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印象之-井的故事
153家屬院,不知道這個以番號命名的居民區建於何年何月,自打我上小學三年級,父親終於透過排號分上了房,一家四口從奶奶家的大雜院搬了出來,滿懷著對於新生活的憧憬,第一次在這個位於縣城西邊黃土坑的居民區擁有了一處屬於自己的房子。
這個家屬院建在一個大土坎上,都是聯排建築,一排房屋大約被隔成八九家,由於是統一修建,每家每戶的院落和房屋格局也基本一致,都是主屋帶雜物小房的構造,主屋一般是兩間,進門一間隔成了廚房和較小一些的臥室,另一大間則是起居室,方圓不大的地界被這些聯排建築分割成十多條坐北朝南的小衚衕,如果在空中鳥瞰,應該看到的全是密佈的屋頂。
我家在衚衕把一頭,大門朝東,前面就是主路。那時還沒通自來水,每條衚衕打頭都有個壓水井,家家戶戶都拎著大水桶到這兒壓水,回家蓄到水缸裡。壓水井下邊常年掛個鐵鉤子,每年一入冬,這個鐵鉤子就會派上大用場,滴水成冰的天氣裡每當有人壓完水,馬上就得用鐵鉤子把井膛裡的橡膠託提上來,讓水順著井管落回去,如果哪天有個馬大哈忘記了,井管裡的水就會馬上凍住,拯救的辦法只有一個,就是架起火來烤,直到把凍的大冰坨子烤融化,壓水井才能重新通暢。記得那時,幾個人守著被凍住的壓水井點堆火烤到大半夜是常事兒,原因一方面是家裡等著用水,另一方面是如果不及時烤化,冰坨子就會越凍越大,最終會把井管子凍裂,那後果就非常嚴重了。
壓水井就在我家山牆邊上,打水非常方便,那時的我大約七八歲,整天穿著暗紅色的條絨褂,梳著一頭酷似假小子的短頭髮,個頭不高,單薄的小肩膀剛剛超過了井把兒。家裡父母每天忙著上班,下了班就趕緊首先解決一家老小的肚子問題,進廚房現點爐子弄火、淘米、擇菜、等到要洗菜時,才發現缸裡的水不多了,“光,去壓點兒水”叫我名字的時候,拖著長音,語調透出焦急和期待。而既為家中長女,小小的身軀也自然滿是責任與擔當,聽到招喚,立即放下手中的小人書,跑到院子裡雙手拎起碩大的直到腰部的大水筒,去壓水了。一般情況下,壓水這個活兒如果是一個身高正常的大人做還是相當的輕鬆愉快,抬肘輕壓,一起一伏間,伴著人力協同壓水井零部件配合演繹出清晰有力的節奏,清亮的井水就會嘩嘩的流到水筒裡,待到水筒未滿將滿時,一把拎起來,大步流星走回家了。
我去壓水,井把高,個子矮,這都不是問題,小孩子自有小孩子的辦法。那個年紀,幾個小姑娘湊在一起最愛玩的遊戲就是跳皮筋了,皮筋越舉越高,跳的也越來越高。壓水就像跳皮筋,先把井把抬到合適的高度,手按住後緊接著輕快的跳起,用整個人的力量把井把快速壓下,十幾個起跳下來,壓下水就到筒高的三分之一了,壓到半筒,飢腸轆轆的小身板就再也沒有力氣了。“爸,水壓好啦”,聽到呼聲的大人從廚房的忙亂中抽身來拎,不忘回頭稱讚一句,“大閨女,真能幹”,想這時的自己一定滿是驕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