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兒媳馮明秀
梁志友
忙完地裡的農活,已近中午。馮明秀顧不上回家給丈夫和放假在家的孫孫做飯,頂著三伏天火辣辣的日頭,心焦腳快,一身溼汗的往婆婆劉正英的住處趕。似乎有種心有靈犀的感應,坐在門內凳子上的婆婆摸摸索索站了起來,扶著門框不斷地眨動僅有光感的雙眼,卻敞開著內心的門,一臉燦爛地迎著兒媳婦回家的方向。
“奶奶,您餓沒?地頭還有點活路,我跟銀枝忙了半天,我先回來。”看到佇立門邊翹首以盼的婆婆,馮明秀輕輕地說:“您坐您的,我馬上給您做飯,”她又寬慰了婆婆一句。
“不忙,天氣熱你先洗帕臉,歇口氣,再做都要得。”婆婆劉正英心痛又內疚地對兒媳婦說。此情此景,不曉內情的人肯定認為這是一對母女的對話,真實、乾淨、溫情,守護著人性的崇高,漾溢著敬與愛的陽光。
……
這只是一天生活裡的一個小細節,這樣的家常她一做就是四千多個日日夜夜。一日三餐,飲食起居,毫無怨言地侍候著婆婆,以一個女性柔軟而博大的愛,點亮了婆婆心底的光明,也為家人和村人樹立起敬老愛老的榜樣,傳承著中華民族的美德,也傳遞著時代的正能量。
2008年,馮明秀的婆婆因病導致雙目失明。因有農合的助力和家人的照顧,病治好了,但眼前從此一抹黑,吃飯、穿衣、洗漱……這些簡單的事都不能自理。生活的不便和內心的孤寂、恐懼,讓老人情緒不穩、心情跌落低谷。病床前忙前忙後侍候婆婆病癒回家的馮明秀,看在眼裡,痛在心裡。把婆婆安頓好後,她和丈夫賈銀枝主動承擔起照顧老人的生活。
剛開始,馮明秀丈夫每天家和婆婆的屋兩頭跑,輪流照管。一段時間後發覺,白天還能將就,但晚上老人有事要起夜、要喝水,起居還不是很適應咋辦?想到了一起的夫妻最後商定,馮明秀乾脆把床搬到婆婆家裡,同吃同住,方便照顧。這一住就是12年。
每天,馮明秀要比老人早起,灑掃庭除,漿衣洗被,做家務,給家一個乾淨清爽的環境,讓老人住得舒適。然後,服待老人起床、穿衣、洗漱、服藥、吃飯,讓老人生活得快樂;晚上,要侍候老人睡安穩後,自己才帶著疲乏上床。老人的一個翻身、一聲咳嗽,都會讓馮明秀崩緊神經,讓她睡夢中都不得不睜著一隻警醒的眼睛。吃要變著花樣給老人做,穿要讓老人得體乾淨。為防老人久坐不動肌肉萎縮,馮明秀只要有空就給老人按摩、陪老人擺龍門陣。
眼前黑暗雖無奈,但也不可怕,怕的是心裡沒有光明。在馮明秀夫妻和家人細緻入微照顧下,劉正英老人吃得香、睡得安,精神狀態活得換了個人似的。
走進劉正英的家,地上整潔清爽;避免老人不小心磕碰,傢什歸置有序;床上的被子、床單、枕頭,這些最顯女人持家之風的物件和傢俱乾乾淨淨,一點都看不出屋主人是個雙目失明的長者。難怪,劉正英逢人便會由衷地誇口說:“是天老爺有眼睛,兒媳婦好!兒媳婦好!”說得幸福淚的花在眼裡打轉轉。
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要管家務、要做農活、要照顧老人,身不累心也累。但馮明秀依如繼往,不棄不離。馮明秀說:“人都有老的時候,將心比心。如果我們不善待老人,到了我們老的那天,子女一樣不孝敬你,你會咋個想?”
俗話還說:“自古婆媳關係形同水火,”但馮明秀卻以自己的行動,給了一個全新的答案,一個充滿著人間溫暖的詮釋。而她,只是天全始陽破磷村,一個年過華甲的普通農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