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假以來,Sir聊了不少電影。
這些電影的共性是激情,亢奮,閃耀著理想主義的光環。
但你發現沒。
好像少了一點什麼?
有了激盪,少了婉轉。
有了共鳴,少了細膩。
這不禁讓Sir想起一部電影,來自2013,分數7.6。
為什麼是它?
是它的分裂。
黃曉明以最不黃曉明的方式,贏得了職業生涯至今分量最重的影帝(金雞,百花,金鹿三座最佳男主角)。
也是它足夠誠實。
(導演)陳可辛既呈現了奔騰時代造就的奇蹟,也呈現了奇蹟背後被埋葬的理想,既看見了鮮花著錦,也看見了鮮花著錦之外被收割的熱血。
來。
讓我們談談過去,談談更隱秘的心理。
《中國合夥人》
01
美國夢
電影的海報,一定要仔細看。
背景,時代廣場,中國企業上市敲鐘地標,也是全球絕大多數資本巨鱷崛起的起點。
車水馬龍,熙熙攘攘,全是最最經典的外國品牌。
三個中國人來了。
一個耍酷不笑,一個咧嘴笑,一個調皮地笑。
但請注意他們的姿勢。
蹲著的。
說明什麼?
在彼岸最繁華的土地上,他們佔據C位,加冕榮耀,只不過,得先學會彎腰。
就像中國千百年來那句老話:
大丈夫能屈能伸。
不是Sir過度解讀。
主角成東青的冒頭,就實實在在先受了一次胯下之辱。
80年代。
農村青年成東青高考連續落榜。
為了考第三次,他跪在地上。
被母親白眼,被鄉親冷眼,被一個小屁孩“騎”,都無所謂,只要能“借錢”,再考一次。
農村出身成東青想法很簡單,高考改變命運。
終於,成東青坐上了來到燕京大學的車。
才踏進大學,就遇上了兩個“合夥人”,讓他對這句話有了新的認知。
王陽,彷彿從大院兒走出來的文青。
梳著最時髦的髮型,時不時拽點洋詞,搭訕女孩唸的都是拜倫的洋詩。
他後面那個,孟曉駿,預備精英,家裡兩代都是歸國學者,是成東青最崇拜的人。
他的“姑娘”只有一個,美國。
成東青是迎面撞上了那個時代。
1980年,中國正值改革開放,新物件、新文化、新思想一湧而來。
最先感知的,就是這群身在象牙塔,心繫大世界的新青年。
他們讀著一代成功學大師卡耐基,懷揣理想嚮往飛翔。
這個夢還有個名字,“美國夢”。
第二年,1981,中國內地第一次舉行托福考試。
考託,成為一代中國人躍向美國的跳板。
成東青就這樣,左耳聽著王陽的標準口語,右耳聽著孟曉駿的宏圖大志,轉頭一看,旁邊就是考託大潮。
於是。
他的攀登鏈慢慢修正為:出國改變命運。
但出國到底意味著什麼,成東青其實模糊。
他只隱隱感知到,這兩個離美國最近的兄弟,離名望與愛情也更近。
△ 靠在房間外聽王陽和美國妞纏綿
這種“以別人的夢想為夢想”的土鱉本質,很快被看穿。
社團裡進行英語反義詞小測試。
孟曉駿姿態從容,字正腔圓。
“hope(希望)”“idealism(理想主義)”“achievement(成就)”。
另一邊,成東青努力從腦海中搜索詞彙,一開口,卻是純正(日本)腔。
“迪斯佩露despair(絕望)”“瑞路森realism(現實主義)”“飛路亞failure(失敗)”
孟曉駿看的是最新版牛津詞典,成東青手上,舊詞典被翻得泛黃,甚至還有點鬆垮。
成東青暗暗下定決心,要靠近美國,得先靠近孟曉駿。
為了成為他
我要在大學四年裡讀800本書
只是有時候,人和人的差距就是這麼大。
第一次改變命運,成東青磕磕絆絆,考了三年,好歹考進最好的學府之一燕京大學。
第二次。
兄弟三人一起去蓋簽證,孟曉駿順利透過,王陽為了美國妞放棄簽證。
而成東青,讀完了800本書,口語不再被人說成是日語,甚至已經到了可以留校當英語老師的水平,到頭來幾進幾齣,都只收獲了美國簽證官的拒籤套餐。
成東青失敗了。
為什麼?
不是成東青不努力。
或者是他臉上一覽無餘,過分殷勤的努力。
用孟曉駿的話說:
你要表現出視綠卡為一張手紙的氣勢,擦屁股都嫌硬。
但眼前這個唯唯諾諾,眼睛都不敢直視簽證官,說自己的偶像是自己同學的年輕人,無論從哪方面看,都像是一個標準苦力。
再把話說得赤裸點。
當時的美國,根本不缺底層勞動力,甚至,過多慕名而來的移民,已然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包袱。
所以,美國需要孟曉駿?
陳可辛的毒辣正在於此。
給了成東青一盆冷水後,馬上,他又給孟曉駿一巴掌。
02
夢醒時分
“所謂美國夢,就是在夢想面前人人機會均等。”
夢想,平等,這一個個字眼都太誘惑人了。
也有遊離在此之外的現實因素。
錢。
1980年,美國的人均年收入為10204美元,而那時中國的全國職工年均收入僅為762人民幣。
那個時候的出國潮,既是鍍金潮,更是淘金潮。
一提起大洋彼岸都是blingbling,遍地金光。
簽證通過後,孟曉駿順利出國。
機場上,他跟兩個最最要好夥伴承諾,不是“混不好,我就不回來了”,是“別等我,我不會回來的”。
在成東青收到的信裡,孟曉駿的海外生活“體面又愜意”。
他和女朋友住在離學校近、採光好的公寓,一個做鋼琴家教,一個是生物實驗室助教。
這個職位要求高,教授和同學都很友善。
雖然辛苦一些,但比起他們洗盤子
這裡是天堂
但撕掉濾鏡。
真實的情況是:
這天,教授攔下他,告訴他的職位被頂替了。
對方也是中國人。
專業更對口。
喂小白鼠需要生物學專業嗎
孟曉駿回到十幾平米、灰暗的家。
牆上糊著報紙,隨處可見破損。
就像齊秦在歌裡唱的那樣——“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無奈。”
80年代,誰家還沒有個國外居住、混得好的神秘親戚或朋友。
但這些親戚朋友,又有幾個沒住過潮溼陰暗的地下室,面對成山的盤子,成桶計的洋蔥,以及鋒利的菜刀。
△ 《北京人在紐約》
《合夥人》裡,孟曉駿沒洗盤子,他端盤子。
還是地位最低的雜工,沒有資格收小費。
領班這頭數著美金,轉頭就只塞來幾個硬幣。
回家路上,還發現本該優雅彈鋼琴的女朋友也變成理髮店小妹。
不承認,也是不敢承認,不願承認。
兩個“自欺欺人”的出國精英,在這一刻終於認清現實:
美國是美國人的美國。
夢醒後的孟曉駿灰溜溜地回來了,卻發現,曾經被自己瞧不起的成東青,開始出頭了。
破工廠裡,成東青在教英語。
底下一雙雙眼睛,像一團團熾熱燃燒的慾望。
孟曉駿假裝不經意地問,這裡有多少學生。
成東青答,不多,2000多個吧。
孟曉駿嘴上動作立時停滯,臉上閃過了一瞬間的錯愕,一瞬間的嫉妒,以及,湧上大腦的興奮。
那年頭最不缺的,就是新大陸,只看誰能做成第一個尋到寶藏的探險家。
“新夢想”因此應運而生。
唯一一個去過美國的孟曉駿,成了簽證顧問。
王陽跟美國妞談過戀愛,對好萊塢片子如數家珍,專門培養口語和美式思維。
成東青,學渣逆襲的活例子,站在這,就是招牌。
專注技巧、思維、心態,全方位打造一個預備“美國人”。
就這樣,一個大航海的時代開啟。
03
中國夢
終於說到故事重點。
Sir一直認為,真正讀透一部電影,要事無鉅細。
表演,服裝,攝影,海報,片名。
甚至到中英文片名的差異。
尤其陳可辛。
早在《甜蜜蜜》,陳可辛就玩過指南打北的詭計。
中文笑盈盈。
但英文片名是啥?
《Comrades: Almost a Love Story》(同志們,幾乎是一個愛情故事)。
幾乎是,也就是說,到底還不算。
那《中國合夥人》的英文名又是什麼。
American Dreams in China。
美國夢開頭,中國夢結尾。
不管是好夢還是壞夢,重點還是,China。
中國特色。
從淺層解讀,這是一個屌絲逆襲的傳奇,一個連考了三年大學的農村孩子,級級攀登,層層突圍,最終加封“留學教父”的神話。
但你仔細想想。
為什麼是成東青?
用後來撕x,孟曉駿炮轟成東青的話說:我提供了想法,王陽提供了技術,你呢?除了拿麻袋裝錢還會什麼?
這正是孟曉駿幼稚的地方。
最頂級的技術派,可以製造出任何精巧的工具,但僅憑工具,壓榨不出人性的水源。
而好生意必須滿足人性。
具體到學英語,孟曉駿可以“教別人怎麼學好英語”,但成東青更直接,更本質。
他解決的是:你為什麼必須學好英語?
-學英語幹什麼?
-去美國啊
-那你們喜歡英語嗎
-不喜歡
這段臺詞其實還有“下一句”:
那你們要去美國幹嘛呢?
其實成東青也回答不了,但他知道,如何調動這種恐懼。
恐懼是比追求更大的原動力。
這種恐懼成東青深有體會。
片中這一幕意味深長。
孟曉駿準備了一份演講稿,關於“我的夢想”,讓成東青照著背,以此鼓勵臺下學生。
但成東青開口就卡殼了。
不是背不出來,是他隱隱覺得這不對。
後來他一開口,激勵的話變成了:
同學們
我從來就沒有什麼夢想
夢想是什麼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什麼是失敗
夢想是什麼?成東青不知道。
Do you have a dream?
春夢算不算?
但他深切地認識到。
俺不能死
ambulance
一條很少人提到的暗線是:
黃曉明就是彼時彼刻,絕大部分中國的代言人。
一開始的成東青,又土又窮,明顯不合身的衣服,領口耷拉到胸前,上面寫著“中國”。
低潮時,失戀又失意(女友面籤成功)的成東青推著單車走在街上,一臺電視砸了下來。
旁白是,北京申奧失敗。
背景牆上口號:
給中國一個機會,還世界一個奇蹟
電影的高潮是關於“新夢想”教材侵權,成東青在談判桌上的一席發言。
面對美國人咄咄逼人的質疑。
成東青先是承認版權錯誤。
但說到“作弊”,成東青突然甩出一本法律書,開始表演現場抽背。
“第十一條,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1998年實施法之關於表演和錄音製品版權條約第101條,修訂及增加了《日內瓦錄音製品公約》......
第三十五條,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1998年實施法之關於表演和錄音製品版權條約要求在有關美國之條約上增加《國家資格定義》作為附約D......”
反轉了嗎?
反轉了。
但這反轉不能細想。
——其實是用一個刻板印象,擊碎另一個刻板印象。
更惹爭議的結尾這一幕。
同年,新夢想終於上市。
成冬青也以孟曉駿的名義,捐贈,冠名了當初曾把他掃地出門的實驗室。
在這一刻,不論是“土鱉”成冬青,還是“海歸”孟曉駿,第一次達成了價值觀的一致。
那就是,所謂的成功,是一種過度性補償,甚至,是一種報復:
不是我擁有什麼。
是我要讓別人看到我擁有什麼。
是我要讓仇人看到我擁有什麼。
04
夢的解析
你很難不把《中國合夥人》與同年上映的《社交網路》對比。
同樣屌絲逆襲,同樣兄弟創業,但《社交網路》的結尾是:扎克伯格(傑西·艾森伯格 飾)一次次重新整理臉書介面,等待前女友透過好友申請……
在這一刻,這個一手締造出全世界最發達的社交網路的天才,像條自卑,孤獨的可憐蟲。
換句說:
導演大衛·芬奇建構的既是一個英雄,也是一個小丑。
他現實的成功越奪目,也就把他精神的空虛映襯得更刺眼。
而《中國合夥人》結局暴露的,卻是一種單向性的趾高氣揚。
原型之一的俞敏洪就批評:新東方和ETS之爭,是新東方的錯,不能用什麼文化霸權主義去指責人家;新東方上市完全是商業行為,不是什麼為國爭光。
涉嫌被影射的老羅(羅永浩)更不留情:
很多年沒看過價值觀這麼惡劣,這麼可悲,以至於讓人作嘔的電影了:
佟大為抱怨的原因是,怎麼我都陪你們美國姑娘睡覺了也換不來一個去美國的身份啊?有你們這樣不講理的嗎?
鄧超生氣的原因是,我在中國好歹也是天之驕子,你們美國人憑什麼讓我這個外國貴賓刷盤子啊,有你們這樣不講理的嗎?
俞敏洪(黃曉明)讓新東方上市的原因是,媽的,你們美國人敢讓我兄弟刷盤子?
“三觀不正”的風暴下。
陳可辛的回應其實蒼白:
譬如成冬青用孟曉駿的名義去捐贈,用金錢去買回尊嚴,是我個人不同意的價值觀。所以我在那裡也加了一句臺詞,孟曉駿說成冬青“土鱉”。
雖然他對此舉很感動,但他是感動於友情。
但,這是陳可辛本身的侷限嗎?
Sir更傾向於:
這是時代的侷限。
的確,《中國合夥人》比《社交網路》幼稚。
但,電影,或者說主流電影,永遠只是時代精神一面鏡子而已,它照出的,是我們意識深處的恐懼與希望。
在Sir看:
《中國合夥人》真正留給我們的價值,是(還算)如實地紀錄了一代中國人的精神面貌。
那是中國人集體自卑的一代。
那也是中國人野蠻生長的一代。
電影描述的90年代,從大洋彼岸吹來的美國夢,像泡沫般夢幻、美好。
電影上映的2010年代,海歸,外企依然是香餑餑。
而今天,美國夢早已找不到立足之地。
小到俞敏洪和他的新東方。
這一年來,圍繞它的負面訊息此起彼伏:
裁員、承諾無條件按比例退費、成立素質教育成長中心,其中下設優質父母智慧館,轉型培訓父母……
曾經一騎絕塵的“夢想”走到時代的分岔路,何去何從,都在困惑中,陣痛中。
大到中國人對英語的態度。
從”新東方“到“全民瘋狂英語”,到去年一個高校的宿管因為在感恩節送學生禮物,被舉報“公開過洋節”……
我們是不是從一個極端,躍向另一個極端?
Sir就不班門弄斧了。
自有更專業的人士釐清,研究。
還是用電影說話吧。
《中國合夥人》並沒有瘋狂成魔,縱然三觀有爭議,但導演陳可辛,依然再讓角色走向各自命運最亢奮的舞臺前,留下一句句有穿透力的“機鋒”:
“小姐心態,寡婦待遇,婦聯追求。”
“成東青用演講代替了性生活,現在他在公共場合基本不說人話。”
更絕的是這一句:
“教育求穩,資本求快。”
在成冬青的黃金時代,他的快是主動選擇,也是時代、資本一次又一次鞭打他夸父追日。
注意到沒。
電影中,三位主角都換了髮型(迎來新生)。
成冬青是最快的。
從土鱉長髮變成充滿著沉穩魄力感的精英範,就是一個轉場。
孟曉駿次之。
他的人模狗樣的職場男士標配。
是成冬青親手下的刀。
真正靜下來,也慢下來的是王陽。
那是八九十年代一個陽光和煦的下午,宿舍裡散落一地的詩篇。
被美國妞拋棄的王陽,再次念起拜倫的情詩,順手把它們點燃。
這個笑著拒絕多少人夢寐以求的簽證的人,哭著讓成東青把長髮剪掉。
王陽說,屬於他的青春死去了。
Sir有很大的把握,這個意象參考了詩人北島的《波蘭來客》:
那時我們有夢,關於文學,關於愛情,關於穿越世界的旅行。
如今我們深夜飲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夢破碎的聲音。
也許美國夢是虛妄的。
但。
每一個曾經在薄霧瀰漫的清晨,從冰冷的被窩裡極不情願爬起來,囫圇洗漱之後,捧起課本,開啟隨身聽,或坐或走或跑的年輕人也是真誠的。
他們讀的單詞、句子,他們生硬的發音,笨拙的語法,他們選擇借用母語之外的語言向世界發出“我來了”的宣告。
那是當初每一個普通的我們相信的樣子。
請不要忘記它的純粹與力量。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助理:超有錢婆婆