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來了
近日,我國下一代航母的兩大主力艦載機殲35和空警600在同一天集體亮相,引起了極大的關注,這表明003型航母各個子系統的配套速度加快了。首次現身的殲35意義尤其重大,僅次於當年橫空出世的殲20,網上關於海四代的爭論終於可以塵埃落定了。
其實,殲35像殲20一樣,首秀之前已有重量級的醞釀,在第13屆珠海航展上,殲15總設計師孫聰曾經披露今年年內大家就能看到我國的下一代艦載機,看來這就是為殲35到來所作的鋪墊。
脫胎換骨的變化
雖然資料有限,但殲35是由殲31(即鶻鷹)發展而來這一點是顯而易見的,但與後者相比,殲35又有自己的五個顯著特徵:
一,更大、更壯了。殲35與其伴飛殲16重型戰鬥機相比,在體形上居然相差不大,無論是機翼、還是機身橫截面都比殲31大不少,為了滿足艦上起降對升力的要求,殲35增大機翼面積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會出現類似F35由A型的42.7㎡到C型的62.1㎡那樣的增幅。機身橫截面積的增加會使油箱和彈艙空間同步增大,但是否增設了側彈艙還有待觀察。
二,採用了摺疊機翼。可以比較明顯的在殲35的翼面上的看到摺痕,摺疊機翼加上更小的外廓尺寸,使殲35對機庫和飛行甲板的佔用面積較殲15明顯減小,搭載殲35的003型航母,載機數量比起山東艦有望成倍增加。
三,前起落架出現彈射牽引杆。相比殲31,殲35的前起落架更粗壯,上面還出現了類似殲15T的彈射牽引杆,這表明殲35將採用前輪拖曳方式彈射起飛。殲15T已進行了廣泛的陸基彈射試驗,為彈射小一號的殲35作了充分的準備。
四,殲35機頭下發出現了類似殲20的EOTS光電探測系統整流罩。估計採用同樣的分散式光電也不可避免,作為航母搭載的艦載機,殲35能得到的體系支援無法與陸基型的殲31相比,必須最大限度提高其自身的獨立作戰能力,增設分散式光電系統統,加強態勢感知能力也在預料之中。
五,疑似裝備舵面共形雷達。從殲35部分主翼前緣有別於機體的顏色判斷,其很可能裝備了類似蘇57的襟翼雷達,這種雷達實現了與氣動舵面的共形,一身二任,既能進行氣動控制,又是一種大孔徑的感測器。如果裝備襟翼雷達,殲35將擁有分散式光電無法具備的全天侯遠端探測能力,能夠減小對預警機和資料鏈的依賴。
總之,殲35相比殲31雖有很大變化,卻沒有出現類似成飛“鯤鵬”艦載五代機弧形進氣道側稜邊條那樣的大手筆增升措施,這雖然是一種遺憾,但卻難以避免,畢竟太激進的氣動改進會使殲35的重心分佈發生很大變化,進而產生牽一髮動全身的效應,導致殲35研製進度大幅拖延,甚至推倒重來,這種模式在五代機時代已經不太現實了。
動力雖僅夠用,進度卻有驚喜
當然,殲35還有一些看不到的變化,如加強主樑強度,採取防腐、防潮、防高溫措施等,但有一點是確定無疑的,那就是殲35的空機重量會大幅度增加。以F35為例,從A型到C型其空重從13.3噸增加到了15.8噸,增重幅度超過18%。一句話,只有更強勁的動力才能支撐起殲35。
在這種情況下,殲35再延用RD93發動機是行不通了,好在我國為這一天的到來已經進行了長期準備,那就是在RD93的基礎上研仿的渦扇13E“泰山”發動機,其推力從RD93的81千牛增至86千牛,推重比從6.5增至7.8。可見,“泰山”發動機作為殲35試飛的過渡動力還是勝任的,但最終還是要靠其目標動力渦扇19。
還需要特別強調的一點是,殲35的體形雖然比殲31大了不少,但氣動佈局卻基本沒有變化,二者保持了較強的繼承性,因此,殲35不再需要像殲20那樣,經歷從首飛到裝備的漫長過程。F35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美國空軍的F-35A在2016年8月服役,而海軍的F-35C型艦載機2019年2月就裝備了,相隔僅僅不到三年。因此,殲35的服役也有望在三四年內成為現實。
結語
綜上所述,經過三個型號,歷時9年的長期探索,沈飛完成了從仿製三代機到自研陸基型四代機,從自研陸基型四代機到自研艦載四代機的蛻變,一舉實現了兩大跨躍,這是一條極富挑戰性的艱辛之路,但沈飛別無選擇,中國也別無選擇,只能迎唯而上,這與當年研製殲20時的背水一戰何其相似。願搭載殲35的003型航母早日弛騁在廣袤的西太平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