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學習成績是受到很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其中記憶力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因素,記憶力越好,學習效果毫無疑問也越好。可以說,沒有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家孩子的記憶力是棒棒的。
可如果我們要細究下去,到底是哪些方面的因素會影響到記憶力的高低?要真正搞懂這個問題,這恐怕已經超出了我們很多普通家長的能力。
但好在有研究人員對這方面的問題進行了專項研究,探索哪些教育策略能夠把短時記憶變成長時記憶,他們的研究成果給我們在引導孩子的學習上指明瞭一個教育方向。
在2013年,來自肯特州立大學等多所大學的專家透過研究發現,有效改善記憶的方法分別包括這四種:提取練習、交錯練習、分散練習和精細探詢等。
1.提取練習
所謂提取練習,簡單說就是在一個等量時間裡,對某個學習內容進行記憶提取,給出答案。
提取練習通常採用的方式就是平時老師對學生進行的小測試等。為了使提取練習最有效,必須要在不增加孩子的壓力水平的情況下進行。
2.交錯練習
所謂交錯練習,就是將不同型別的問題和學習內容混合在一起,避免孩子將有限的學習時間固定在同類的問題和學習內容上,我們也可以把它理解成螺旋式上升學習法,這有助於孩子更快地掌握知識。
3.分散練習
所謂分散練習,就是將學習任務分為幾個時段去做,各個時段之間保持一定的時間間隔,透過多個不同的時間段重溫同一樣的學習內容,其記憶效果要好過於那種想“一口吃成胖子”的臨時死記硬背。
4.精細探詢
所謂精細探詢,就是引導孩子要帶著思考去學習,圍繞學習內容提出相應的問題,比如提出“為什麼這樣說”“為什麼這是正確的”之類的問題。
以上這四種方法都有助於把短時記憶轉換為長時記憶,不至於遺忘學習內容。
當孩子對學習內容不斷地進行重複時,就能夠把原本的短時記憶轉化為長時記憶。
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間隔學習法也能夠幫助孩子把短時記憶轉化為長時記憶。
5.間隔學習法
“間隔效應”是認知心理學中最持久的一項發現之一,在1885年,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首次詳細描述了這一現象。
艾賓浩斯發現,如果人們對某些知識只學習一次,往往會很容易遺忘大量資訊。而間隔學習法給了人遺忘和重新學習材料的時間,這個過程可以幫助孩子將短時記憶轉化為長時記憶。
一些研究表明,使用間隔學習法要比臨時抱佛腳取得更為理想的學習效果。實際上,間隔學習法在本質上是一種改善和提高記憶的方法,我們如果能利用好間隔學習法的科學記憶規律,就能收到很好的學習效果。
1.間隔學習要比臨時抱佛腳更加有效。
2.複習前的最佳間隔時間取決於我們想要記住這份學習內容時需要花費多長時間。
3.考試離我們越遠,複習的間隔時間也應該設定得越長。
我們經常看到一種現象,每到考試前幾天,就有很多孩子習慣於臨時抱佛腳,試圖拼出一個好成績,但常常事與願違。
所以改變我們孩子的記憶方法就很關鍵!
研究者認為,如果你想知道自己學習時間的最佳分配,需要決定你希望記住多久。根據以往經驗,在你越接近於忘記某一資訊的時候,就越是有可能從複習中獲益。
家長可以透過分隔學習材料並定期複習來幫助孩子提高長時記憶,而一份複習時間安排表能使間隔學習變得更有規律、也更有效!換句話說,要想有一個好的學習效果,應該做到定期複習之前學習過的內容,這樣就不會輕易發生遺忘。
以上五種方法,都有助於幫助孩子把短時記憶變為長時記憶,當孩子有了好的記憶力時,就能收到更為理想的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