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戰亂紛爭,三足鼎立。都說“亂世出英雄”,這話一點也不假。三國時期,無論是曹操、孫權還是劉備,他們手下都有很多人才,譬如:劉備麾下的軍師諸葛亮,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更是被“神化”,因此在大家的心中,諸葛亮從來都是算無遺策的,甚至可以“封神”,垂死之時,還設了一計:“棺材南抬,繩斷便葬”。時至今日,人們依舊沒有發現諸葛亮的墓葬,這其中究竟隱藏了什麼?
相信很多人對諸葛亮“棺材南抬,繩斷便葬”的故事有所瞭解,這句話正是諸葛亮生前對自己身後事的謀劃。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自己死後讓四個人抬著自己的棺走,繩子斷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埋身之所。
很多人不明白,諸葛亮為什麼要做如此的安排呢?畢竟在古代封建社會,像諸葛亮這樣有權勢,有地位的軍師,死後不應該享受享受香火供奉才對嗎?即使不受香火供奉,也應該風光大葬才對。
其實,諸葛亮這麼安排也是有自己的謀劃的。其一:他並不在乎這些所謂的封建禮節;其二:之所以不選擇風光大葬,也是因為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埋身之所,以求百年後的安寧。說到這裡,或許有人會問:為他抬棺材的這4位士兵豈不是知道他的埋骨之處?諸葛亮的這番安排豈不是無用之功?
首先,諸葛亮深知劉禪的性格,因而在生命垂危之時,將自己的遺願囑託給劉禪。待諸葛亮去世後,劉禪也的確是按照諸葛亮的吩咐做事,派了四個士兵為他抬棺,並且吩咐:繩子所斷之處就是軍師的埋骨之所。
四位士兵接過旨意後,便抬著棺材出發了。讓這四個士兵崩潰的是,棺材上的繩子實在是太結實,走了三天三夜之後,繩子依然安然無恙,這時四個士兵已經是筋疲力盡,於是便一起商量:乾脆把繩子割斷,然後將其好好安葬,既省時又省力還能領賞。
就這樣,諸葛亮被四個士兵隨便安葬在了一個地方。事後,他們便前往劉禪處邀功,然而,劉禪也不是個傻子,他怎麼都不敢相信,上好的繩子三天就會磨斷,於是便對四個士兵嚴加拷打,幾番折騰下,士兵終於招供,劉禪大怒,當即將四位士兵斬殺。
在斬殺士兵之前,劉禪並沒有詢問諸葛亮的埋身之處,這個秘密也隨著四位士兵的死去而被徹底埋葬。
那麼這個故事,是真實存在的嗎?其實不然,這只是一個民間傳說。按照史書的記載,諸葛亮的確有喪事從簡的遺願,卻並未提及“繩斷便葬”。他只是埋在了漢中的定軍山附近。民間之所以有“棺材南抬,繩斷便葬”的傳說,只不過是在過分誇大諸葛亮的智慧罷了。
戰亂紛爭的年代,社會動盪。即便是曹操,在沒有軍餉的情況下,都能率兵盜墓,甚至專門成立了“摸金校尉”,一方主君都能如此行徑,更何況是食不果腹的百姓呢?諸葛亮認為,一旦自己風光大葬,很有可能在死後都不得安寧。因此,諸葛亮才會選擇喪事從簡,而不是風光大葬。
另一方面,諸葛亮雖說一生都在為劉備父子出謀劃策,對於劉備的蜀國來說,他是至高無上的功臣,但對於其他人來說,他就是仇家。即便諸葛亮的一生沒有親自殺過誰,但不可否認的是,有太多的人都死在他的謀劃之中。他怕死後仇人復仇,這才做此打算。
雖說諸葛亮的謀略沒有“棺材南抬,繩斷便葬”這個傳說那麼神奇,但不可否認的是,諸葛亮的確是聰明的,他的智慧也卻非常人所能及。之所以會有這麼個傳說,也是民間百姓對諸葛亮的敬仰,足以證明諸葛亮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
總結
“棺材南抬,繩斷便葬”只是一個美化諸葛亮的傳說,但又不得不說,諸葛亮的確擁有著過人的智慧。從古至今,諸葛亮在大家的心中,始終都是智慧的代表,他為劉備的蜀國奉獻了自己的一生,至於這個故事,也是大家始終沒有發現諸葛亮的墓地,覺得他是怕自己的陵墓被挖掘,才設的一計。畢竟諸葛亮的一生,有過太多精彩的計謀,因而民間才會流傳著這麼一個“棺材南抬,繩斷便葬”的絕佳之計。正所謂“孔明妙算勝孫龐,耿若長星照一方。”諸葛亮的一生,幾乎算無遺策,著實令人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