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傳相比於其他電視劇,在打造大場面上更為用心,耗資也更多,很多地方劇組都有認真去考古,同時為了美觀也做了相應的改變,儘量做到滿足觀眾審美需求的同時最大程度地還原。
在如懿傳中,最令我記憶深刻的兩個大場景就是如懿的冊後大典和南巡。
如懿成為皇后之後,很快便迎來了皇上登基以來的第一次南巡。電視劇中大臣們並沒有對南巡有反對意見,皇上給出的理由是自去歲以來,朝中一切安定,邊地雖有騷亂,但迅速平定,如今政通人和,他打算帶著皇太后南巡江浙沿途體察民情,大臣們回應皇上聖明,然後南巡便浩浩蕩蕩地開始了,彷彿南巡是件順理成章的事情。
但事實上,去南巡的機會並沒有這麼簡單,這可是“任性”的乾隆皇帝和大臣們鬥智鬥勇的結果。
印象中,小時候看得《還珠格格》乾隆也是經常帶著幾個隨身重要的官員們和可愛的格格們一起去民間遊山玩水。可是現實哪有那麼理想呢?
皇帝要離宮出巡,萬一出了什麼意外誰能擔得起這個責任?另外,皇帝出巡在歷代文人的眼中,更是一種鋪張浪費、勞民傷財、不顧大局一意孤行的表現。從漢朝開始,反對皇帝出巡就是漢族文臣的一個傳統。
但好在,乾隆之前康熙就開了南巡的傳統,而且不止是南巡了一次,而是六次!
不過這個先例的開創也很不容易,1688年,康熙第一次提出南巡就遭到了大臣們的強烈反對。他們認為皇帝出巡就是為了滿足玩樂的需求,並且進行了道德綁架,說聖明的帝王不應該因為玩樂而荒廢國事。
同時,他們還用秦始皇在巡幸路上去世的例子,列舉了巡幸路上可能遭遇的種種危險,希望皇上能夠以江山社稷為重,不要為了一己之私去犯險。
迫於輿論的壓力,康熙皇帝只好取消了那次南巡的計劃,甚至還嘉獎了提出反對意見的大臣。
但實際上,康熙帝去南巡的確是為了國家政事。當時全國的局勢基本穩定仗也都打得差不多了,水患問題成了最大的有待解決的難題。
因為相關技術人員的不專業,同時還有許多官員藉機層層剝削,拿了朝廷的錢款卻不幹實事,水患問題遲遲沒有得到解決,這件事引起了康熙的注意,他幾次南巡也是為了這件事情。
從後面的結果來看,水患得到了解決,也為後來的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礎。那麼也就是說康熙帝是成功南巡了,他是怎麼做到的呢?
首先,他打出了祭祖和祭天的理由,還搬出了上古時期舜帝出巡的事蹟,說自己出巡是為了繼承舜帝留下來的傳統。由於這個理由遵循了漢族的傳統文化,所以許多文官們也無從辯駁。順著這個觀點,康熙還將自己的出巡進行了一系列的包裝,比如敬天、法祖、勤政、親民等。
總之,康熙皇帝從此找到了合適的巡幸理由,並且在巡幸的過程中為自己樹立了起完美的形象,也成了後來的乾隆帝效仿的物件。
比如《南巡盛典》裡就記載了乾隆的肺腑之言:" 嘗敬讀聖祖實錄,備載前後南巡恭侍皇太后鑾輿,群黎扶老攜幼,夾道歡迎,交頌天家孝德,心甚慕焉。"
有了康熙的前例,到了乾隆南巡的時候,就有了更多的理由,也容易多了。
而且在準備南巡的時候,也是他先挑起了辯論。乾隆皇帝主張在和平時代要靠文官來治理天下,但武力上也絕不能放鬆,才能保障國家的穩定。他要求在巡遊的過程中,所有人都只能騎馬,按照戰爭時期的速度和規格去做,藉著巡幸整治鬆散的八旗軍。
這話在文官的耳朵裡就有了一種暗示意義:他們認為皇上是在批評他們一味強調文治的重要性而忽視武力是在追求安逸,所以如果自己再提出什麼意見便是顧國家的安全為不顧了。因此,乾隆皇帝的巡幸就還算順利。
為了更加彰顯自己看重武力的觀念,乾隆皇帝還立下了文官也得騎馬的規定。
不過他第一次巡幸並沒有選擇江南,而是選擇了塞外打獵。從如懿傳中我們也能看到,皇上經常有去塞外打獵的實景。
對於塞外打獵,當文官們提出反對意見時,乾隆皇帝就搬出了祖父康熙的例子,說是要恢復康熙留下的傳統。同時表明,出巡是滿族的優良傳統,藉此巧妙地將滿漢的對立加入到巡幸的爭論中。
最後的辯論中乾隆佔了上風。後來,在他巡幸盛京時,說自己不僅是效仿康熙皇帝,同樣也是效仿滿人的祖先金世宗。此時,他已經把巡幸上升到了另外的高度,那就是,巡幸是遊牧民族王朝的傳統。
有了這些幌子再去南巡時,乾隆就更佔上風了。所以我們在看劇的時候,便發現皇上在宣佈南巡時並沒有太大反對聲音的出現。
可見,即便是身為皇上,想要“任性”一把也是很不容易的,也得透過重重考驗和計策才行啊。
END
本期看點:南巡
歡迎關注我,從影視入手,聊些有趣的文化。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