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佔鰲遺稿
盧永偉編輯整理
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是英勇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和各戰勤支隊成員艱苦戰鬥的結果,他們用鮮血和生命捍衛了祖國的尊嚴。筆者從小就就生長在東北農村,從小就曾聆聽這些回鄉的志願軍戰士,戰勤支隊成員(擔架隊民工)講述他們曾經的戰鬥和在朝鮮的艱苦歲月,可以說每個屯(村)都有犧牲的烈士,每個屯都有幾名赴朝參戰的老兵和戰勤支隊成員,他們是祖國最可愛的人,最不可忘卻的人!他們都是人民英雄!
現將寧安戰勤支隊政委王佔鰲遺稿《記寧安戰勤支隊》原入編在《寧安文史資料(第三輯)》今奉獻給大家,供史學工作者和廣大讀者進一步瞭解這場戰爭。寧安戰勤支隊一入朝就參加了長津湖戰役運送傷員任務,是親歷者對該戰役的真實記述,此文可謂彌足珍貴。圖片引用了遼寧省社會科學院盧驊研究員工作室的照片,另幾幅圖片則選錄於《抗美援朝戰爭後勤經驗總結(專業勤務)》一書,在此深表感謝。
王佔鰲,男,一九二三年出生於黑龍江省寧安縣。曾任寧安縣委宣傳部長、縣政府副縣長、東寧縣委書記、政協寧安縣第五屆委員會主席,一九八三年離休,一九八六年一月病故。一九五 O 年曾隨寧安戰勤支隊入朝並任支隊政治委員。生前,他以親身經歷寫出本文。
寧安戰勤支隊
一九五O年六月,美帝國主義悍然出兵侵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並妄圖以此為跳板侵佔我國。美帝國主義的侵略行為,激起了全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極大憤慨。
縣委根據上級的指示,除動員參加志願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外,還組織動員了由一千六百四十餘人組成的“松江省寧安縣戰勤支隊”開赴朝鮮參戰。
擔架隊員在後送志願軍傷員
戰勤支隊的組織機構是:縣委委員、副縣長趙國倫任支隊長,縣委委員、縣委宣傳部長王佔鰲任政治委員,縣政府政務秘書李明厚任副支隊長。政治幹事四人,他們是:鄭福友、付惠卿、劉炳恆、崔喜壽。糧秣員王震、米學雨。文書吳雨仁。會計金光緒(朝鮮族)。醫生兼翻譯樸佔允(朝鮮族)。還有警衛人員四人。
支隊下設四個大隊。第一大隊,大隊長高幹林,教導員李春祿,副大隊長相永富,文書關明海。大隊下設四個中隊,中隊長和指導員由村長和支部書記擔任(下同)。第二大隊,大隊長顏庭芳,教導員徐波,副大隊長林國君,文書劉春孝,下設四個中隊(同上)。第三大隊,大隊長鄭吉惠,教導員孫鳳岐,副大隊長王洪珍,文書黃春陽,下設四個中隊(同上)。第四大隊,大隊長劉驥,教導員柳忠根(朝鮮族),副大隊長金興珠(朝鮮族),文書徐敏一,管理員孫洪發,下設五個中隊,其中一個朝鮮族中隊(同上)。
戰勤支隊全體人員於十一月三日在寧安縣城(今寧安市)集中,十一月四日,在縣領導和群眾的敲鑼打鼓歡送下,由寧安車站乘火車出發,十一月五日到達吉林省臨江縣,志願軍後勤部二分部的廖副政委為我們作了簡短的動員,下達了任務,提出了要求。我們寧安戰勤支隊配屬於志願軍後勤部第二分部,在東線戰場服務。其任務除運送傷員外,還負責巡邏,修路,修山洞以及收容失散的民工等。十一月六日,二分部的王希克部長和李剛政委為我們歡宴送別。十一月七日,從臨江過江入朝,經三天行軍到達接受任務地點慈城郡。支隊所屬四個大隊分別在慈城、慈江口、長途面、湖下里等四處駐紮接送傷員。
當時,我戰勤支隊主要是運送在長津湖戰鬥中受傷的志願軍。從臨江到接收傷員地點來回一百二十里,每天一個來回。白天,由於敵人封鎖加上敵機轟炸無法活動,只好晚上運送傷員。每個擔架四個人,既設有備用藥品,也設有醫生隨。為了減輕傷員由於山路徒峭顛簸而遭受的痛苦,我們把擔架製作成爬犁在雪地上拉著走。當時凍傷傷員比餃多,其原因:一是長津湖一帶為山地,海拔都在一千公尺以上,氣候嚴寒;二是部隊都是夜間活動,白天隱蔽在樹林裡,不許生火,活動少;三是大多數志願軍戰士都是來自南方,對嚴寒的氣候很不適應。
抗美援朝初期的隨軍擔架隊
擔架隊員在轉送志願軍傷員
戰勤支隊剛入朝時,有些朝鮮群眾對我們不理解,我們教育
民工積極響應黨中央毛主席“愛護朝鮮的一草一木,要和當地群人打成一片,把美帝趕出朝鮮去”的偉大號召,語言不通就發揮朝鮮族民工的翻譯作用,向朝鮮群眾宣傳美帝國主義貌似強大實質是紙老虎,只要我們中朝兩國人民團結戰鬥,共同對敵,美國主義侵略者一定能被打敗,一定能趕出朝鮮。支隊還加強群眾紀律教育,親自編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歌,做到民工人人能唱能做。每到一處,民工主動地為群眾擔水、劈柴、掃院子、打場挖窖等,當遭到敵空襲時,積極地進行搶救工作。在二個多月的時間裡,運送了大量傷員,同時,還為當地群眾做了大量的好人好事,受到駐地各級政府和群眾的好評。我支隊、大隊、中隊、小隊先後接受駐地的郡(相當於縣),面(相當於區),裡(相當於村)贈給的錦旗、錦帳共一百一十四面。
我戰勤支隊還受到了以趙雲升為團長的松江省委、省政府赴朝慰問團的親切接見。省文聯高峰同志(女)透過在民工中走訪座談,寫出了題為《一百一十四面錦旗》的通訊報導,歌頌了民工與當地朝鮮群眾的魚水之情。畫家(名字忘記了)還繪出了《一百一十四面錦旗》連環畫冊。
朝鮮郡、面、裡及志願軍贈送給寧安戰勤支隊的一百一十四面錦旗之一
同上圖
一九五一年二月初,我戰勤支隊奉命南下接受新的任務。長途行軍十分艱苦,白天休息,夜間行軍,每天都要走七十至八十里路,不敢走公路,都是拉山走,有時,為了躲敵人的封鎖,要急行軍一百多里。當行進到長津湖某地宿營時,第一大隊副大隊長相永富的槍不慎走火,大隊長高幹林被擊中犧牲。在荒草嶺下,長津湖電站不遠的一處石砬子(陡峭巖壁)灣道處,遭到敵機的空襲,民工李慶田中彈犧牲。
轉運抗美援朝軍用物資
沿交通壕向坑道口運送彈藥
戰勤支隊南下之前,支隊黨委曾召開黨委(擴大)會議,會議做出了“行軍中不準住公路邊的村屯以避免空襲”的決定。從咸興到元山的途中,由於違反了支隊黨委的決定,隊伍住進了公路透過的村子裡,結果,因夜間公路上透過的汽車燈火暴露目標敵人飛機把房子炸燬,屋內住宿的十二名民工全被炸死。當隊伍行進到金城時,第五次戰役開始,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打敵低空飛行的飛機,並提出給予“打下敵機一架記特等功”的獎勵,解除了敵人飛機低空轟炸掃射、尋找目標的威脅。但由於美帝國主義不斷增兵從仁川登陸,戰爭打得越來越殘酷,我糧秣供給被切斷,與志願軍後勤分部經常失去聯絡,給養接濟非常困難,有七、八天沒有吃到一粒糧食,只好從當地找些餵馬的燕麥稍加工後充飢,有一個多月的時間沒有吃到鹽。戰勤支隊繼續前進,透過金華到達華川江。這時先頭部隊隨醫院已過了三八線到達春川,遭到敵人的進攻而緊急撤退,被我志願軍高炮部隊接應。志願軍後勤二分部命令我支隊撤到伊川郡集結,而後到陽德郡重新分配任務。由於我軍已有高炮部隊,白天也可以活動了。戰勤支隊分配到志願軍後勤二分部運轉處、供給處、參謀處、兵站和醫院等十餘個單位,由過去運送傷員改為護理傷員,裝卸物資彈藥、搶險修路等。一直到一九五一年六月停戰談判開始。
區間搶卸軍用物資
夜間運送物資
一九五一年十月二十五日,我支隊接到回國的命令,除一部分幹部和民工繼續留在朝鮮外,有一千二百四十餘人在支隊長的帶領下,乘專列直達吉林省通化市,經吉林市、圖們市,於十二月二十八日到達寧安,沿途受到人民群眾的熱烈歡迎。
繼續留在朝鮮的共有一百八十多人,漢族、朝鮮族各佔一半。編為一箇中隊,中隊長金興珠(朝鮮族),管理員尹秉吉,下設八個小隊,小隊長有姜永順、金光浩等。主要任務是配屬後勤二分部第一汽車團裝卸物資彈藥、搶險修路。一直到一九五二年三月十五日左右經安州、伊川、滿浦,共行軍十三天到達我國吉林省集安縣乘火車經通化市、吉林市、圖們市,於一九五二年年底回到寧安。在朝鮮支前中,雖然經常遭受敵人頻繁轟炸封射,以及斷烺、斷鹽等困難,除一箇中隊和兩個小隊因迷路走散外,我們寧安戰勤支隊是保持人數最多,隊伍最鞏固的支隊之一。在朝鮮支前中,總共犧牲的幹部和民工有二十七人,他們是:高幹林、李慶田、張銀友、梁相進、範春志、曹兆富、李錫元、溪德林、廳慶昌、吳富俊、孟憲才、胡金喜、付春發、張玉林、陳常清、張日全、劉成林、杜寶忠、張常亮、寧雙友、付國旭、黃愛順、張永福、付春滿、李文善、崔東漢、崔炳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