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家灣位於黃梅上鄉古角山,舊時是黃梅有名的“三個半屋場”,許家灣是其中半個屋場。稱得上是風水寶地,背靠“駱駝卸寶”地,左有四季青青、凌霜傲雨的楠竹林,稱為旗杆地,右有形如大鼓的旗鼓地。古時是耕讀並舉之鄉,文人輩出,崇尚只做學問不為官。清朝末年至民國時期村裡有兩個學堂,一個屋場兩個學堂實屬不多見,舊時學堂不比今日由政府出資興辦。在古時中國社會中,私學與官學並存,在中國教育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那時學堂稱私塾,中國古代私人或宗族設立的教學場所分幾種,有錢大戶人家請先生上門,稱家教。由村裡或宗族出錢請先生來設館辦學稱私塾或村塾。由落秀弟子或童生私辦私塾稱學館,或由宗族出錢請先生來設館辦學稱文學館,戲文上《梁山伯與祝英臺》到杭州就讀的大概就是學館吧。言歸正傳,話說當日有黃梅苦竹口柳姓先人,常年在古角山至宿松柳坪、蘄春向橋一帶肩挑籮擔,經營些針頭線腦、日用百貨之類的生意,古時經商有坐商行商之別,像這種挑貨鄉村遊走經營大概就屬於行商之列。
某日柳老先生,從蘄春回黃梅自荊竹庵沿南山古道而下走至許家灣太陽西下,天色已晚,不便繼續趕路,只好借宿。許家灣舊時民風淳樸,因地處交通要道,南來北往的商販或者手藝人凡從村經過,一律賓客相待,並由族中長老作陪。柳老先生借宿村中,自然安排酒菜宿地、由村中族長以及年長相陪,因苦竹口離停前較近,從停前驛到廣濟雙城驛就從苦竹路口經過,拿現在說都是住在國道旁。當日酒過三巡,幾位老人談的十分投緣,惺惺相惜大有相見恨晚之意,談至頭更天,柳老先生起身作揖說道:“如蒙何府不嫌棄,本家兒媳已身懷六甲,有孕在身,如生女兒願許配何府為媳。”何府族長自然大喜過望,立馬回話,如何府媳婦生下千金小姐自然許柳家為媳,當即指腹為婚,擊掌為約,並定下規矩,誰家媳婦先生必須到對方報喜;接著添酒上菜,盡歡而散。次年初夏時節,許家灣來了一年輕後生,自稱來自苦竹口柳府,找何府族長報喜,本府少奶奶昨日剛生下少爺,特來報喜。族長一聽大喜過望,當即安排酒菜款待,自不必說。時過月餘,何府少奶奶生下一千金小姐,當即派人到柳府報喜,自此何柳兩家逢年過節來來往往、好不熱鬧。又過了幾年,何家姑娘長到八九歲時,忽患“天花”時而高熱、時而寒顫,請遍周圍十里八鄉郎中,均不見好轉,不出半月,一命歸西。何府自然告之柳家,柳府惋惜不已,但木已成舟無可奈何。自此柳府也常隔三差五派人到何府頻繁走動,兩家感情更勝一籌。單說柳家少爺,自幼聰明乖巧,六歲啟蒙,從《三字經》《百家姓》到《千字文》,至十來歲《四書》、《五經》、《古文觀止》等等,樣樣通讀,深得先生喜愛,一發不可收,從縣試到鄉試,再會試直至三年一次的殿試,榮登進士,拿今天來說算是端上了鐵飯碗。
柳家少爺自高中皇榜、在朝為官,柳府門庭自然是車水馬龍、一派興旺發達景象。卻說某日柳府少夫人夜夢文昌星君指點,柳府少爺高中榜首一路為官,本是何氏夫人保佑,爾當知恩圖報,永世昌盛。柳夫人一夢驚醒,第二天就說起此事,全家都驚奇不已,柳老太爺及老夫人遂說起,二十多年前,柳家與古角山許家灣何府曾指腹為婚,訂下婚約,結下一門親事,不料天不遂人願,何府小姐長到十來歲時,因患“天花”不治身故,難道說是何府小姐地下有靈,保佑少爺一路高升?柳府老太爺當即著管家速赴許家灣何府,問及十多年前何府小姐身故安葬何處,遂說明來由。何府上下也是連連稱奇,好在當事人健在,帶柳府管家來到墓地確認,不幾日柳府自然以官家身份對墓地進行整修,並以柳府大夫人身份進行隆重安葬儀式。自此清明二季,柳府族人敲鑼打鼓、豬羊上祭。柳老太爺定下規矩,凡清明辭歲到許家灣大夫人處,豬羊各留下半隻送到何氏祖堂,供何府舅爺、舅奶、表兄們受用。何府上下自然知恩圖報,凡柳府來客一律以上客待之。
又過幾年,柳府更加興旺發達、柳老太爺久聞許家灣何府素以耕讀興家,在古角山一帶屬大戶,人口眾多,前學堂屬宗族私塾,遠近聞名。但還有許多家境不好的兒童失學。柳老太爺遂決定捐資辦一所義學,供何氏子孫啟蒙受教。於是派管家與許家灣宗族商議,在原宗族學堂往捲棚橋路邊,柳府大夫人墓下200米處置地,興辦校舍,建柳姓義學,其後柳府又出大河口置辦土地,以供義學先生、學童費用支出,自此凡何氏子孫家庭貧困一律可到柳府學堂受教,十里八鄉柳府感恩捐學美名傳揚,直至今日每逢清明二季柳府後人一直來許家灣祭祖感恩。社會發展到今日,拋開迷信不講,苦竹口柳氏以一夢為據,知恩圖報,捐資辦學是值得我們深思的。柳氏家族心存善念懂得感恩,在生命的長河中如寶石般熠熠生輝、感恩深深、真情切切,使我們懂得如此之多,甚至有超凡脫俗的情愫,那我們為什麼不學會感恩呢?
作者簡介:何光明,文學愛好者,現任職於黃梅縣停前鎮停前村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