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衛視《齊魯文化大會》10月17日晚在山東衛視播出第一期後,反響熱烈。而“山航女機長現場‘表白’偶像” “康震楊雨暢聊古代榜樣”的預告則讓第二期節目未播先火。《齊魯文化大會》作為一檔全民參與的大型文化綜藝節目,每期有72位齊魯文化愛好者挑戰四個答題關卡,爭奪當期擂主。節目融合演播室與外景拍攝,全方位呈現齊魯文化經典內容與齊魯各地風物人情,讓觀眾在互動體驗中,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魅力。
金盃銀盃,不如觀眾口碑;金獎銀獎,不如觀眾誇獎。一檔電視節目是不是優秀,是不是有旺盛生命力,觀眾最有發言權和評判權。《齊魯文化大會》首期節目播出後,相關話題“齊魯文化大會”迅速登陸微博熱搜實時熱點,話題閱讀量超過1.8億。這足以證明,《齊魯文化大會》這檔電視節目已經俘獲了無數觀眾的芳心。未來,隨著該節目的連續播出,必將有更多觀眾成為其“鐵絲”,也必將有更多觀眾成為齊魯文化的忠實愛好者、紮實實踐者和熱情傳播者。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齊魯文化有足夠的理由讓中華兒女驕傲和自豪,有足夠的底氣和實力讓億萬國人為之自信。站在新時代的歷史起跑線上,我們更有理由讓深沉而厚重的齊魯文化得到傳承和弘揚。這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重任。《齊魯文化大會》應時代所需、順人民所願,很好地承擔起了歷史重託、時代重任,人民期盼。什麼是“成風化人、凝心聚力”,什麼是“興文化、展形象”,觀看過《齊魯文化大會》的觀眾必然能從節目中找到答案,必然能有所悟、有所得、有所長、有所進。
優質節目,內容為王。電視節目如果沒有豐富的內容、厚重的題材作基礎,就好比無本之木、無源之水。《齊魯文化大會》這檔節目初登大雅之堂就格外亮眼,就在於其有深沉厚重的齊魯傳統文化“打底”。無論是流傳千年、影響世界的儒家文化,還是滌盪心胸、洗禮靈魂的齊魯紅色文化,還是催人奮進、發人深省的改革創新文化等,都是做好這檔節目最堅實的“靠山”、最雄厚的基礎、最有力的保障,都是節目富有感染力、親和力、號召力的重要靈魂。而這也是節目深得廣大觀眾認可和喜愛的根本原因。可以說,這檔節目的出現,撩動了無數人的“文化心扉”,撥動了大家的“文化心絃”,引起了大家強烈的共鳴,讓無數人與齊魯傳統文化同頻共振、與生死相依的紅色齊魯文化同頻共振、與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同頻共振,與新時代新氣象新徵程同頻共振。
創新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而文化類節目好必須有強烈的創新責任擔當。只有這樣,其助推下的傳統文化才能得到更有效的傳承、更有力度的弘揚,當代文化才能依託文化類節目實現“精美蝶變”“華麗轉身”。我們看到,《齊魯文化大會》這檔節目不僅注重把時代元素、人文精神融入節目當中,而且注重綜合運用AR特效、3D掃描技術等新技術、新手段,讓文物“活起來”、文化“動起來”、古今“通起來”、時空“連起來”,真正實現了以老帶新、整舊如新、推陳出新,把“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這一理念詮釋得淋漓盡致。
優質節目的背後是製作者“匠心”所居、誠意所在。可以感受到,《齊魯文化大會》的枝枝節節、時時處處,無不洋溢著“工匠風采”、透射著“工匠精神”。比如,答題者回答的問題由淺入深,相關話題匯入引入“外景註釋”、回答問題方陣命名為“齊魯味”特濃的“七十二賢士”等,都非常巧妙、特別細緻。這是追求節目品質的體現,更是製作者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的表現。正是這種對節目負責、對觀眾負責的精氣神,才成就了觀眾一見如故的電視“精品”。誠如《齊魯文化大會》執行導演孫豔茹所言:“節目組對齊魯文化有整體內心上的認可和自豪感,我們有這種文化自信,才能把這種文化自信更好地傳達給觀眾,用新形式、新手段、新方式來呈現,讓優秀的傳統文化真正地活起來、火起來。”由此不難感受到該節目所蘊含的“群眾溫度”和“文化良心”。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成就經典節目的道路不會平坦而順利,必然困難多多、挑戰多多。但可堅信,只要節目不忘為人民、為時代鼓與呼的初心與責任,並堅持於細微處去打磨、去鍛造,就一定造就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的“經典”。(文/桑勝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