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中國古代的爵位體系一共分為五個檔次,稱為公侯伯子男,而這五個爵位中最為尊貴的莫過於公爵,不論是中國古代哪個時期,公爵都是鳳毛麟角的存在。哪怕是在實行分封制的周朝,公爵在最開始也是屈指可數。西周開國時期分封了整整71個諸侯國,數量不可謂不多,但就在如此多的封爵中,也僅僅只分封了8個公爵國家,這8位公爵的地位可以說是相當尊貴了。
不過這8個公爵國雖然地位尊貴,但卻在後世基本上都是名不見經傳,這8個公爵國依次是宋國、杞國、祝國、焦國、薊國、陳國、虢國以及虞國,我相信當筆者報出這8個公爵國的名字時很多讀者朋友可能都是第一次聽說還有這麼個諸侯國,而有一些對先秦典故比較熟悉的讀者朋友可能會知道杞人憂天的杞國、假途滅虢故事中的虞國和虢國以及揠苗助長中的宋國。
這些故事的相同點就是,這些國家的人都不怎麼聰明,而我們都知道,文化是政治的一種表現,這些國家之所以會被“黑”的這麼慘,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它們在那個實力為尊的時代實在太弱了,所以只能淪為笑柄,今天筆者就來侃侃這八個公爵國究竟差在哪裡?
這就得從頭說起了,在周朝滅掉商朝之後,被其分封建立諸侯國的群體主要有宗族、功臣、先代貴族或者說是先賢的後代、以及一些重要的方國。而這幾個公爵國中的絕大多數,都是先代貴族的後裔,焦國是炎帝的後裔、薊國則是黃帝的後裔、祝國是堯帝的後裔、陳國是舜的後裔、杞國則是大禹的後裔、宋國是商湯的後裔。只有假途滅虢故事中的虞國和虢國比較特殊,虞國分封的是周武王的叔爺爺太伯和仲雍的後裔,虢國則是分封的周武王的叔叔虢仲虢叔。
介紹了這些國家的由來後,我們會發現,這些國家的處理對當時初創的周王朝確實是個棘手的問題,如果說對他們不夠敬重,很容易造成周王朝的信任危機,畢竟周王朝還在草創階段,當時大部分的人對於這個剛剛建立的王朝的信任程度肯定不會那麼的高,如果一開始就將這些先代貴族掃入垃圾堆,那對於周王朝來說可能就要面臨此起彼伏的叛亂了。
那麼對這些先代貴族過於的放縱會如何呢?這個就要舉出商紂王的兒子武庚被分封的例子了,最開始周武王將商紂王的兒子武庚分封到商朝的舊地,藉此安撫商朝的遺民,但最終卻還是引發了武庚的叛亂,雖然最終叛亂被周公和召公所平定,但也反映出如果不對這些先代貴族嚴加防範,勢必會威脅到周王朝的統治根基。
所以,周王室選擇給予這些先代貴族公爵國以富饒之地,也給予他們高等級的爵位。這樣的舉措看似是對先代貴族非常優待,但實際上早已限制死了這些公爵國的國力上限,在古代尤其是先秦時期,富庶之地往往意味著這裡交通便利、地勢平坦、人口稠密,而這種地方往往不止一個諸侯國,其他諸侯國也大量地擠在了這裡,這就使得這些公爵國雖然表面富庶但實際上發展空間被限制得死死的,而像齊國、楚國這種擁有著極大生存空間的國家很容易就能透過生產力的提升而開發出更多的土地,長此以往國力自然蒸蒸日上。
而虞國和虢國則比較特殊,由於他們是周王室成員,所以他們分封的位置就在周王室的王畿鎬京附近,作為鎬京的守門人把守著宗周的門戶。既然在王畿附近,也就註定了這兩個國家的領土不會太大,並且其發展一定會和周王朝息息相關,在周王室強盛時,這兩個小國作為王畿的拱衛肯定無法擴大版圖,而當週王室衰弱時他們也必然會受到周王室的影響而隨之衰弱,所以作為天子腳下的拱衛之國,這兩個小國一直沒能夠得到發展成為大國的機會。
所以,在西周初年被分封為公爵的這八個諸侯國,都遇到了一個尷尬的局面,那就是雖然他們處於非常優秀的富庶之地,但卻被其狹窄的生存空間所限制,被後發的大國所傾軋,在之後更是不斷被大國蠶食,最終被滅國。除了宋國在宋襄公時間短暫出現過強盛時期(但也無法與大國相提並論)以外,其他七個國家都在歷史長河中默默湮滅了,只留下了一大堆調侃他們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