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來談“儒釋道”,簡談兼亂彈。
儒家文化是進取文化,入世哲學。仁、義、禮、智、信是其做人標準。儒家認為做人應當積極進取、建功立業,世界是展現才華的舞臺, 在創造物質財富的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
道家文化是規律文化,出世哲學。領悟道、修養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是其處世標準。道家主張順其自然、自我完善,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文化是奉獻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做人的主要標準為諸惡莫做、眾善奉行、遵守十戒、心靈安定、運用智慧。認為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創造地獄、極樂。佛家主張慈愛眾生、無私奉獻,在此過程中實現個人價值最大化。
少年適合讀儒家,格物致知。
儒家多傳授學習成長、為人處世、安身立命的經世之道。
如《大學》有云: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品德修養好後才能調整好家族,家族調整好後才能治理好國家,國家治理好後才能使天下太平。
又如《周易》所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天(即自然)的運動剛強勁健,相應於此,君子應剛毅堅卓,奮發圖強;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
再如《論語》說道:“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不得志時就潔身自好修養個人品德,得志顯達之時就要造福天下百姓。
中年則適合讀道家,上善若水。
道家強調的是“無為”、“順其自然”。
這裡所說的“無為”,並不是所謂的無所作為,而是修心。
我們從少年進入中年,經歷了求知、拼搏、事業有所成就、婚姻家庭歸於平淡的過程,一路也會出現各種瓶頸,無形之間陷入了所謂的“中年危機”,從而陷入迷茫。
此時,儒家經世之道已經無法適用下生活的意義。
這時候,道家來了,告訴我們人生需要靜下心來看看周圍的風景,而不是一路狂奔。
老子說:“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人到中年,面對生活的是非、得失、成敗、禍福,不要過於糾結於心,斤斤計較,一切都是相對的。
老子又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人生的意義,不在於功名利祿,而在於內心的自由和安靜。像水一樣包容,滋潤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像水一樣靜,沉澱自己,才能看清一切。
莊子說:“物物而不物於物”。
為了追求物質,人的一生都在匆忙奔波。到了中年,就該明白,除了物質之外,還有精神和健康。不為物質所奴役,本末倒置。
老年適合讀佛家,風輕雲淡。
宋代一位禪師將人生歸納為三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是返璞歸真。
老年,歷盡了人間滄桑鉅變,看慣了世間禍福成敗。正如佛家所倡導的:愛別離,怨憎會,撒手西歸,全無是類。不過是滿眼空花,一片虛幻。一切的一切,皆為浮雲。
《三國演義》開篇寫到: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佛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此時,明白了得到的終究也會失去,擁有的終究也要放手。人生百年,再怎麼爭,到頭來也是一場空。
世間萬物皆空。唯其空,便能包容萬物。人老了,與其念念不忘,患得患失,躊躇滿志,不如把心放下,也是時候放下一切了。
畢竟,人這一輩子很短,經歷了少年時的努力奮鬥,中年時的靈魂修行,老年就該放下,迴歸本心,遠離世間紛擾,告別人生的風吹雨打,心懷善念,慈悲為懷,享受平靜生活,頤養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