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頭向南,抵達連南瑤族自治縣的油嶺瑤寨。
南嶺地區是中國最大的瑤族聚居區。如今廣東有乳源瑤族自治縣、連南瑤族自治縣、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廣西省有富川瑤族自治縣、金秀瑤族自治縣;湖南有江華瑤族自治縣……瑤族自治鄉更是星羅棋佈,以至於廣西境內南嶺的一條餘脈都叫大瑤山。
瑤族是古代東方“九黎”中的一支,因其起源傳說、生產方式、居住和服飾等方面的特點,有30餘種不同的稱呼。
在崇山峻嶺之中,瑤民在有水源的地方造出層層梯田,形成了連南獨特綺麗的高山田園風光。
瑤族從中原不斷向南遷徙,秦漢時瑤族先民以長沙、武陵或五溪為居住中心。南北朝時部分瑤族人以衡陽、零陵等郡為居住中心。隋唐時瑤族主要分佈在今天的湖南大部、廣西東北部和廣東北部山區。所謂“南嶺無山不有瑤”的俗語,道出了當時瑤民山居的特點。
到了宋代,瑤族已有一定數量向兩廣北部深入。元代迫於戰爭的壓力,瑤族大量南遷,不斷地深入兩廣腹地。明代時,兩廣成為瑤族的主要分佈區。明中葉以後,部分瑤族由廣西、雲南進入越南、寮國、泰國等東南亞國家,成為他國居民。
我們這次從長沙到粵北,一路高速公路,無法體驗當年瑤民遷徙的艱辛。
連南縣境內北向西南走向連綿起伏著數百座山峰,屬於南嶺山脈南側的餘脈,方圓百餘里,逶迤縱橫,氣勢磅礴,雄偉壯觀。
定居這裡的瑤民來自湖南湘江、沅江流域的中下游和洞庭湖地區。約在隋唐時期,他們祖先經辰州、道州等地,遷徙到連南山區結寨定居。
拾階而上到這個位置,雖然費點腳力,但眼界大開。瑤族是個山居民族,村落大多位於海拔一千米左右,依山建房,排排相疊,形成山寨,叫作“瑤排”,這裡的瑤人也被稱呼為“排瑤”。油嶺瑤寨是一座古老而有特色的瑤寨,始建於唐,擴建於宋,鼎盛於明清,周圍山勢險要、溪水奔流、群峰迭嶂。一排排整齊劃一的古典建築民居遍佈山崗,古屋一律青磚砌牆,黑瓦蓋頂,造型獨特,蔚為壯觀。
油嶺瑤寨民風淳樸,遇見老鄉,會熱情招呼你一聲“夥計”。那是瑤家人對“朋友”的友好稱呼。
油嶺瑤寨擁有兩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瑤族耍歌堂和瑤族長鼓舞。這裡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稱號。如今大山裡的瑤家人,也越來越多地瞭解了外面的世界。
瑤族在漫長曆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五彩斑斕、古樸多姿的服飾,是其文化藝術的組成部分。早在漢代,就有記載他們的先民“好色衣裳”和“衣裳斑斕”。千百年來,儘管瑤族處於遷徙、遊耕狀態,但服飾仍然款式繁多、色彩奪目、圖案古樸、工藝精美。以前一直以為,世代艱苦山居的瑤民生活色彩單調。這次見識了他們多彩的服飾,顛覆了我之前的成見。
排瑤男女老少都留長頭髮、盤結頭上成圓錐形。披戴頭帕的女性表示已結婚,未婚姑娘是不罩頭帕的。不論男女,都穿無領無扣開胸的枇杷襟衣,用一丈多長的腰帶纏於肚臍。
女人的繡花腰帶、高腳太陽傘、鉤咀柴鐮是三件寶。
他們生活在深山,經常爬山越嶺,披棘斬荊,裹頭巾可防芒葉、荊棘刺傷頭顱;下穿短至膝蓋的寬如水桶的“水桶褲”,膝下打腳綁,便於在崎嶇路上行走,防止毒蛇、山螞蝗和山上流石襲擊。過去他們都穿插草鞋或布鞋,現在多數人穿膠鞋、解放鞋。瑤家婦女會繡花,而不會做鞋,大概祖輩都沒有做鞋的習慣。
排瑤的服飾用當地特製的粗紗棉布,染上藍靛色、咖啡色、棕黑色等。布質堅實耐用,衣邊貼上繡花或白布邊,顯得美觀、純樸、獨具瑤家風采。
男人戴著紅盤頭巾,把頭頂纏成個大磨盤似的,放下來有一丈多長。有時插上雞尾,寶劍似的顯得很威武,據說能驅鬼辟邪。
眼前此景讓我相信,這裡的瑤民不僅擁有文化遺產,也正在走進安康的現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