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
前言
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態,就像一句名言,人的出生和死亡就是人生的開始和結束,但是如果家裡有人去世了,大家仍舊免不了悲傷,即便人死是必然的,但親情是無法割捨的。
也因此,我國古代有了披麻戴孝的傳統,最親近的人要守孝三年,不過每個地方的傳統都不一樣。
而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個傳統也令很多人奇怪,這個習俗就是摔瓦盆,由長子來摔,而且這個傳統傳到現在已經有近千年歷史了。
百善孝為先,長子摔瓦盆
在我國古代,因為封建統治的原因,有很多的封建習俗出現,而其中的忠孝仁義一直是主流,而孝排在了第二位就能看出他的重要性。
在我國古代家裡人死後都會陪葬很多的貴重物品,因為當時有這樣一種思想觀念,就是他們其實並不是死了,而是前往了其他的世界,而他們陪葬這麼多物品就是為了讓在另一個世界的親人可以過的更好。
而這個習俗至今仍存在,就像現在人燒紙錢祭拜家人,就是這個意思。
雖然大家都知道這個是不現實的,但仍舊保留了下來,由此可見,我國百姓有多注重親情,而在這些習俗裡還演變出來各種各樣的地方習俗,就比如長子摔瓦盆。
如果家裡有老人去世了,老人的長子就要在老人出殯的時候摔瓦盆,瓦盆上會紮上很多窟窿,窟窿的多少就代表了老人逝世的年齡。
而摔瓦盆也不是隨便摔的,是有講究的,在出殯現場,會有很多人看長子摔瓦盆,如果長子可以把瓦盆摔得很響,甚至摔碎,就會引起大家的稱讚,會認為他是一個孝順的孩子。
但如果摔得不夠響亮就會讓大家紛紛唏噓,認為這個長子並不孝順,而這個觀念其實是不讓人理解的,因為摔瓦盆是需要力量的,對於身體孱弱的人是很不利的,所以這個習俗經常受到詬病。
都認為這是不值得提倡的,但事實上吧,摔瓦盆雖然沒有科學依據,但是卻是為了紀念死去的人,初衷是好的,而這個摔瓦盆其實剛開始並不是有的規則,只是為了紀念死去的親人。
摔瓦盆紀念逝去親人
摔瓦盆這個習俗據說是一個故事傳來的,傳說在很早以前,有一家人生了一個孩子,這個孩子的名字叫做金生,本來一家人幸福快樂的生活著。
可是天有不測風雲,金生的母親因病去世了,而金生的父親為了讓金生擁有一個完整的家,讓他感受到母愛,於是決定再找一個女人。
在現代社會中,後媽一般都對孩子不好,但是在古代人是十分淳樸的,很少出現這種情況。
金生的後媽叫做慧娟,她對金生十分的好,就像親生的一樣,這也讓金生十分喜歡慧娟,對慧娟的依賴之情甚至超過了父親。
過了幾年,金生父親過世,金生對慧娟更加依賴了,而因為家裡只要兩人相依為命,所以日子過得十分困難。
但是慧娟並沒有被打倒,為了鼓勵金生,她常常往一個瓦盆裡裝上食物,就這樣,過了很多年,金生憑藉自己的努力考上了秀才。
而這時慧娟已經因病過世了,金生對此十分難過,每當看到了那個空蕩蕩的瓦盆,金生就忍不住落淚。
而金生的朋友看到金生這副模樣,就給那個瓦盆打碎了,而這一碎,金生竟然不再自暴自棄了,從陰影中走了出來。
正是因為這個故事,才有了摔瓦盆的習俗,這個習俗的初衷也是為了讓親人不再難過,繼續生活下去。
斯人已逝,親人還須繼續生活
親人的離開對我們的打擊無疑是巨大的,雖然難過,但是仍然要走出來,不能一直深陷悲痛之中。
拜別逝者,我們仍需生活,還有很多美好的事情等待我們,相信逝去的親人也不希望我們如此痛苦地活著,肯定希望我們開開心心的。
摔瓦盆只是一個習俗罷了,我們這麼做只是為了紀念親人,雖然現在演變成這個樣子,但我們仍然無法否認他的用處。
或許在瓦盆落地的那一刻,長子就會不再如此悲痛下去,而是選擇繼續的生活,畢竟逝者已逝,生活仍要繼續不是嗎?
希望摔瓦盆這個習俗能夠回到從前那樣純粹,而不是變成一個形式。
參考文獻:《薛司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