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讀周振甫先生《詩詞例話》中,關於點染的這一部分,感覺周先生的解讀與劉熙載不太一樣。
對於點染,說一下自己的學習體會。
一、劉熙載說柳永詞中的點染
周先生引用劉熙載《藝概》中,談到點染:
詞有點染,柳耆卿《雨霖鈴》雲:“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上二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點染之間不得有他語相隔,隔則警句亦成死灰矣。(劉熙載《藝概》)
劉熙載說,柳永這四句話,前兩句是點: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後兩句是染: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二、周振甫解讀柳永
但是周振甫先生卻有不同的解讀:
柳永《雨霖鈴》:“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點明“去去”,就用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空闊,三樣景物來烘托,襯出遠別的離情。接下去說:“多情自古仿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這裡點明“仿離別”,用“冷落清秋節”來渲染,再襯上多情,更覺難堪,所以說“更那堪”。這是一重渲染。再有這句點明在冷落的清秋節傷離別,說“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用楊柳岸,曉風、殘月三樣東西構成一種悽清的意境,來烘托在清秋節傷離別的感情。這是又一重渲染。這裡有兩重渲染,顯得感情的色彩更濃重。
周先生把柳永這首詞前面兩句,也拉了進來一起分析: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周先生認為前兩句也是點染,念去去,是點,後面都是染。劉熙載沒有提到這兩句的點染。
至於後面四句,傷離別是點,後面三句都是染,而且是雙重渲染。繪畫中好像有個詞叫做套染,染了一遍,再染一遍。
這四句的分析,也和劉熙載有不同。周先生沒有說劉熙載不對,只是說出了自己的理解。
三、詩中有畫
周先生還引用了一段:
案點與染分開說,而引詞以證之,閱者無不點首。得畫家三昧,亦得詞家三昧。(《詞學整合》引江順詒語)
關於點染,周振甫說:
點染是畫家手法,有些處加點,有些處渲染。這裡借來指有些處點明,有些處烘托,點明後用景物來烘托,更有意味。 ......
先點明,後用景物渲染,烘托感情,收到情景相生的效果。
這是關於點染的理論描述,正是用這一套理論,周先生來解讀柳永那幾句詞的。
從這一段論述來看,點,指的是抒情,染,值得是寫景。用寫景,來襯托渲染情感的抒發。
四、情景交融
如果用上面那一段解釋點染。其實說的就是情與景的安排。
可以看看《詩詞例話》點染篇的後面一段:
詩裡用點染的,像韋應物的《聞雁》:“故園渺何處,歸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點明歸思,用秋雨、雁聲來烘托。岑參《磧中作》:“今夜不知何處宿,平沙萬里絕人煙。”點明無處投宿,用平沙萬里來渲染。韋應物《休日訪人不遇》:“怪來詩思清人骨,門對寒流雪滿山。”點明詩思很清,用寒流和雪來渲染。全詩的意境都從烘托中表現出來。
周振甫先生引用的這幾首詩句,正是情景的安排,目的是”收到情景相生的效果“。
抒發情感,就是點;描寫帶有這種情感色彩的景物,就是渲染。
結束語
古人詩話,總是隻可意會難以言傳,只看劉熙載解釋的點染並不容易理解。
但是周先生的解釋,就明白清晰很多。按照周先生本文中的詩例,都是一虛(抒情)一實(寫景),和繪畫又有些不同,畫都是實景,情感只能透過景物來傳達。
關於點染,總感覺沒有說明白。但是,作詩注意情景的安排,先點後染,先抒情後寫景。這就是對於點染的一種應用吧。
另外,注意劉熙載這一句話:
點染之間不得有他語相隔,隔則警句亦成死灰矣。
無關的內容,不要插隊進來。
@老街味道
錢鍾書先生,發現了古詩詞中最奇妙的一種修辭方式: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