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不度玉門關,又見才子伴樂談。
今天的伴樂談想簡單分享的主角是一對Pro雙子星,來自達音科的禪Pro和隼Pro,它們的上一代產品分別是禪和隼,恰好它們倆我都分享過,其中,禪是2020年年底的產品,到現在也不過一年的時間,而隼則是2017年推出的,我翻了一下自己的文字記錄,關於隼的分享文章還是2018年初寫的,而且還是給平面媒體寫的。轉眼竟然都過去了將近4年,而這期間,便攜市場的風雲變幻早已翻天覆地,我也從一個以平面媒體為主要載體的作者變成了一個以網路媒體為主戰場的分享者,世界的變化,有時候一天或者一個月,確實是看不出什麼端倪,但是當時間線延長到一年兩年以後,往往一切都不一樣了。
所以我們今天來看看這些不一樣的Pro,都在什麼地方。先說說隼和隼pro,這兩者發行價是非常接近的,都在千元附近。2017年的隼,還是作為彼時達音科的動圈旗艦作品而發售的,推出時間夾在3001和4001中間,“隼”除了是達音科史上第二款以中文命名的耳塞之外,另有兩項“業界第二”加身,其一,隼是業界第二款採用液態鋯金屬作為外殼材料的耳塞,另一項業界第二是隼採用了碳奈米管作為振膜主要的組成材料。第二點振膜材質放在4年以後的今天來看,已經不算什麼了。達音科自家的動圈旗艦“玥”已經用上了鈹振膜。至於腔體材質,則是隼一直讓我鍾愛的原因,不但因為液態金屬是優秀的聲學材料,而且腔體表面手感很好。到了隼Pro的身上,這兩個特質得到了進一步的放大,動圈單元使用了DLC複合球頂振膜+高分子柔性懸邊,而腔體則採用了不鏽鋼鑄造和內外雙腔體,當然,顏值也從曾經低調的黑色變成了亮閃閃的銀白色,官方特別在腔體金屬表面處理上使用了高精度噴砂和打磨,各種“DUNU”的字母環繞在側面,有那麼點LV的意思了,我第一次看到隼Pro實物的時候,腔體花紋讓我莫名想起一個很腦洞的網站,叫gogoame,隼Pro的用家可以開啟網站,再對照看看隼Pro的表面,是不是有點同類的感覺?
當然了,達音科最擅長的加量不加價不止如此,比起前作渾然一體的設計,隼Pro在“兩端”分別提供了可更換的設計,一是插頭可拆卸更換為4.4/3.5/2.5等常見規格,二是出聲口和濾網提供了參考、通透和氛圍三種規格。自從達音科開始涉足線材之後,旗下的塞子配線檔次也跟著水漲船高,對於大多數玩家來說,好事情就是,可以不用折騰著換線了,無論是隼Pro還是禪Pro,其配線的水準也都夠得上各自的檔次了。
來說說兩代隼之間的共性和區別,兩者相似之處在於,他們的目標人群都是準備擺脫入門,轉戰進階檔次的玩家,因此對於流行和人聲的表現,都是擺在很優先地位的。同時儘量兼顧了儘可能多的其他音樂風格,換句話說,它們都是在側重各類通俗音樂的前提下,在多面性上力圖有所突破,當下的千元級耳塞市場,都是內卷嚴重的素質怪物們,隼Pro也不例外,這也是達音科敢於在這個價位亮劍的底氣所在。
兩者的區別就有點意思了,雖然都是主打流行,兼顧其他,但隼初代的聲音,是更加偏重於中低頻表現的,在強調低頻節奏感能量感和力度上,比隼Pro要強烈很多,同時它的音色也比較濃烈,但也因此在通吃性上沒有走得太遠,屬於比較有個性的那種塞子。而4年後的隼Pro,音色和味道明顯就清淡了很多,人聲清甜不厚重,同時因為中低頻沒那麼多渲染,拿來聽小編制的器樂作品也是合適的,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振膜材質的進步,隼初代的低頻是偏向拳拳到肉的,能量管夠但略顯緊張,而隼Pro的低頻,彈性和下潛都好於前代,但量感有所減弱,開始有了一點點寬鬆的感覺了。
從能量分佈來看,其實隼和隼Pro並不是一脈相承的風格,兩者之間的音色也沒啥傳承性,這是為啥呢?因為我們忽略了另一個搭配的要素:前端播放器。4年的時間,在耳塞技術突飛猛進的同時,播放器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4年前我搭配隼初代的播放器是愛歐迪的PR,也是當時比較有代表性的,清冷帶點數碼聲的風格,因此從均衡的角度出發,染色更重的隼是可以中和掉前端的冷硬,從而優勢互補搭配出一個相對中性的聲音。但是當下的各類播放器很多已經不再走冷淡的數碼風,轉而是帶點厚聲和甜味,趨向於傳統模擬音源的那種風格,因此隼Pro就不需要帶著那麼多染色,走清雅的路線就已經足夠好聽和平衡了。這也是為什麼用當下的前端去驅動隼初代,沒有當年第一印象那麼好的緣由。順便一說,如今更多時候拿來驅動隼Pro的,不再是大塊頭的播放器了,而是像德森瑞DTR1+這樣的小型播放器或者樂彼W2這樣的小尾巴。
轉頭說說禪和禪Pro,它們倆之間的審美差別並沒有隼和隼Pro來得那麼大,畢竟只是相隔不到一年時間內前後推出的作品,而且也是存在前後替代關係的(禪Pro釋出之後禪初代就停產了),禪和禪Pro都是作為達音科的動圈次旗艦作品而存在的,更高階的旗艦是採用了鈹動圈的“玥”,而玥這個塞子其實走得更為個性的路線,所以博愛通吃的定位,主要是禪Pro這個臺柱子來承擔的。禪和禪Pro的顏值幾乎是一模一樣的,顏色上略有差別,禪是純黑色,而禪Pro則是槍灰色,在引數方面,禪和禪Pro也是比較一致的,兩者的技術升級其實是肉眼看不到的,一方面是單元振膜中鎂鋁合金的比例,另一方面是振膜上面奈米鑽石塗層的微調,你可以簡單理解為,菜的品種沒變,但是油鹽醬醋的比例和組合都變化了,從而進一步影響了振膜的剛性與阻尼等指標。標誌性的1.8t外磁式磁路系統沒有改變,兩個塞子稍微靠近一點就會吸附在一起,依舊硬核。
所以,在曾經詳細分享過禪的基礎上,我們可以比較容易透過AB對比去感知到禪Pro的路數和個性。延續前面隼和隼Pro的格式,我們說說禪兩兄弟的異同。禪和禪Pro的聲底,很類似,遠不像隼前後代的那種差距。可以說禪和禪Pro是非常穩定的風格延續和繼承。兩者都是中正大氣的個性,底盤很紮實(如果越級用隼pro去比較禪Pro或者禪,會發現低頻的下潛上,隼pro雖然輸的不多,但是質感上會顯得虛,就像軍鼓和大鼓的差別),對大多數音樂型別都有良好的適應性,屬於門門90分的那種型別,而且是那種一臉正經的音色,註定了它倆和妖嬈、女毒這種走向是無緣的。在通吃的基礎上,禪和禪Pro是非常適合欣賞器樂類作品的,包括大編制。
可能因為延續使用了鎂鋁材質的振膜,禪Pro也繼承了前代需要長期煲機才能徹底進入狀態的特質。手裡的禪和禪Pro,前者已經用了一年,後者則是開聲不到300小時,雖然可以很明顯聽出禪Pro在高頻資訊量上的優勢,但是第一耳朵的整體感覺,我是更喜歡禪的,因為煲開了的禪非常寬鬆,而不到300小時的禪Pro明顯是資訊密度更高但是更加拘謹一點的,有些成熟,必須離不開時間的打磨,無論是對塞子,還是對人。
禪和禪Pro的區別,主要在能量分佈上,禪Pro在禪的基礎上,稍稍減少了一點中低頻的量感,但是增加了高頻的順滑程度。這麼說是不是有點空洞?換個說法,禪Pro和禪演繹大提琴協奏曲的時候,禪Pro會更加強調琴絃拉動的質感,而禪更突出琴腔本身的共鳴,其實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選擇,個人覺得都還OK,雖然禪的低頻更豐滿一點,但是兩者都是在沒有影響整體美感的前提下的。而中高頻的最佳化,則是禪Pro最大的進步,禪本身的高頻不弱,但是在絃樂高把位或者鋼琴高音段的表現上,會有一點點的“生硬”,這種生硬其實單獨聽是很難察覺的,但是當兩個塞子放在一起AB的時候,你會發現禪Pro處理得更加漂亮,更加平滑,做一個誇張一點的類比吧,禪的高頻有點類似於楊培安唱高音,雖然上得去但是總有點“擠”的成分,但是禪Pro的高頻就類似於張雨生唱高音,上得去而且還很平滑自然。當然了,區別的方向是這樣,但是程度不像這倆歌手差距那麼大。
兩對Pro,一個間隔4年,一個間隔1年,對比兩個初版,各自的側重並不相同,挺有意思的,順著並不算短的時間線,我們最終會發現,一直在進化和Pro的,其實是達音科對自己的要求,以及對玩家們的承諾,這也是為什麼這個品牌一直讓我心生好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