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政治執行取決於政治力量。君主們貌似隨意、無邏輯的行為,實際上都圍繞著維繫和擴張政治力量的目的。君臣關係的基礎,是在同一個格局下分配利益,這形成了君臣間猜忌防範、權力基層盲目服從的獨特狀態。皇權逐漸擺脫制衡力量,變得強大而不可控,是古代政治的突出漏洞。
所謂政治,實際表現為命令和服從的強制關係。要強制別人服從,必然要有權力。所以,政治是以權力為基礎的。中國的二十四史,就是一部爭奪政權的歷史。而決定政治更替的,並不是古人所說的天命或民心,而是政治力量的大小。政治力量,就是對行政體系、經濟和軍事以及各個利益集團的控制力。本期文章的視角,就是圍繞對政治力量的觀察,將《西遊記》的情節,同現實政治現象進行類比。從政治力量這個出發點,就引出了本期文章要說到的三個話題了:第一個是古代政治裡的焦點問題,皇帝們是怎樣維持權力的;第二個,我們來分析古代皇帝與大臣的真實關係是什麼樣的;第三個,再來說一下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特點。
第一部分 古代政治裡的焦點問題,皇帝們是怎樣維持權力的
下面,就開始第一個話題:皇帝為了維繫權威地位,會運用什麼樣的手段?
帝王是古代政治的中心人物,我們先來分析這個角色。《西遊記》裡的神仙魔怪,幾乎都有現實對應,那麼,誰是最合適的帝王樣本呢?當然是玉皇大帝了。我們就來看看玉皇大帝運用了什麼手段來維持權力。
第一,要使用政治力量,而不是依賴恩情。
玉皇大帝在這方面犯過大錯誤。孫悟空大鬧天宮前,玉皇大帝沒有果斷使用政治力量,而是選擇了姑息政策。我們剛說了,政治執行的動力是政治力量。對皇帝來說,最首要的,是掌控和鞏固政治力量,相比之下,實行什麼法令、用什麼人、做一個明君還是一個暴君,都是次要的。按照這個準則,孫悟空鬧龍宮搶走定海神針、鬧冥府登出了死籍,都是破壞法紀的行為,已經觸犯了玉帝的底線和權威,玉帝就該毫不妥協、不計代價地派兵討伐,以顯示調動各路神仙和天兵天將的政治力量,而他卻聽信了太白金星的招安建議。太白金星的招安,只是一時苟且的姑息政策,必定會招來更大麻煩。
現代人讀歷史,有時分不清在古代政治中,什麼是寬大,什麼又是姑息,這個區別取決於問題是否涉及到了政治力量。比如,如果大臣向皇帝進諫,話說得很難聽,但並沒有威脅到皇帝的政治力量,那麼,只要皇帝頭腦清醒,就可以忍耐或從輕處罰,這屬於寬大。但如果分歧來自於政敵,無論自己是對是錯,為了維繫權威,皇帝都會壓制,否則就是姑息了。所以,很多時候,一個問題的是非,要看是誰提出來的、站在哪個立場上。
在歷史上,唐代晚期的割據局面,就是由姑息政策引起的。唐太宗把天下劃分成了十個監察區,叫做方鎮,中央向每個方鎮派駐監察官。到唐中期,這些原本負責監察的節度使,逐漸掌控了地方上的財政、軍事等綜合權力,甚至一個人統轄兩三個方鎮,也就是說,節度使擁有了威脅皇權的強大政治力量。而歷代唐朝皇帝卻迴避衝突,選擇用恩情來籠絡方鎮,希望用感情打動這些諸侯,但在方鎮看來,這是朝廷在暴露軟弱無力,反而越來越跋扈。同時,在方鎮內部,也存在類似政治力量旁落的現象。最初,節度使們為了擴大軍事實力收買士卒、放縱將校,後來,軍隊裡的實權人物乾脆就在舊統帥死後,自己選擇傀儡立為新統帥。這種從中央到地方的姑息遷就,直接形成了唐代的割據亂世。所以,學會維護和使用政治力量,是皇帝的基本功課。
第二,維繫權威的另一個秘訣,就是保持自己的神秘感。
在人的心理上,神秘感和儀式感最有利於形成崇拜。在古代政治中,時常出現“宦官當道”的局面。為什麼皇帝讓百官畏懼卻不能震懾沒有知識的太監呢?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大臣們見到的皇帝,是那個身穿龍袍、威風凜凜坐在寶座上的形象,是精心構築的權力化身。如果你去過故宮,我們經過一道道對稱的巨大城門、穿過通道,站在宮殿前的巨大廣場裡,還是能感受到這種建築佈局的威嚴和壓力。越往前走,自己也好像越走越渺小,在明代、清代,大臣們進宮時是什麼樣的心情,我們就能大致感受到了。而這個皇宮是太監們的主場,在他們眼裡,皇帝只是一個在後宮玩耍的普通人,在他們終日的觀察下,皇帝的智力和性格缺陷都暴露無疑,完全可以愚弄操縱。
《西遊記》裡有一個細節,我們可能沒留意過,就是在孫悟空大鬧天宮時,玉帝身為群仙之首,只知道問計和求援,自己卻沒有顯露過法力,甚至沒有出過什麼主意。這好像是有點怪,其實玉帝倒是做對了,他就成功地保持了神秘感。《荀子》講過“人主不必自為之”,就是說,君主要把具體的事交給別人去做。他的學生韓非子又發展了這個主張,說君主要保持神秘和安靜,不能主持具體事務,不能親自出謀劃策,不要讓人摸清自己的喜怒,這樣才能使人感到高深莫測。有了功勞,是皇上賢明,出了問題,是大臣辦事不利。我們設想一下,假如玉帝親自出馬卻打不過孫悟空,讓神仙們發現了他的真實本領不過如此,這個後果,可比大鬧天宮還嚴重。
第三,除了製造神秘的手段,皇帝們還要善於運用臣民的恐懼。
皇帝將自己掌控的政治力量,透過神秘和威嚴的形象放大,轉化成一種精神權威。然而,這種權威遇到軍事或政治失敗時,會受到臣子的懷疑,使皇帝的地位變得不穩固。比如,孫悟空打敗了天兵天將,看透了天宮的虛實,就敢說“玉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最後,玉帝不得不借如來佛的法力制服孫悟空,這也是很丟面子的。不難想象,此時他的權威已經受到了動搖。那麼,玉帝該怎麼做呢?他的選擇是推行恐怖政策。
沙僧被罰下界,正好說明了這一點。沙僧當過天上的捲簾大將,在蟠桃會上失手打碎了琉璃盞,被玉帝打了八百下,又貶下界來,還每隔七日用飛劍穿他的胸肋幾百下。沙僧只不過是不小心打碎了東西,就受到這樣的懲罰,此時的玉帝,顯得又殘暴又瘋狂。這背後的原因,就是因為在大鬧天宮以後,玉帝的權威受到破壞,只有採用這樣激進的懲罰和恐怖策略,才能讓神仙們繼續服從他。這好像是開玩笑,但在君主政治裡,這是完全合乎邏輯的做法。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裡說過,人民對君主的服從,不是出於愛戴,而是由於恐懼。
剛才,咱們說了古代皇帝的幾條守則:第一是要依靠政治力量而不能靠恩情;第二是要善於保持神秘的權威形象,刻意顯示聰明才智就等於暴露弱點;第三是會使用恐怖手段。這麼看來,好像當個皇帝還挺簡單的。其實,不是這麼容易,剛才說的只是外在現象,皇權的執行方式是非常複雜的。比如,使用恐怖手段並不是任意瘋狂的,而是要有步驟、有計劃地推行。按照法家的理論,真正高效而可控的恐怖高壓,是建立一套嚴厲苛刻的法律制度。壓迫和恐怖一旦形成機制,人們就會逐漸習慣並且自覺遵守,還會主動參與維持秩序。當整個社會都按照嚴刑峻法運轉起來以後,皇帝就可以保持神秘感、不問具體事務了。
第二部分 古代皇帝與大臣的真實關係是什麼樣的
皇帝是古代政治的一極,皇權的大小,政治力量的集中程度,在不同歷史時期,是一直變化的。諸侯、外戚、士族和藩鎮,都曾經是制衡的另一極,但君主和大臣始終是統治階層的基本結構。下面,我們來說說第二個話題,中國古代政治中,君主與大臣的關係。
重要的事,還是得強調一遍:古代政治的執行,取決於政治力量,這仍然是討論的前提。《西遊記》裡的神仙社會,也以力作為基礎,力量的力。神仙的力分兩種:一種存在於自身,像孫悟空的七十二變,這稱為法身;一種是器物,像金箍棒,這叫做法寶。法身和法寶,合稱為法力。神仙的地位高低,乃至生命長短,都由法力的大小來決定。法力高的成仙成佛,享受榮華富貴,還能獨佔仙桃、人參果這類增進法力的道具。法力小的,只能化身妖魔,住進山洞裡辛苦修煉。一些低階神仙,之所以要組隊下界當妖怪,就是因為在天上吃不到仙丹,只好去吃唐僧肉。
所以說,唐僧要經歷八十一難,就是這種利益格局造成的。這個格局所暗示的,也是現實的古代利益格局:皇帝享用全天下租稅,公卿百官因為輔助皇帝,分享一部分利益,這是他們關係的基礎。至於分不到或不甘心自己地位的人,就會選擇鋌而走險,選擇揭竿而起或者謀反,結果,當然也就是成王敗寇,就像孫悟空因為反抗而成佛,而沿路的妖精本來和他是同類,卻被他打死了。
下面,就來說說皇帝和臣子間這種複雜微妙的關係。
早期的儒家思想,對君臣關係有很多理想主義的設想。孟子認為,君主如果有大錯,就要聽取大臣的勸諫,如果不聽,可以放逐他,換一個新君主。荀子也說,天下人要遵從的,是道義而不是君主。百姓不是為侍奉君主而存在的,而王位則是為保障百姓而設定的。這種觀念,雖然沒有真正實行過,但起碼到漢代時,大臣們還敢公然說出來。西漢時的鮑宣就上書說:官爵不是陛下的,而是屬於全天下。也就是說,皇帝無權根據私人好惡去任命官員,大臣得到官爵,應該履行對天下人的義務,用不著對皇帝感恩戴德,像奴才一樣進行私人效忠。這種理念不僅有道德力量,在現實中也有優點。一個權力高度集中的體制,在出現混亂時,如果基層失去和權力中樞的聯絡,就會整個陷入癱瘓。假如地方官員不是盲目服從上級指令,而是奉行一套完整的政治觀念,那體制基礎就會穩固多了。
然而,皇帝們可從來不這麼想。漢高祖劉邦稱帝以後,在一次宴會上,很開心地對他父親說:你當初總嫌棄我不務正業,不像我的兄弟會置產業,現在你再看看,我的產業有多麼大?劉邦就說了句大實話。在皇帝眼裡,天下就是他的私人產業,只是後世皇帝很少再像劉邦這樣直截了當地說出來了。所以,在這樣的權力系統裡,臣子首先要徹底忠於皇帝。後來的儒家思想,按照這個標準不斷修訂,才獲得了皇權的認可。
這種君臣關係,形成了中國古代政治的一類怪現象。你一定記得,唐僧師徒四人在車遲國鬥法的故事。在比賽求雨時,龍王和風神雷神,只要見到咒語法術,就會颳風、打雷、下雨,根本不管這些符咒是出自玉帝、孫行者還是妖怪。另外,許多有法力的妖怪,都可以奴役山神土地。這些似乎不合理的現象,其實都是這種權力結構下的必然結果。
我們站在龍王的位置想一下。《西遊記》開篇時,有一個涇河龍王,因為行雨搞錯了時辰而被玉帝判了死刑。有這樣的事例在先,龍王們當然是見到命令就無條件執行,根本不敢、也不想去審查這個命令是誰下達的,合不合理。當銀角大王用咒語命令搬三座大山壓在孫悟空背上時,山神們也一樣照辦。連孫悟空都覺得不服氣,他說:俺老孫號稱齊天大聖,五百年前也沒使喚過山神土地,今天的妖怪怎麼敢把山神當奴僕呢?皇帝本來想訓練的,是隻對自己的服從,但下級“無條件服從”慣了以後,只想著儲存自己,對任何掌握力量的人,都是一樣的聽從命令。在君主政治裡,經常發展出這樣的荒唐局面。
不過,古代現實政治,也有一點是比神仙社會高明的,就是建立了科舉制度,實現了皇權與士人階層的合作。《西遊記》裡雖然沒有涉及用人制度,但有許多選人用人的案例。在天兵天將中,孫悟空只佩服顯聖真君,也就是二郎神。因為二郎神是憑藉實力打敗的他。孫悟空管神仙們叫“老弟”“老兒”,遇到二郎神,則恭恭敬敬地叫大哥。然而,對這樣連孫悟空都敬畏的能人,玉帝卻始終壓制不任用。
在第五回,孫悟空大敗天兵天將,觀音建議玉帝啟用二郎神,玉帝向二郎神許諾,成功以後讓他升官發財。但是,當活捉了孫悟空以後,玉帝只給他一些珠寶、仙酒,就把二郎神打發回灌州了,沒有給予任何提拔。這後面有一個原因:二郎神是玉帝的外甥,在現實政治中,這種關係叫外戚。在歷史上,外戚一旦做大,就會威脅和控制皇帝,甚至篡奪王位。一個孫悟空都不好對付,更何況神通更大、擁有外戚身份的二郎神呢?玉帝當然不敢把他留在身邊,而且,也不能再給他提高政治影響力的機會。所以,在四十九天之後,孫悟空踢倒煉丹爐逃跑時,按正常邏輯,應該是再讓二郎神出馬。但這次,玉帝寧可大費周折地求如來佛,也不願意再用二郎神,就是害怕他功高震主,威脅到自己的地位。
皇帝既然是這樣的“心計”,那大臣們該怎麼自保呢?我們先來講歷史上的例項,秦始皇派大將王翦遠征,臨行前,王翦一再要求賜予他田地豪宅,說是為兒孫積累產業。秦始皇都大笑著答應了。有人勸王翦說,將軍你這麼幹,是不是有點兒不體面?王翦回答說,秦王這個人向來愛猜忌,讓我帶六十萬大軍出征,能不懷疑我謀反麼?我多要些田產,只是為打消他的顧慮。這種君臣間互相藏心眼的事例,在正史野史裡比比皆是,是一種特別發達的中國政治謀略。確實,皇帝最擔心的,並不是大臣腐敗,因為腐敗的風險還在他的掌控之下。皇帝最害怕的,是那種有深厚政治資源同時又追求名譽的對手,這種人想幹什麼、能幹什麼,才是他最擔心的。
在歷史中,有一個現象,是政局越亂、皇帝越喜歡任用貪婪或名聲不好的大臣,這並不都是因為愚蠢,而是由於這個更深刻的考慮。在《西遊記》裡,也有類似例子:唐僧到了西天,卻被佛祖身邊的尊者們勒索,要他支付賄賂才給真經,這還罷了,就連佛祖聽說了也不主持公道,還暗示說這是佛門慣例。初看,好像是作者的黑色幽默。然而,這在古代社會現實中,確實是正常狀態。
第三部分 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特點
剛才,我們說的是古代政治中的人物關係,下面,再來說說第三個話題: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特點。這種特點可以分為兩個,一個是統治權來自神授的神權思想,所以,執政者對權力範圍外的不可控力也要負責;另一個,是皇權逐漸取締了制衡力量,變得既強大又不可控。
我們先來說說,統治權來自神授的神權思想。中國古代政治思想,有一套自己的神權理論。從周代開始,中國就形成了一套政治語言,也就是君主由上天所選擇,王權由上天所賜予。比如所有的皇帝,無論是繼承皇位還是自己造反,從出生開始,就有一堆特殊神蹟,證明他就是天命的帝王。比較特別的一點是,這種神權思想也體現在地方事務裡。
《西遊記》的第八十七回,鳳仙郡的郡侯和妻子吵架,一怒之下推翻了祭祀玉帝的供桌,玉帝就罰當地三年不下雨,弄得百姓要活不下去了。當然了,玉帝本來就愛濫用刑罰,但他為什麼不直接降罪給郡侯,而是要讓全郡人遭殃呢?這就是神權思想在古代社會意識中的體現。中國政治的神權思想有一個慣性,天子是上天指定的,具有神權,地方長官是天子指定的,也代表著地方的神權。那麼,天下大旱,意味著天子不仁,是道德上出了問題;一個地方大旱,也就是由於地方長官的不仁。我們不能簡單的理解成是迷信,地方長官親自跪著求雨,代表著與民同甘共苦的意思,百姓見到地方長官態度誠懇,會出於感動而打消鬧事的念頭。
再來說另一個特點,皇權逐漸失去制衡,越來越強大。君權雖然是神授,但在中國古代政治思想中,也曾經有過制衡皇權的政治思想和實際制度。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相權,相權是丞相所擁有的權力。在漢代,尤其是漢武帝之前,位列三公的重臣,從身份上是皇帝的老師和朋友,而不是臣下。皇帝對待三公的禮儀也非常恭敬。漢初的丞相擁有制衡皇權的政治力量,那他具體管些什麼呢?和皇帝一樣,丞相也不管小事的,他的工作是“調和陰陽”。這個陰陽不是玄學迷信,而是事關天下的重大政策。
漢宣帝的丞相丙吉,出遊時遇到城裡的傷亡事件不聞不問,見到牛喘氣吐舌頭,連忙停車詢問天氣。這在後世看來是一個笑話,但丙吉有自己的理由:治安問題有專門官員負責,不需要丞相過問,而牛吐舌頭是因為天熱,這預示著乾旱,身為丞相,必須及時調整水利和經濟政策,這才是他的職責所在。然而,到了明代,皇帝不僅取消了丞相,而且開始當眾用板子打大臣的屁股,在太監的誘導下,甚至直接將大臣打死。此時,官員們不僅沒有制衡皇權的能力,連人身安全和人格尊嚴都沒有保障。皇權不受監督制衡,是中國政治思想的一大漏洞。
在《西遊記》裡,唐僧和孫悟空的關係,就能說明這種漏洞的危害。唐僧有緊箍咒這個控制孫悟空的秘訣,但沒有明確的使用規則,什麼時候念,全看他的認知和心情。一路上,唐僧因為念錯了緊箍咒,幾次逼得孫悟空離開取經隊伍,也讓他自己陷入險境,要不是神佛暗中護持,早被妖怪吃掉許多次了。毫無制衡的皇權,就像念緊箍咒的唐僧,使用起來雖然很爽,但往往要釀成災難。
結語
古代政治的成敗,取決於政治力量。圍繞政治力量,我們具體說到了三方面話題。
第一,皇帝是怎樣保持權力的?最重要的是掌握壓倒性的政治力量。為了保持威嚴,他們會建立莫測高深的神秘感,運用恐怖的手段建立穩固制度。
第二,在古代政治中,君臣之間是一種什麼關係?君臣關係的基礎,是在同一個體制下分配利益。雖然儒家理想中的政治應該是有利於天下人,但古代君主只是使用這種話術,實際上的政治,則是皇帝的私產。這種關係,形成了君臣之間終日猜忌防範、權力基層盲目服從的狀態。
第三,我們說到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兩個特點,其一是統治權來自神授的神權思想,這形成了執政者對權力範圍外的不可控力也要負責的觀念;另一個,是皇權逐漸取締了以相權代表的制衡力量,變得既強大又不可控,這是古代政治的突出漏洞。
本文取材於薩孟武的《<西遊記>與古代政治》;賈行家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