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手心裡的寶,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裡,我們總是小心翼翼,生怕哪裡沒有把孩子照顧周到,更害怕孩子因為我們的疏忽而受到傷害。到了上學的年紀,我們又總是擔憂孩子方方面面的問題,尤其是會不會被同學欺負。
在網路極其發達的時代裡,一些關於校園霸凌的影片,時常會出現在我們的視野裡。在這些霸凌事件中,雖然隔著螢幕,但我們依然能夠明顯感覺到霸凌者的囂張和被霸凌者的無助。
尤其是成為一位母親之後,曦曦媽更是見不得這些影片,也聽不得與校園霸凌相關的事情。或許是因為我長期關注教育板塊報道的緣故,所以手機總是會自動給我推薦相關的報道。
02
昨天,曦曦媽在今日頭條看到了一位母親憤怒和無奈的發聲。
她的兒子今年10歲,上小學五年級,每年都是三好學生。而也正是這樣一個優秀的孩子,近期卻在學校遭受了校園霸凌。
10月21日中午,孩子回到家,哭著告訴她,自己在校門口被一個高年級女生扇了巴掌。再看看兒子的臉蛋,的確左右臉通紅。在仔細盤問中她才得知,原來這並非第一次,自己的兒子竟然長期遭受那個女生的欺凌。
她第一時間將此事告訴了兒子的班主任,但無奈孩子並不知道霸凌者叫什麼,也不知道霸凌者就讀於哪個班。中午進校時,她陪同兒子在校門口見到了那個霸凌者。對方堅稱自己的兒子罵了她,而自己的兒子又矢口否認。
本來想好以報警的方式來處理此事的,但看對方的形象與自己心中霸凌者的形象好像不太符合,於是她又心軟了。她讓兩個孩子自己考慮,是自己解決還是找老師解決,又或者報警解決。兩個孩子都一致決定自己解決。
或許是想到了“以其人之道,還至其人之身”吧,她讓對方罵自己兒子一句,而自己的兒子則用扇耳光的方式打回去。可自己身高158,體重130斤的兒子竟然嚇得渾身發抖,對霸凌者滿是恐懼。看著自己兒子的慫樣,她很難過,最後她的兒子只是用手輕輕地在對方的臉上捱了一下。
與她兒子截然相反的是,那個女生竟然用一種似笑非笑的眼神挑釁地看著她。用她的話說:“我承認,她的這個舉動,令36歲的我毛骨悚然。”
03
氣憤的她把霸凌者帶到了老師那裡,語氣不太好地跟對方班主任進行了簡單的交涉,後來也因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失控給其班主任道歉了。
霸凌者的母親來到學校以後,本來她想好好與其理論一番,結果看見對方頭髮凌亂,帶著哭腔來了一句:“我家三個孩子……”她再一次心軟,告訴對方家長:“大姐,這事就這樣吧,只要你孩子不再打我的孩子了,這事就這麼算了。”
本以為此事算是了結了,沒想到第二天下午對方家長便反悔了,說她私自找了對方的孩子,給其造成了嚴重的心理陰影,並要求她做好四點,還附上了一句“如不同意定深究”做強調:
(1) 星期一家長在升旗儀式上向全體師生做檢討,並道歉。
(2) 給霸凌者的班主任王老師道歉
(3) 陪同兒子到六年級三班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向霸凌者道歉。
(4) 向霸凌者母親道歉。
理智和底線告訴她,絕不能答應。
04
看上去“以牙還牙”的方式的確沒什麼問題,但這往往不是最為明智的選擇。就像這位母親一樣,本身自己的孩子是被霸凌的弱小物件,不過是因為自己以牙還牙的方式,便讓自己一家處於一種沒理的狀態。
那麼作為父母,我如何判定孩子是否被霸凌,又如何處理孩子被霸凌這件事呢?
就像這位母親提到的那樣:“現在回想起來,其實孩子從去年開始就變得有些沉默寡言,時常盯著某一個地方發呆。我和家人還以為孩子長大了,學會思考人生了。”
是的,如果一個孩子遭遇了校園霸凌,一定會在某些方面有所體現。比如:身上會有明顯的淤青和傷痕,孩子會變得寡言少語,對上學有一定的排斥和恐慌等等。
作為父母,我們一定要足夠細心,不要整天只把心思擱置在孩子的學習成績之上,還要學會關注孩子的點點滴滴,尤其是心理健康問題更是重中之重。
而當孩子被霸凌後,我們應該如何處理才算最為妥當呢?首先,向孩子的班主任反映情況,要知道老師也是有辨別是非能力的人,不會因為你的孩子被欺負了,反而對你的孩子抱有成見。相反,老師也會和父母一樣,會因為自己的學生被欺負了而感到痛心。
其次,以牙還牙的方式並不會解決問題,往往容易深化矛盾。要知道一個熊孩子的背後,往往是有熊家長作為支撐的。你若想透過自己的方式讓熊孩子吃點苦頭,但往往你輕視了自己對面的不僅僅只是一個熊孩子,更是一個熊家庭。
在學校發生的事情,我們最好找老師出面解決;老師解決不了,我們找校長解決;校長解決不了,我們向教育部反映。在有足夠證據的情況下,報警處理也是極好的。
——————
校園霸凌,一個聽上去就讓人特別揪心的事情。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活在沒有霸凌的世界裡,願天下從此無霸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