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角色扮演,體驗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兒童文學體課文語言活潑、生動有趣,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透過創設情境,再現課文意境,讓兒童扮演文字中角色,不斷地給兒童角色心理暗示,對他們提出角色情感期望,一旦教師的教學語言或教學行為,觸及兒童的精神需求,就能讓兒童迅速融入角色表演中,體味文字語言,理解文字內容,體驗文字情感。這與華東師大鐘啟泉教授提出的“協同學習”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兒童在角色扮演中,在與教師對話、與同伴對話、與文字對話的過程中,對文字產生親切感,增強內心情感體驗,並藉由學習夥伴之間交流見解促進知識建構。
二年級上冊《狐假虎威》是一篇寓言故事,由動物對話而組成故事,透過動作、神態、語言的描寫,鮮明地展現狐狸狡猾和老虎愚昧的個性特點,適合兒童朗讀和表演。教學時,讓兒童分別扮演狐狸和老虎,進入課文情境,抓住課文的生動語言,揣摩角色的心理變化:狐狸由緊張害怕到虛張聲勢,直至神氣活現;老虎由兇猛到吃驚,由半信半疑到信以為真。角色的個性,在生動有趣的語言描寫中活靈活現。教師運用一定的朗讀指導策略,幫助兒童想象角色動作和神情,感悟角色心理,再對兒童提出讀好角色語氣的期望,兒童自然融入其中,表現出積極的朗讀姿態。朗讀妙招一:關注提示語言,注重動作和表情。師:狐狸,你為什麼“扯著嗓子”?生:老虎兇猛、飢餓,我不裝得很神氣的樣子,就會成了它的口中餐。師:老虎,你瞪大眼珠,張大嘴巴,為什麼愣住了?生:小小的狐狸竟然說我不敢吃它,太不可思議了!朗讀妙招二:關注說話語言,推測動作和表情。課文有些對話內容,沒有提示語,教學時可讓兒童抓住關鍵詞,想象文中角色的動作、神情,邊做動作邊朗讀,透過朗讀語氣,體會狐狸和老虎內心感受。朗讀妙招三:關注神態語言,表演動作和神情。指導扮演狐狸的兒童,把頭抬起來,挺胸,邁開大步,往前走,臉上要露出美滋滋的表情,把狐狸“神氣活現”的樣子表現出來了。扮演老虎的兒童則跟在狐狸身後,慢慢地挪動四隻腳,瞄著眼,不時地東看看、西看看,把老虎“半信半疑”的神情演得活靈活現。
角色扮演,讓兒童在主動積極的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這符合新課標的思想。集美大學施茂枝教授指出:教學是學科邏輯與兒童心理邏輯的溝通。在兒童文學體課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掌握這些文字的本質和特徵,對教學目標的制定和教學內容的確定有一個整體的看法,而且要進入兒童,瞭解兒童,遵循兒童心理發展規律,把握兒童的學習需求,讓兒童以一顆純真的童心走進作品,與作品的童心共鳴。
二、角色想象,領悟寓意
兒童文學體課文往往描寫美好的事物,弘揚人類美好的品質,表達人與人美好的情感,表現社會的真、善、美,即使是寓言也是透過諷刺、勸誡等警示人們對事物應有正確的認識。兒童思維具有具體性、想象性和模糊性等特點,抽象的、生硬的說教不易被兒童所接受。根據小學低年級兒童詩性思維特點,在關於寓言故事說明的道理的教學過程中,杜絕理性灌輸的做法,採用感悟法或意會法,兒童能憑藉直觀和直覺,形象而隱約地意會了故事的道理,從而受到情感的薰陶,發展思維能力,提高審美鑑賞能力。
二年級上冊《我要的是葫蘆》也是一篇寓言故事。種葫蘆的人盯著可愛的小葫蘆滿心歡喜,然而在看到葉子上有了蚜蟲後卻置之不理,最終種葫蘆的人一個葫蘆也沒得到。這是為什麼呢?為了幫助兒童瞭解植物的生長規律,弄清楚蚜蟲與葉子、葉子與葫蘆之間的關係,教師可以插入微課學習,採用第一人稱敘述,讓兒童想象自己就是那一片小小的葫蘆葉“我是一片綠色的葫蘆葉,我能吸收陽光,製造養分,透過葫蘆藤輸送到葫蘆果,有了我的幫助,小葫蘆才能長得又大又結實。”關於植物的生長規律、事物之間的聯絡,對二年級的兒童來說,是抽象的、深奧的科學小知識。而透過真實的圖片,影象的解釋和視覺插圖,把兒童帶入物化世界,瞭解植物的特性,兒童就清楚地認識到小葫蘆的生長與其根和葉子是分不開的。它依靠根和葉子來傳遞營養物質。葉子都被蚜蟲吃掉了,小葫蘆也就長不成。看影片、觀圖示,“種葫蘆的人錯在哪?”兒童就可以一目瞭然,文中的寓意也蘊含其中。
附:植物營養輸送圖
角色想象,能讓兒童順其自然地體驗角色情感,觸及兒童的心靈,這對理解童話體課文蘊含的哲思起到了“潤物無聲”的效果。對於童話體課文的學習,教師要儘量把教學活動設計成形象直觀、活潑有趣的活動場景,讓兒童自然融入遊戲式的學習情境中,在快樂的學習活動中得到滋養心靈,陶冶情操,獲得生命的成長。
三、角色體驗,學習表達
兒童文學體課文在角色形象的塑造上,遵循兒童富於幻想的心理特徵,採用誇張、擬人、虛構的手法,把動物植物擬人化,語言優美,充滿童趣,不論是遣詞造句,還是構段謀篇都是表情達意的樣品和範本,是兒童習得語文形式,提高語言運用的模本。《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第二學段能複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所以教師在授課時,可以把文字內容轉化為遊戲場景,讓兒童在文字中體驗角色,將自己置於文字的特定背景中,並動員所有感官來想象他們的角色的感受、動作和聲音。透過想象交流進行一場角色體驗之旅,還原文字語言,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得到語言的訓練。
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在牛肚子裡旅行》是一篇科普小品文。課文把牛有四個胃,將牛吃食具有反芻現象的科學知識,寓於充滿情趣的童話故事中。課文按事情發展的先後順序講述了蟋蟀青頭和紅頭在草地上玩捉迷藏,紅頭被牛連同青草一起捲進嘴裡,從而在牛肚子裡進行了一場驚險的旅行,後來在青頭的鼓勵和幫助下幸運逃脫。故事採用對話的形式表達,充滿童趣,語言活潑,通俗易懂,貼近兒童生活實際,容易被兒童接受,這也是訓練兒童語言表達、在複述故事中學習科學知識很好的範例。教學時,教師化身為講故事者,兒童扮演故事中玩捉迷藏的青頭蟋蟀和紅頭蟋蟀,師生在情境對話中梳理故事情節圖,整體感知故事內容,初步感受青頭的機智、紅頭的勇敢,以及好朋友的團結友愛。緊接著,教師又變為採訪者,兒童先是化身為紅頭蟋蟀,教師採訪:“紅頭蟋蟀,你這次在牛肚子的旅行真是有驚無險呀!祝賀你成功逃生!你能把在牛肚子裡旅行的路線圖畫出來嗎?”“紅頭蟋蟀,你能成功脫險,最想對青頭蟋蟀說什麼?”隨後,兒童又變身為青頭蟋蟀,教師採訪:“青頭蟋蟀,聽到紅頭蟋蟀被捲進牛嘴裡的呼救聲,你是怎麼想的?”“你為什麼能想到幫助紅頭蟋蟀逃險的辦法呢?”在教學中採用採訪法,可以帶領兒童步步為營,層層深入,讓兒童深化角色體驗,在情節推進中學習語言、理解語言、感受語言。
童話體課文教學採用讓兒童化身文中角色,進行角色體驗、接受採訪的心理演練場讓兒童置身於一個自然的、輕鬆自在的語言情境中,能引發兒童身上各種感官的感受與反應,去想象或回憶文字內容,從而入情入境地學習。這種角色轉換把課文語言的學習與運用置於故事情境中,既生趣盎然,又主線清晰,層次分明;既能形象感知事物的特點,又增加了語言實踐的機會,體現《語文課程標準》“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性質,豐富兒童的語言積累。
【本文為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 2018 年度立項課題《小學語文統整性教學策略研究》(編號FJJKXB18--521)課題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福建省晉江市第二實驗小學)
來源:語文教學通訊小學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