,當後金大軍攻克撫順後,佟養性輸款予清太祖高皇帝,而佟養正乾脆攜族屬歸佟·努爾哈赤新組建到處正藍旗漢軍。後來佟養正之孫佟國綱於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疏言:“臣曾蒙太祖諭令,與佟佳氏之巴都哩蒙阿圖諸大臣考訂支派氏族譜,今請歸滿洲。”結果滿清政府部議結論“以佟佳氏官職甚多,本應隸漢軍;唯佟國綱本支宜入滿洲,遂為滿州正白旗人。”於是原本漢族的佟佳氏一族來了個“滿漢分隸,族大支繁,於國朝八大姓中稱最。”
⑶.滿族棟阿氏,亦稱東鄂洛氏,滿語為Dongga Hala,世居那木都魯(今俄羅斯濱海地區),後多冠漢姓為佟氏、鄧氏。
⑷.滿族赫舍里氏,稱赫舍里氏,滿語為Heseri Hala,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紇石列氏和金國時期女真舊部紇石烈部,以部為氏,世居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二道村)、伯都訥(今吉林松源)、多爾濟河(今俄羅斯濱海地區)、色欽及穆理哈村(今吉林東豐小四平鎮一帶)、塔散堡(今遼寧錦縣塔山)、長白山區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在蒙古族、錫伯族中也有相同姓氏者,均與滿族同源同宗,後多冠漢姓為佟氏、何氏、高氏、康氏、赫氏、張氏、蘆氏、賀氏、索氏、英氏、郝氏、黑氏、普氏、桂氏、艾氏等。
⑸.滿族嘉穆呼氏,以地為姓,滿語為Giyamhu Hala,世居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所冠漢姓為佟氏、賈氏。
⑹.滿族李佳氏,亦稱李家氏,滿語為Li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李佳和羅(今遼寧新賓李家河)、扎庫木(今遼寧新賓伊勒登河西岸下營子)、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二道村),界凡(今遼寧撫順李家鄉界藩山)、鐃賽山欽札庫穆(今遼寧撫順東南部)、薩爾湖(今遼寧撫順薩爾湖)、瀋陽(今遼寧瀋陽)、長白山區等地。後有蒙古族引為姓氏者,蒙古族李佳氏世居扎魯特(今內蒙古扎魯特旗)、土默特(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巴爾古(今俄羅斯貝加爾湖東部)等地。清朝中葉以後,滿族、蒙古族李佳氏多冠漢姓為佟氏、李氏。
⑺.滿族薩克達氏,本巴雅拉氏,後改以地為氏,滿語為Sakda Hala,漢義“蒼老”,族人眾多,世居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阿扈河(今黑龍江寧安南六十公里處)、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南部)、薩克達(今遼寧撫順峽河流域)、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那木都魯(今俄羅斯濱海地區)、德里倭赫(今遼寧撫順渾河畔)、黑龍江兩岸等地,所冠漢姓多為佟氏、蒼氏、倉氏、麻氏、駱氏、李氏、祖氏、高氏、海氏、薩氏、里氏、陳氏、羅氏、老氏、英氏、印氏、巴氏、色氏、臧氏、禮氏、陀氏、翁氏等。
⑻.滿族唐達氏,滿語為Tangda Hala,世居科普沁(今烏蘇里江北岸),後多冠漢姓為佟氏、唐氏。
⑼.滿族佟啟氏,亦稱通吉氏,滿語為Tungki Hala,漢義“羅圈腿”,世居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二道村),所冠漢姓即為佟氏。
⑽.滿族佟鄂囉氏,滿語為Tongelo Hala,世居扎庫塔(今吉林琿春西,扎庫塔城在今圖們江北岸,海蘭江以西),所冠漢姓即為佟氏、羅氏。
⑾.滿族佟賽哷氏,亦稱圖色勒氏、圖色里氏,滿語為Tungsaire Hala,世居薩哈爾察(今黑龍江北岸俄羅斯境佈列亞河流域)、嫩河(今黑龍江省訥河)、尼馬察(今吉林渾江西南部)、沙濟(今遼寧新賓西北部)、穆塔喀村(今黑龍江三江平原地區)等地,所冠漢姓多為佟氏、賽氏。
⑿.滿族圖色哩氏,亦稱圖色勒氏、圖克色里氏,滿語為Tuseri Hala,世居薩哈爾察(今黑龍江北岸俄羅斯境佈列亞河流域)、尼馬察(今吉林渾江西南部)、沙濟(今遼寧新賓西北部)、黑龍江穆塔喀村等地。後有錫伯族、蒙古族引為姓氏者,蒙古族圖克色里氏後又分衍出圖木爾齊氏,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佟氏、圖氏、屠氏、多氏、塗氏等。滿族本支佟氏皆尊奉佟·猛哥帖木兒、佟倉(童倉、仝倉)為得姓始祖,漢族佟佳氏轉滿族佟氏皆尊奉佟養性、佟養正為得姓始祖。
6、源於錫伯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錫伯族託和爾秦氏,世居齊齊哈爾(今黑龍江齊齊哈爾)。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Tohercin Hala。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為佟氏、塗氏等——《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塗氏圖騰釋義
【釋義】塗在古時候與塗、塗通用。塗字是由水土和餘字組成。在甲骨文中餘字像一棟房子。
得姓始祖:塗欽
始 祖 地:山西榆次、江西奉新
郡望堂號:豫章、南昌、宜黃;五桂堂
當今排序/人口:第150位/約120萬
宋朝百家姓排序:第464位
【起源】
1、源於塗山氏,出自夏朝大禹之妻塗山氏,屬於複姓省文簡化為氏。據史籍《姓氏族譜箋釋》、《風俗通》等記載,夏王朝時期有複姓塗山氏,其族人後省文去山字,稱塗氏。
涂姓依靠塗水流域的肥沃之地,很快成為當地的盛族。塗氏一族傳至晉朝時期,有一著名的東晉王朝開國重臣、大司馬、新吳侯塗欽。
塗欽(公元246~337年),字文思,淮南壽春人(今安徽壽縣),是著名的西晉大臣,東晉王朝開國功勳,仕晉任大司馬。晉懷帝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塗欽率軍護琅琊王司馬睿即東晉元帝之位。晉元帝於晉建武元年(公元317年)頒誥命,以塗欽徵石勒寇亂“戮力行陣,扈蹕南遷,功蓋臣鄰,必存社稷”,冊封為新吳侯(今江西奉新),出鎮豫章,居武陽港(今江西南昌),當時塗欽將族人皆攜去豫章,形成了塗氏家族的豫章郡望。自此,塗欽成為後世東南八省即蘇、浙、皖、贛、湘、鄂、閩、粵的塗氏始祖。塗欽高壽達九十一歲,在當年可是非常了不起的大壽星。南方塗氏族人大多尊奉塗欽為得姓始祖。
2、源於回族,屬於以地名漢化改姓為氏。回族塗氏,源出宋、元時期透過海上絲綢之路來華經商的西域穆斯林商人,其實是阿拉伯地區的商人,在福建泉州港登陸後,喜歡中華風俗,留居不去,以泉州“塗關”之名為漢化姓氏,省稱塗氏,之後在塗關外法石沿海一帶定居,世代相傳至今。
3、源於鄂溫克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鄂溫克族塗格敦氏,亦稱塗克冬氏、圖克敦氏,世居扎羅木得(今黑龍江上游或嫩江一帶)、輝河(今黑龍江上游或嫩江一帶)、墨爾根城(今黑龍江嫩江流域)等地,後分衍有大合音氏、小合音氏、阿爾本氏、蒙古勒達陶氏、薩馬基爾氏、伊吉魯合音氏、大達陶氏、小達陶氏八個支派。後有達斡爾族、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Tukdun Hala,漢義“在禿山腳下住的人”。清朝中葉以後,鄂溫克族、達斡爾族塗格敦氏及其各分支,分別冠漢姓為塗氏、圖氏、吉氏、張氏、陶氏、伊氏、魯氏等。
4、⑴.錫伯族塗色哩氏,亦稱圖色哩氏、圖色勒氏、圖克色里氏,世居薩哈爾察(今黑龍江北岸俄羅斯境佈列亞河流域)、尼馬察(今黑龍江穆稜興凱湖彼岸俄羅斯烏蘇里斯克一帶)、沙濟(今遼寧新賓北西部)、黑龍江穆塔喀村(今黑龍江三江平原地區)等地。後有滿族、蒙古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Tuseri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塗氏、圖氏、屠氏、多氏、佟氏等。
⑵.錫伯族託和爾秦氏,世居齊齊哈爾(今黑龍江齊齊哈爾)。後有蒙古族、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Tohercin Hala,蒙古族則稱圖木爾齊氏。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塗氏、佟氏等。
5、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土家族、侗族、壯族、苗族、布依族、納西族、哈尼族、僳僳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塗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氏,世代相傳至今。
6、湖南南縣桂花園始祖淑和公
始遷祖淑和公,字煦庵,號皋浦,浙江山陰(今浙江紹興)人,進士,南宋初任荊湘江陵縣令,後轉任華容縣令。建炎3年(1129年)落居九都宋田山桂花園,卒葬塗家祠後畔。
檀氏圖騰釋義
【釋義】檀,“樹名也”。一種落葉喬木,木材堅韌,可製作車輛和用具。豆科的紫檀為名貴木材,紅棕色,可製作優良傢俱和樂器,樹脂和木材削片、銼末均可入藥。
得姓始祖:檀伯達(周朝大臣)
始 祖 地:河南濟源、武陟、寧陵
郡望堂號:清河、平盧、高平;集禮堂
當今排序/人口:第515位/約5萬
【起源】
據古書記載漢族檀氏姓源有三。《左傳·成公十一年》:“昔周克商,使諸侯撫封,蘇忿生為溫司寇,與檀伯達封於河。”古代“河”之治所懷縣,位於今河南省武陟縣西南。第二種說法來自南宋鄭樵撰《通志·氏族略》,認為檀氏因居住魯國瑕丘檀城而自稱“檀”氏:“齊公族有食瑕丘檀城,因以為氏。”同時指出,瑕丘在魯而不在齊國,因此猜測:“或齊公族奔以魯者。”第三種認為檀氏為姜太公後代。唐封演著《封氏聞見記·武監》記:唐朝開元十九年(731年)“置先師太公廟,京兆功曹盧若虛錄太公之後姜氏等四十八姓,刻石為記”。但認為檀氏是姜太公後代的說法,除了傳說,沒有其他史料支援。
在上述三種說法中,檀伯達為周封侯一說,除了《左傳》記載,還得到了考古發現的證實。1976年陝西臨潼縣出土了“武王徵商簋”,因其主人是檀利,故被簡稱為“利簋”。利簋是已知西周最早的有銘文銅器,被譽為“西周第一青銅器”現收藏於國家博物館。利簋腹內底部銘文大意是:周武王在擊敗商紂的第七天,賞賜了有功的右史(一作“有司”)官檀利。檀利便用賞賜製作了用來祭祀祖先檀公的寶器,並銘刻了這一事件。根據利簋銘刻,過去有爭議的“牧野之戰”的年代能被確認為公元前1046年。
仝氏圖騰釋義
【釋義】仝,“同也”。是同字的古文,與同一樣的發聲。作為姓氏分為同姓和仝姓,以區別氏族支系。
得姓始祖:伊司馬遷、女真
始 祖 地:河南伊川、洛陽、陝西大荔
郡望堂號:渤海
當今排序/人口:第397位/約12萬
【起源】仝姓主要源自:童姓
1、漢族仝姓根據族譜最早居住在戰國時期齊魯夾谷之地,歷史上記載齊魯夾谷會盟。
齊魯夾谷之會是齊魯兩國的一次著名的會盟,盟會上孔子屈強國、正典儀的凜然大義,被稱為是“聖人之大司”。會盟後,齊人為孔子的大義凜然所折服,歸還了鄆(在今山東鄆城東)、讙(今山東寧陽北)、龜陰(龜山之陰,在今山東新汶東南境)等汶陽之田。
2、避禍改姓。起源於漢朝:為司馬遷之後,同樣因諧音故,源於“同”。80年代中央電視臺曾作過介紹,2003年2月春節期間中央電視臺十頻道《百家姓》節目也作了介紹。
西漢時代,史學家太史令司馬遷,因對李陵軍敗降匈奴事有所辯解,得罪漢武帝下獄受腐刑。據傳,他的一支後人為避家難,改 “司馬”姓為“同”即仝,另一支改“司馬”姓為馬.此事在司馬遷出生地陝西省韓城市的縣誌中的<重修太史廟記>(翟世琪)一文中曾有記載:“----今孫或在洛陽同姓或襄陽馬姓----”。再由同按音分仝、童、佟作為姓氏,隱姓埋名,老祖要求族人不得外出,以保證香火的延續,一子北上出關,後人改為“佟”姓,故該姓基本 為東北人;一子南下,定居江南,為“童”姓,多集中在江浙一帶;一子留在當地為“仝”姓,後人多為山西河北一帶--本內容源於家譜。
3、源於賜姓。起源於宋朝:東陵腳下,有個叫石頭峪的小村,只有二十來戶人家的石頭峪村,傳說是宋朝一位武狀元的後代。這位武狀元后來官拜二品,常伴皇帝左右,可謂頂天立地,呼風喚雨。人們常說 :伴君如伴虎。果不然,這位二品高官,最後終被奸人所戕害,割去官職,滅了姓氏,貶為庶民,流放到東陵腳下為生。“仝”就是當時皇帝賜給姓氏。經過幾代繁生,原只有流放時的孑然一家,漸漸發展為有二十幾戶人家的小村。就這樣,仝姓家譜被續了下來。
4、湖南永州寧遠、新田一帶的仝姓:本系蒙古族。其先人夾谷必烈突,元末為御前指揮,奉詔鎮壓寧遠一帶瑤民起。元亡明興,為避禍改為漢族姓氏,取“夾”字三人同一,遂改姓“仝”,隱居於此。居寧遠的仝姓,現有550多人,分居鯉溪上、下仝家村。
5、回族中的仝氏,避禍改姓。源自童姓。據安徽和縣《童氏家譜》載,始祖童小橋,祖籍陝西西安金佔山,為清皇太子武術御師。一次 傳授武功,不慎傷皇子,遂舉家隱姓埋名逃至和州(今安徽和縣)定居,改為姓。#國學經典#
康熙八年(1669年)後,仝姓後人仝朝臣中武舉,家道漸趨興旺。主要分佈在安徽。#姓氏#
6、避禍改姓。起源於元末:原為遼東女真族,為夾谷氏之分支。始祖福新公,字漢東,號華溪,元末與弟文瑞鎮守潼關,文瑞殉節,公遂攜四子六侄歸隱,並更佟為仝,遷莒州沂水,1371年遷鄆城縣,於鄆北一十八里卜地而居,清初,人丁繁衍,散居四方,聯姻孔府,代稱書香,又,福新公之墓,在仝老家村之東北,墓前立吊龍石碑,上題文“大元總鎮仝公諱福新,字漢東,號華溪,配薛宜人之墓”。#人生#
尉氏圖騰釋義
【釋義】尉,“平展也”。本義是指置火於銅鬥中,從上往下圧,將織物平展,便於製作和美觀。“尉”是古代的官職。春秋時,晉國最早設定“尉”官職。秦國以後,“尉”為中國武職之首。
得姓始祖:鄭國大夫尉氏
始 祖 地:河南新鄭
郡望堂號:太原 滎陽 河南
當今排序/人口:第442位/約10萬
【起源】
先秦時,武官「尉」,以官職為姓,如尉繚,相傳源於春秋時鄭國,以「尉正」最早。
由鮮卑族複姓尉遲簡化而來。
位氏圖騰釋義
【釋義】位,“列位也”。位的本義是指在朝廷、行業、地區中群臣、大小、尊貴的位列先後。
得姓始祖:位侍之子戌(東漢光武帝時臣)
郡望堂號:西域
當今排序/人口:第287位/約20.8萬
【起源】
位姓來源於西漢于闐王位侍之後。據《後漢書》所載,位侍被長兄匈奴王封為紀念他,便以他的名字為氏,稱位氏。#國風大典#
《後漢書·卷八十八·西域傳第七十八》載:“(莎車王)賢又徙于闐王俞林為驪歸王,立其弟位侍為于闐王。歲餘,賢疑諸國欲畔,召位侍及拘彌﹑姑墨﹑子合王,盡殺之,不復置王,但遣將鎮守其國。位侍子戎亡降漢,封為守節侯。”位姓可能即是由位侍之子戎的後人而起。#國學#
感謝家人們的支援關注,小編將更加努力查閱相關文獻,為家人們持續更新中華400多個姓氏圖騰和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