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全篇分【原文】【譯文】【題解】【感悟】四大板塊,約2400字。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註釋】:
1.強行:堅持力行
2.失:喪失,引申為違背
譯文
能認識別人的人是聰明的,能認識自己的人才是有大智慧的;
能戰勝別人的人是有能力的,能戰勝自己的人才是剛強的;
知道滿足的人是富有的,堅持不懈的人是有志氣的;
不迷失本性與根基的人是能夠長久的,死後不被遺忘的人才是長壽的。
感悟:
0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早上送五年級的兒子上學,他如數家珍地說著他們班誰誰誰是什麼風格的人:這個幽默,那個幼稚,這個暴力,那個懦弱......我問他,那你自己呢?是什麼風格?他一時語塞,最後回答我:我也不知道我是什麼風格的,一句兩句說不清楚。
這就是身邊最簡單、最生活化的“知人而不自知”了吧。同樣的問題,我也問了一下自己,答案同樣很模糊。為什麼我們看別人都能直接看到一個標籤式的關鍵詞?此人樂觀、開朗,此人憂鬱、矯情等等。而反觀自己,卻如此吝嗇給自己一個關鍵詞呢?
原因可能是:自己覺得自己是多面的,也是多變的,而且一直在流動變化著。今天的我不是昨天的我;人前的我和獨處的我又是“兩副嘴臉”。就算在人前,親人面前、朋友面前和同事面前又各自不同。所以很難彙總出一個簡單的詞來形容自己。
再換句話說,我們有很多張“臉”,即便你的心不變,每天也要根據身份更換不同的面具。這樣一看,我們似乎是因為太瞭解自己所以才一句兩句評價不了自己?又或許是瞭解自己太多枝枝節節,而沒有了解到根本所在。
如何自知?把自己當別人看待。你站在別人的立場時,不會為他找藉口,不會為他生出他的私慾,所以能一針見血地看到問題所在。所以站回自己的立場也是同理,不找理由,去除私慾,或許能對自己更加了解一些吧。
這是我今天所悟到的。
02【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再看這句,也舉一個生活中很簡單的例子:為什麼人在對立、競爭的狀態下,通常會被激起鬥志,發揮超常水平。每當有所謂的“敵人”出現的時候,我們都會摩拳擦掌、躍躍欲試,讓自己興奮起來。
哪怕是跑步、走路、運動這樣一個人能完成的事情,只要融入一個這樣的群體或圈子,就特別容易堅持下去。褒義地說這叫互相鼓勵,其實揭開鼓勵的面紗,其根本就是和人比較,競爭。看誰今天刷得步數多,看誰跑得快,太多太多比較。
很正常。因為好鬥,爭強好勝,就是群居動物的天性。勝利者代表力量的象徵,故勝人者有力。
難的是下一句,自勝者強。因為需要反人性,跟自己比,戰勝自己。試問幾人能做到?
一個人跑步,跑了兩天,跑不動了。
反正也沒人催,沒人比,算了,今天休息一天吧。
到了第二天,好像天氣不太好,再休一天吧。
第三天,今天好多事啊,太累了,再休一天。
然後就無限期擱置了跑步這件事情。不止跑步,同樣適用於任何你可以獨自、主動、堅持的事情,閱讀、寫作、健身甚至做家務。
有人說,為什麼看新聞、看電視劇、刷短影片我可以堅持?那是因為這些事情不需要主動去學、去做、去吸收,都是被動地餵飯式地在你面前呈現。這不是堅持,這是人的另一個天性——懶惰。
試問如果讓你邊踩腳踏車邊發電邊看電視,不踩就沒電沒法看,或許你也不會那麼喜歡看螢幕了。這就是戰勝自己——的懶。
03【死而不亡者壽】
這句很多版本里是“死而不忘者壽”,其實語義也通。死了不被人遺忘那就是靈魂永存,與天同壽。老子寫這句話的時候,可能沒預見到自己會被幾千年後的人們記住,但是當我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已經說明他做到了,不愧是聖人。
1938年,為配合第二年的紐約世博會“未來世界”主題,有一個非常有創意的舉動,人們決定在世博會場館地下,埋入一個裝有當代文明記錄的容器,取名“時間艙”,並在地面的石碑上註明:直到五千年後才能開啟(即6938年)。
裡面裝的是當時讓人們自豪的科學發明和日常用品,比如布料、金屬、種子、電話、電動剃鬚刀,甚至還有一包萬寶路香菸。這個“時間艙”,位於紐約法拉盛草原-可羅娜公園裡。
如果五千年後人類還存在的話,開啟時間艙無疑就像我們現在發現古墓時的心情,比如馬王堆、比如郭店,欣喜若狂地從裡面找到幾千年前古人的生活遺蹟。
但時間艙裡還有一封發人深思的信,是愛因斯坦寫的《致後人書》。相比於為科技高速發展而自豪的人們,愛因斯坦所表達的內容無疑更沉重更深刻。他在信中這樣寫道:
我們的時代充滿了創造性的發明,這也大大方便了我們的生活。我們使用電能把人類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我們能橫渡大洋,我們學會了飛行,甚至透過電波,我們能輕鬆地把訊息傳送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但是,商品的生產和分配卻完全是無組織的,人們不得不為自己的生計焦慮地奔忙。而生活在不同國家的人們,總是過一段時間就要互相殺戮。這讓每個想到將來的人,都會充滿憂慮和恐懼。
這是因為,與那些真正為社會做出貢獻的人相比,普通大眾的智力水平和道德品格都要低得多。我相信我們的後人,應當會懷著一種理所當然的優越感,來閱讀上面這幾行文字吧。
多麼清醒的文字,幾千年後的人固然希望看到和研究古人生活的樣子,但是文明不只是科技和發明。文字和思想才是真正能夠被人記住的傳承,就像現在還是有很多人像我一樣捧著《道德經》在反覆研讀。是謂死而不亡者壽。
感謝閱讀|點贊|收藏|分享|評價的朋友
歡迎關注@道心者
每日一章道德經,17點準時更新。
寫在最後的話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道德經》版本眾多,筆者作為初學者,先用傳世本讀一遍,以學習悟道為重,不糾字眼,學下來再說。
譯文是筆者參考相關文獻並根據自己理解翻譯而成。如有異議,歡迎討論。
茫茫人海能遇到和自己有同樣愛好之人,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