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雨驛
陶瓷是人類社會最常使用的一種材料
聊古代陶瓷之美之前,先聊聊瓷器是什麼。
瓷器是每一個人都非常熟悉的,因為沒有一個家庭可以離開瓷器。但它同時又是一個我們不太熟悉的文化或產品品類。
當我們討論陶瓷是什麼時,很容易給出的答案是——陶瓷是藝術品。除了當代藝術之外,陶瓷給所有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古代部分。我們講,古代陶瓷藝術品,比如非常著名的大明成化鬥彩雞缸杯。這件作品在2013年拍賣時創了紀錄,2.8億。大家對陶瓷會有一個印象——古代經典的、昂貴的陶瓷藝術品。
這件雞缸杯拍賣以後,在民眾當中引起了極大的反響。第一,它小,還貴,吸人眼球。第二,經常有人懷疑拍賣的真實性,藏家也是爭議不斷。幾派學者吵來吵去,到現在還沒有定論。故宮研究員說是假的,拍賣公司說是真的,也是高價成交。拍下雞缸杯時,民間爭議很大,說是不是洗錢、是富人的遊戲。
但在專業領域是波瀾不驚的,因為這一件作品拍賣之前的預估價是2億到3億,所以並沒有超出專家的估計。跟它的歷史有關係,第一,雞缸杯在歷史上一直很貴。第二,拍賣的那件,在近幾十年時間裡有兩次拍賣成交記錄,每次都是創天價,所以2.8億並不奇怪。
這件極其昂貴、珍貴的古代陶瓷藝術品,拍賣時引起了一個轟動,在交割時,又引起了一個轟動,非常有趣。是什麼呢?就是一個舉動——在交割時拿著2.8億的杯子喝了一口水或者是茶。這個舉動又激起了群情激憤,一種認為太不尊重文物,是土豪行徑;一種說太沒文化,更證實了是土豪。
而我想說的是,這個舉動其實恰恰回到了陶瓷的本來面目。這樣一件今天放在博物館人們高山仰止的作品,實際上最初燒製出來是做什麼用的?就是宮廷裡皇家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既不是為了當做藝術品去欣賞,也不是要去收藏,就是為了要使用。當然使用之外,它兼具可欣賞性,但它核心的目的是使用,是日用品。
講陶瓷是什麼時,可以停下來想一想家裡面有什麼瓷器。想到最多的是吃飯的碗,還有盤子、水杯、碗碟。可能大家沒想到,馬桶也是瓷。還有衛浴當中的瓷磚。也就是說,瓷器在古代的日用性是前面大家想到的部分——比如吃、喝、擺設,有點文化內容;但看到馬桶,相關就是衛浴、排洩,所謂的吃喝拉撒。而且現在陶瓷用的材料,比如衛浴當中用得比較多的,已經讓我們意識不到它的存在了,就是不經過提醒,你不知道它是瓷器的。
所以在使用層面上,陶瓷是什麼?人類從古到今,從瓷發明第一天起,它就是人類生活當中最重要的材料,當然早期它使用的範圍沒那麼廣,原因是產地有限,最早在中國出現。這種材料有非常多的優點,比如易清潔、堅硬、材料便宜。即使是價值兩億的雞缸杯,它的原材料成本也很低。可以想象同樣大小的金盃,它的原材料是純金,純金融掉以後還有價值,但瓷器打碎了就一文不值了,原因是它的材料本身是不值錢的。
陶瓷從誕生開始,一直到現代社會,都是我們日常最常見、最常使用的材料之一。即便現代材料學如此發達,層出不窮的材料比如塑膠、橡膠,對陶瓷有很強的替代性,陶瓷仍然是所有人類社會當中最常使用的一種材料。
瓷器在人類文化史上所扮演的角色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
分享一個關於克拉克瓷的故事。克拉克瓷是當年中國外銷瓷當中的一種,它的風格比較明顯。看到它大家會有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看到了青花瓷,上面畫的題材,大家很熟悉,是非常典型的中國傳統山水。周圍一圈是一種比較奇怪的裝飾方法,叫“開光”。它不是佛教上的開光,其實也叫“開窗”,是一種非常流行的裝飾方法。克拉克瓷並不只有這種風格,但這種是最典型的。它為什麼叫克拉克瓷呢?裡面有一段有趣的歷史。
17世紀早期,荷蘭人傳統出海時,當時荷蘭東印度公司商船隊有兩個主要職能,一個是做生意,一個是搶劫。看前些年流行的電影《加勒比海盜》,大家很奇怪,為什麼海盜那麼盛行呢?為什麼英國皇家要去打擊海盜?其實最早期海盜是皇室扶持的,搶劫和貿易是一體的。荷蘭商船的船隊打劫了一艘滿載中國商品、正在回航路上的葡萄牙商船,把它拉回到阿姆斯特丹,公開拍賣。
為什麼要拍賣?就是賣家對一個東西的價格不清楚,賣貴了,賣不出去;賣低了,又覺得吃虧,西方就創造了拍賣的方式。拍賣品都是不好定價的商品。這些來自東方一個神秘、富足國度的貨物,到了阿姆斯特丹的那場拍賣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原因是拍賣成交總額遠遠超出他們的預期。整個拍賣所得,在當時的阿姆斯特丹足夠買450棟房子。那一船貨物裡最重要的就是瓷器,瓷器在西方的流行是一個過程,這個事情是一個標誌性事件。
這個事件跟克拉克瓷有什麼關係呢?荷蘭人搶劫的那種船叫Carrack,意思是武裝商船。搶了Carrack船上的瓷器,所以就叫克拉克瓷。克拉克瓷是中國陶瓷征服世界的一個開端,也是中國陶瓷影響和風行世界的一個開端,是大流行的開始。
瓷器從此之後,就成為人類社會有史以來最重要的貿易商品之一。從17世紀到19世紀兩三百年時間,它一直是全球貿易最大宗的商品之一。
還有一種叫紋章瓷,是專門設計、燒製給西方家族定製的高定款。西方貴族家庭都有自己的徽章,這種高階定製過程中,就留下了大量的紋章瓷。現代西方有一門紋章學,專門研究那個歷史時期各個家族的徽章,陶瓷變成了最重要的物質載體佐證。
當時資訊交流不發達,距離那麼遙遠,還做這種高階定製,從中也可以看出貿易的規模。舉個小例子,當時的定製有多難呢?不像現在,有手機、電腦、網際網路,一個設計稿可以馬上傳過來。在當時第一要有設計稿;第二,由商人帶到中國;第三,燒完以後再拿回去。這個過程可能就橫跨了數年時間,這個過程中無法溝通。
我曾經看到過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有一次圖稿燒成瓷器以後顏色不對,買家不滿意,說做錯了。後來發現是稿子在路上浸了水,顏色模糊了。然後再訂一批,為了防止出現這個問題,在每一個顏色上面有一個彈出框,標註這是什麼顏色。收到以後更崩潰了,把標的東西都做在了陶瓷上面。大家現在看到瓷器上的西方神話,它最初的畫稿肯定跟這個有差距,因為是西方的畫法。但中國人不管那麼多,也不管陰影怎麼弄,就燒得深一點、淺一點。從這裡面可以看到中西文化交流的過程。
現代人視覺上的文化交流是沒有任何障礙的,一部電影、一幅繪畫、一個新聞報道,幾乎都能同步看到。但是在古代,特別是視覺上的交流是極為困難的。瓷器曾經一度成為視覺元素交流的重要載體,很像是一個媒體。可以講陶瓷曾是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媒體。
前面聊了幾個部分,瓷器是最重要的藝術品,是最重要的材料,是最重要的貿易商品,是媒體。它在人類文化史上所扮演的角色,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有一句話,“瓷器連線古今、溝通中外、面向未來,連結整個人類的文明。”再往深裡說,有太多的影響,甚至影響了西方的用餐方式等等。
影響陶瓷之美的三股主要力量宮廷美學、民間美學和文人美學
我前面幾本書從不同的角度談論瓷器,因為它的文化資源可以說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可以研究的維度非常多。我第一本書叫《制瓷筆記》,是以製作者的身份帶大家看陶瓷工藝;第二本是《撿來的瓷器史》,選取了陶瓷歷史上十個最重要的節點,把陶瓷歷史發展的脈絡梳理出來;第三本書叫《紋飾之美》,是從紋飾的角度談陶瓷。
《古瓷之光》是圍繞陶瓷的美學展開的。中國陶瓷的歷程非常悠久,從最原始的陶器,再到瓷器,經歷了數千年時間。它所包含的文化和美學內容極其豐富。目前能夠看到的書有的停留在概念上,比如講中國陶瓷美學,這種書基本不用看,它只是把美學的概念套在陶瓷發展的歷史上而已,對大家去欣賞瓷器並沒有任何幫助。而且大多並不太懂美,對陶瓷美沒有具體的認識。
而我寫的這本書裡全都是案例。對我來講,我願意具體地談論一件一件的作品。我選取了個人認為最能代表中國陶瓷美學的70多件作品,一一地去講解。包括如何去欣賞,以及背後所包含的內容。比如說聊到宋代陶瓷,由於媒體的傳播,幾乎所有人對宋瓷的印象是極簡、高冷,是這樣一些概念。但其實宋瓷並非如此。
我大體梳理了影響中國陶瓷美學發展或陶瓷之美呈現面貌的三股主要力量,它是三條線索——宮廷美學、民間美學和文人美學。從一件件器物上可以看到這三股力量相互交織、相互影響。
比如這件唐代白瓷(當然看著不是很白,受到技術的限制),它的造型非常能代表唐代的狀態,非常雄壯,很飽滿,非常有氣勢,在細節上又非常精緻。我們看口沿的處理,我們一般叫盤口,像一個盤子一樣。兩邊的耳是把手,做成了龍。龍的姿態很優雅,高高地拋起往下一轉,線條很優美,非常有力量。和下面瓶身的壯碩對比,細和粗,肥而不膩,可以想象一個美人的景象。這種造型的瓷器在很多博物館都有,每一件都不一樣,不是每一件都那麼好。因為那個時代的手工藝沒有那麼規範,這個是我認為最精彩的。
我們欣賞藝術品時,看到一個東西覺得真好,或者像有的人說“這個東西氣韻生動,神品”,藝術彷彿是不可討論的,但美是可分析的。當然也有超過分析的部分,這需要你有大量美學積累,很難用言語傳達。
再看宋代器型時,就會發現氣質不一樣。有一個細節很加分,就是不對稱。看它的耳朵,它也不是故意不對稱,因為是隨手捏的。後來雍正時期就仿這個造型,官窯仿製時,就是很高的水平,釉面很平整,極其漂亮,但失去了活力。那些失控的東西造成很微妙的動態。我們看這兩條龍,兩者之間似乎發生一種對話,一個高一點,一個低一點。而後來的宮廷當做美學典範去修正它的不完美時,又失去了這些活力。這個部分既可以討論,又不可討論。你看多了,會覺得這種味道很好,就是這種不對稱、做歪、做壞了一點。
沒有哪一種審美取向天生比另外一種更高階
接下來這件是宋汝窯三足洗。早期的瓷器裝飾比較少,前面一件唐白瓷,它的裝飾性是靠它的造型完成的,因為顏色無法控制,甚至連釉也無法很好地控制。而到了宋這個時候,它變得精緻、文雅很多,沒有那種壯碩的氣勢了,變得很內斂。這是宋瓷給人印象當中簡約、高冷部分。這個形非常簡單,就是一個直口盤。所有的盤子都是往外撇,但它的口沿是直壁的,這種盤型很少見。雖然這是一個經典器型,我們幾乎看不到這種直口的。我們經常說叫簡約而不簡單,這種細邊一定是很有意地做出來的。我們可以認為它是一種裝飾,是一道玄紋。
這些細節非常值得玩味,更重要的是這個足,這個足看上去沒什麼,但實際上非常精彩。我們看到大部分器物的足在底下,但它是一半在裡,一半在外,所以有很明確的用意,有點像扛著的感覺。再看大小的比例,這件東西的比例,你完全沒有覺得這個東西很誇張,但你仔細看,會發現它的立面和平面比例很誇張。大家回想一下自己家裡面用的盤子的盤沿和盤底的比例,都不會這麼誇張。像這樣一件看上去很簡單的造型,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它有很多可以玩味的地方。
同樣是宋代,接下來這件是高度複雜的作品,非常精彩。首先顏色很漂亮,看上去有點偏色,這是早期的低溫綠釉。是獅子的姿態,中國沒有獅子,獅子是舶來品,但獅子又非常受歡迎,王府外面要立石獅,民間有舞獅。中國文化中很多猛獸會變成玩物,比如一方面是武松打虎,一方面是虎頭枕,還有虎頭鞋。說到造型之美時,大體有兩種型別,一種是規則器物類,一種是雕塑類。而這件是兩者的結合,它的底座可以理解成器皿類,上面是雕塑類。看它連座的複雜性,它處理得很好,我們不會覺得它非常繁複,這是由於對節奏的把控。
現在有一個審美上的誤區,認為簡潔的就高階,推崇性冷淡風。我們對比雍正和乾隆,前兩年有一條微信刷屏了,因為《國家寶藏》。講雍正皇帝氣活了,罵乾隆:“沒有遺傳,全是突變,怎麼這樣呢?弄得太醜了。”好像國博發了公號,做了圖片對比,諷刺乾隆的農家樂審美。
其實不是這樣。乾隆肯定是第一流的審美,但因為他有不同的訴求,比如有些東西有政治目的。現在說雍正審美簡約,所以高階,乾隆的繁複,是低階,是嗎?不是的。沒有哪一種取向天生比另外一種更高階。很簡單,如果以簡約和繁複為標準的話,文藝復興比起極簡主義,肯定要複雜,包括梵高也好、畢加索也好,都很複雜,沒有極簡。我們不能簡單化,認為簡約就是高階,複雜就是低階。只有作品是不是高階,是不是低階。複雜有複雜的高階,簡約有簡約的高階,複雜有複雜的低俗,簡約有簡約的低俗。(雨驛)
來源: 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