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傑
“雙減”政策出臺後,學生的起跑線在哪裡?未來的賽道又在哪裡?
家長在思考下一步行動前,不妨冷靜下來,瞭解政策出臺的背景和意義。2017年,由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中國營養學會等單位聯合編寫的《中國兒童肥胖報告》釋出。該報告指出,我國兒童肥胖率不斷攀升,目前主要大城市0至7歲兒童肥胖率約為4.3%,7歲以上學齡兒童超重率由2.1%增至12.2%,肥胖率由0.5%增至7.3%。研究資料顯示,2021年,我國兒童青少年近視的患病率已超60%。《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資料顯示,小學階段的抑鬱檢出率為一成左右,初中階段的抑鬱檢出率約為三成,高中階段的抑鬱檢出率近四成。教育的本質,應該是心靈的喚醒、品格的塑造,而不是培養自理能力差的“考試機器”。
二年級的琪琪(化名)在每次社群活動中,總是躲在角落,默默低著頭,眼神飄忽、閃躲,說話聲音非常輕。在一次團體沙盤活動中,其他孩子好奇地擺弄著沙具,琪琪安靜地待在一邊,等待其他小朋友挑選完畢之後,才拿起一個女孩沙具,放在小房子裡。緊閉的門窗,房子裡的小女孩,似乎成了琪琪的內心寫照。經過訪談,我瞭解到,琪琪沒有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暫時由姑姑撫養,姑姑性格潑辣,非常關注孩子的成績,幾乎不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況。除了琪琪以外,那些隨父母進城務工的流動兒童,由祖輩照看的留守兒童,殘疾人家庭、低保家庭的兒童,如何不在“雙減”中掉隊,不單單是對孩子的考驗,也是對家庭教育的考驗。
作為一名長期從事青少年服務的社工,我建議家長這樣做:首先,調整認知,不以分數“論英雄”,而用綜合視角看待孩子成長,相較於分數,思維、情緒、社交能力、習慣等的培養對於孩子未來在社會立足更為重要;其次,家長要調整情緒,事關孩子的未來,家長產生焦慮情緒是正常的,但要透過恰當的方式排解,避免不良情緒蔓延;最後,家長要調整行為,“雙減”對陪伴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家長不僅要關注兒童發展,還要注重學習陪伴技能,更要以身作則,不做電子產品的“工具人”。
陪伴孩子、愛孩子,不是憑心情、憑主觀的期待就能做好的事,家長要懂孩子、懂方法,才能讓陪伴變得溫馨愉快。
(作者系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
【來源:河南法制報】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