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反反覆覆老上火,自己吃了一點清熱藥,症狀倒是有改善,然而沒過多久又上火了,不僅如此,胃也越來越寒,吃一點寒涼的食物就容易腹瀉。
繼續吃清熱藥吧,一來是怕上火情況仍會反覆,二來,清熱藥苦寒啊,腸胃真的是受不了了。
其實這種症狀,中醫稱之為上熱下寒。
所謂上熱,顧名思義,大都是頭面部有熱症,諸如反反覆覆的口腔潰瘍,牙齦腫痛,出血,臉上老長痘,人呢,脾氣也不好,容易生氣;
所謂下寒,大都是說脾胃虛寒,即使是在炎炎夏日,吃一點西瓜,喝一些綠豆湯也容易腹瀉,此外啊,一年四季腳底冰冰涼,腰膝也常常酸冷。
這類情況看似棘手,你說用一些清熱藥吧,下寒症狀無疑會加重;用一些溫裡藥吧,上熱症狀怕是會愈演愈烈。
那不妨換個思路,既然上有熱,下有寒,那隻要打通中焦,
把上焦的熱往下引,來暖下焦的寒,
把下焦的寒往上引,來清上焦的熱。
身體自然就恢復了平衡。
以彼之矛,攻彼之盾,
類似於我們國家的西氣東輸,南水北調工程。
而虛陽上浮、陰盛於下,在中醫看來,主要還是中焦不通所導致的。
所以,在這裡需要強調的是:上熱下寒並不是真的陽虛得厲害,而是身體裡的陽氣沒有被利用起來。真正陽虛的人全身都會是一片寒涼的跡象,而不僅僅是下半身。
今天向大家介紹一個既可打通中焦,又能清上溫下的方子——黃連湯,出自東漢醫聖張仲景的《傷寒論》。
黃連湯:黃連、乾薑、桂枝、半夏、人參、甘草、大棗。
半夏是一味辛溫的藥材,具有燥溼化痰的功效,為治療寒痰、溼痰之要藥,
又其入脾、胃、肺經,因此我們說中焦痰溼淤阻用半夏尤為適合。
《本經》:"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喉咽腫痛,頭眩胸脹,咳逆,腸鳴,止汗。"
《別錄》:"消心腹胸膈痰熱滿結,咳嗽上氣,心下急痛堅痞,時氣嘔逆;消癰腫,墮胎,療痿黃,悅澤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
《藥性論》:"消痰涎,開胃健脾,止嘔吐,去胸中痰滿,下肺氣,主咳結。新生者摩塗癰腫不消,能除瘤癭。氣虛而有痰氣,加而用之。"
黃連是一味大苦大寒的藥材,
其寒涼之性可以清熱,又因黃連入心、肝經,
所以說,黃連善瀉心火,清肝熱,不論是陰虛火旺之心煩失眠,還是心腎不交之夜不能寐,抑或是肝火犯胃之脅肋脹痛,嘔吐吞酸都可以用黃連來改善。
《珍珠囊》:"瀉心火,心下痞。
然,此方使用黃連並非單單用其清上熱之性,更多的還是用到了黃連苦味能降濁通洩之功效。
黃連入胃經,常用於溼熱中阻所致的溼熱互結,氣機失常,
何謂氣機失常,簡單說就是該向上的氣不上,該往下的氣不下,與溼邪、熱邪一起淤堵在中焦脾胃之處。
中醫講,胃主降,黃連不僅能清熱燥溼,其苦味還有洩下降濁之功,因為黃連還入膀胱經,可以把堵在中焦該往下的氣向下帶,緩解中焦淤堵。
中醫稱之為“苦降”。
《本草正義》,“上以請風火之目病,中以平肝胃之嘔吐,下以通腹痛之滯下。”
乾薑是一味大辛大熱的藥材,主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的功效,
不論是外寒入侵之實寒之證,還是脾胃陽氣不足之虛寒之證,都可以用乾薑來溫暖我們的脾胃,溫熙我們的身體。
和黃連一樣,方中用到乾薑,並非單單是為了溫熙下寒之症,
乾薑辛香發散,還入心、肺經,可以講中焦瘀滯之氣機向上升散,中醫稱之為“辛開”。
《別錄》:"治寒冷腹痛,中惡、霍亂、脹滿,風邪諸毒,面板間結氣,止唾血。"
《藥性論》:"治腰腎中疼冷,冷氣,破血,去風,通四肢關節,開五臟六腑,去風毒冷痺,夜多小便。主溫中,霍亂不止,腹痛,消脹滿冷痢,治血閉。病人虛而冷,宜加用之。"
桂枝也是一味辛溫的藥材,入心、肺、膀胱經,具有溫通經脈,溫陽化氣的功效,
多用於治療寒凝血滯之痺症、脘腹冷痛、痛經閉經,或水溼內停之痰飲,水腫,心陽不振,血脈不利。
用在這裡,不僅協助乾薑溫暖我們的脾胃,溫熙我們的身體,更協同乾薑辛開而升清。
《本草備要》:"溫經通脈,發汗解肌。"
《本草再新》:"溫中行血,健脾燥胃,消腫利溼。治手足發冷作麻、筋抽疼痛,並外感寒涼等症。"
至此,中焦暢通,氣機條達,拿一些人參來補補氣。
最後,再用一些甘草、大棗調和一下我們的脾胃。
最後,簡單的總結一下,中醫認為,脾主升,胃主降,而中焦淤堵大都是因為痰阻於內,氣機失調。方中半夏化痰燥溼,打通中焦,乾薑、桂枝辛開以升清,黃連苦降以降濁,既可清上溫下,又兼以辛開苦降打通一身之氣機,讓脾胃運轉起來,升降有序,從而改善上熱下寒之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