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面生活著各種各樣的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著自己的語言和說話習慣,可以說是不同村鎮之間的口音都有著很大的差別,雜異不同的口音造成了許多人之家交流十分的困難,所以在新中國近代歷史以來才會出現說話口音統一的普通話,可是距離我們最近的清朝皇帝上朝的時候是沒有今天的普通話的,那個時候的皇帝真的聽得懂方言嗎?
清朝皇帝的文化教育
不同口音對於不同地方的人交流起來的確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遠的不說,就最近的清朝來講的話,清朝的皇帝都是滿洲人,也就是來自於今天黑龍江,吉林這兩個省份之間的白山黑水之中,他們應該都是東北那旮沓裡面的腔調,如果整個朝廷之中都上演二人轉的話就很有意思了。
其實這個問題真的就是我們這些一般人吃飽了飯想多了的事情,這種問題在古人面前根本不算是問題,清朝朝廷之中對於皇族子孫後代的文化教育早就將這個問題完美地解決了。根據清朝的史書之中記載清朝皇族子孫在5歲的時候就要開始經受宮廷之中專門舉行的文化教育。
這些充當皇子皇孫老師的人幾乎都是科舉制度下面的舉人狀元之類,他們是漢族知識分子中的精英,整個教學任務十分的繁多,但就語言問題上面,清朝的皇子皇孫至少要接受滿語,漢語,蒙古語,藏語這四種語言教育,比起今天我們從小學時代開始才學習外語,清朝皇帝已經贏在了起跑線上。
像我們在電視劇之中經常看到清朝的康熙皇帝以及乾隆皇帝這些清朝歷史之中的盛世君王在會見蒙古大臣和西藏活佛的時候溝通得十分開心,其實電視劇之中一點都看沒有穿幫,因為滿洲皇室出身的康熙和乾隆從小就在學習蒙古語,能夠讀懂蒙古人的奏章,而蒙古貴族也在努力學習漢字和漢文化,都是一個相互的過程。
古代的普通話
普通話一詞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才有的,那中國古代的時候到底有不有普通話呢?答案其實是有的,只不過清朝那個時候的普通話不叫作普通話,而是根據當時的習慣官話。官話在中國歷史之中十分久遠,最早的時候可以追溯到西周洛陽京城一帶讀書人的口音身上。
整個中國古代的官話基本上都是以洛陽方言為主,因為從西周到秦漢,再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宋朝,這一千多年的歷史之中,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都城都是在長安,洛陽,開封這幾個地方打轉,沒有多大的改變,因為都城位於河南洛陽附近,而洛陽地區自古以來文風最盛,讀書人的口音為天下最正,所以洛陽話成為了從西周到宋朝當之無愧的官話。
洛陽話作為古代王朝普通話的歷史結束漁元朝,元朝的建立者是來自於草原地區的蒙古人,他們帶來了屬於草原地區的文化風俗,也將草原民族的飲食,口音帶到了中原地區,而且元朝之後朝廷都城從原來的開封,杭州變成了北京,所以元朝時候的官話就是以北京地區為代表的北京話。
明朝是建立在驅逐蒙古人這個基礎上的,而明朝前期的歷史也比較特殊的,朱元璋一方面在衣冠服飾上面主張廢除蒙古人帶來的落後蠻夷習俗,從而恢復唐朝華夏衣冠,但在口音和歷史傳承這個方面又多次肯定蒙古人的正統性,所以明朝時代的方言有著北京話的基礎。‘
但比較巧的是朱元璋定都南京的原因和後面朱棣靖難之變奪取了建文帝的皇位讓京城從南京遷徙到了北京,這使得明代時候的官話雖然依舊是北京話,但很多大臣從南京遷徙到北京,改變了北京當地的說話習慣,讓明代的京城官話帶著南京話的腔調。
清朝官話和皇帝的交際圈
清朝時候的京城官話和今天我們所說的普通話其實已經十分相似了,只是清朝時候還有一些老滿洲人堅持說滿語,這個滿語是比較難學的,除去這個之外,清朝皇帝能不能聽聽懂各地的方言這其實也是一個很好解決的問題,因為清朝官方之內都進行了嚴格的規定說到京城是要學習官話的。
清朝皇帝的交際圈是十分有限的,皇帝作為一個國家最高深莫測的人,按照明清時候的習慣說是不要讓皇帝頻繁的出去,不要讓天下人見到皇帝長生樣子,有著什麼性格,這樣大家因為無知就會對皇帝更加的敬畏,所以在哪個時候的中國很多人一輩子從爺爺到孫子幾代人都見不到皇帝一面。
清朝皇帝大部分除去愛下江南的乾隆和為了國家統一的康熙之外,其他皇帝大部分都是一輩子呆在京城之中,他們見到最多的人除去後宮之中的嬪妃和宮女之外,就是朝廷之中的軍機大臣和六部大臣這些人,其他的人是沒有資格見到皇帝的,這些人基本上都要按照朝廷官方規定學習京城官話。
康熙皇帝曾經在自己的起居注之中驕傲的說對於國家十三省之中的語言基本上都可以說做到掌握實在是聽不懂的方言就是廣東和福建這兩個地方。但可以透過察言觀色來判斷這些人要表達什麼,雍正皇帝的時候對於帶閩南話和粵語的官員十分反感,因為他是真的聽不懂。
總結
清朝朝廷從雍正皇帝開始就在廣東,廣西,福建這些地方官方出錢設定了正音書院,這個書院的主要職能就是聘請兩廣地區京城官話說得好的人在這個書院之中任教,最為主要的功能就是教會這幾個省份地方的人說一口標準官話。對於讀書人的要求很高,要求他們在八年之內必須學會官話,說官話讓皇帝聽懂和做官掛鉤了,這樣一來皇帝更是能夠做到無障礙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